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3757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建 Microsoft Word DocumentWord格式.docx

①运化水谷②运化水液(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排出体外)

7.脾主统血:

是脾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

8.肝主藏血:

①贮藏血液;

②调节血量;

③防止出血。

9.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0.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五发堕,六发白)

11.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

12.肾主纳气,能防止呼吸表浅。

13.胆为“中精之府”;

头为“精明之府”;

胃为“太仓”。

14.三焦的功能:

①通行诸气:

宗气、元气;

②运化水液。

15.中焦如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的状态的描述。

16.下焦如渎:

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

17.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的中心环节为宗气,宗气贯心脉,司呼吸。

18.肺主降而肝主升,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9.脾与胃的关系:

①纳运相得;

②升降相因;

③燥湿相济。

20.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1.气的生成相关脏腑:

肾、脾和肺。

22.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

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活动,血和津液生成、运行和输布。

(2)温煦:

体温,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血和津液的正常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

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1.元气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

2.元气的功能: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

(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4.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

蓄于丹田,注之气街;

上走息道,下注气街。

5.宗气的功能:

(1)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2)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6.营气进入脉中,循行全身。

7.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8.卫气的功能: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9.津和液的区别

(1)性状:

津,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

液,性状较浓稠(稠厚)、流动性较小。

(2)分布部位:

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

液,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

(3)功能:

津,具有滋润作用;

液,具有濡养作用。

(4)属性:

津属阳,液属阴。

10.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津液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布散于全身。

11.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赤色的血。

12.血液的循行,有赖于①心气的推动;

②肺气的宣发布散;

③肝气的疏泄条达。

13.由于津液能载气,故在多汗、多尿和吐泻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亦可出现“气随液脱”的病证。

14.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15.风性主动:

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16.寒性收引:

腠理、经络、经脉收缩孪急。

17.署性升散,耗气伤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火热易伤津耗气。

18.湿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19.湿性重浊:

下痢脓血、赤白带下;

湿性黏腻;

湿性趋下。

20.火热病证以头面部多见。

火热易生风动血。

21.火与热的区别:

热外受,多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内生,多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22.七情多伤心肝脾。

23.喜则气缓:

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

惊则气乱:

过惊使心气紊乱,惊恐不安。

24.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克土);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克火);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土克水);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母子相及);

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金克木)。

25.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水克火,心主血脉);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克金,肺主皮毛);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克木,肝主筋);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木克土,脾主肉);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克水,肾主骨)。

26.痰饮形成的原因:

(1)外感湿邪、火邪;

(2)七情内伤,气郁水停;

(3)血行瘀滞,水液不行;

(4)过食肥甘厚味;

(5)饮食不化。

27.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

变幻多端。

28.瘀血形成的原因:

血出致瘀、气滞、气虚、阳虚、阴血不足、津液亏虚、血寒、血热。

29.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30.虚中夹实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实中夹虚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

31.阳偏胜:

热量过剩,阳虚而阴未虚。

形成原因:

①感受阳邪;

②感阴邪从阳化热;

③五志过极化热;

④郁而化热。

32.阴偏胜: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

①感受寒湿阴邪;

②过食生冷。

33.阴盛格阳:

阴寒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阳盛格阴:

邪热内盛,阳气被遏。

34.亡阳的形成原因:

(1)正不敌邪;

(2)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3)汗出过多;

(4)虚阳外越。

 

中诊最后冲刺易错考点

1.失神(无神)的临床表现:

(1)精亏神衰:

面色晦暗,面色无华,精神萎靡。

(2)邪盛神乱: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

2.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面色少华。

精神不振。

3.神乱包括:

脏躁,狂证,癫病,痴呆,痫证。

4.客色:

因外界因素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属常色范畴。

5.病人善色:

鸡冠、豕膏(猪油)、蟹腹、翠羽(翠绿碧青的羽毛)、乌羽(乌黑亮丽的羽毛)。

病人恶色:

衃血(凝聚成炭黑色的瘀血)、枯骨、枳实(枯黄失泽)、草兹(枯死的青草)、炲(烟气凝集成的黑灰)。

6.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7.黄色主脾虚,湿证。

其中面色萎黄主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8.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气瘀通风)。

其中面色青黄相兼见于肝郁脾虚;

妇女面色青为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9.黑色主寒证、水饮、血瘀、剧痛、肾虚(寒水瘀痛肾)。

其中面黑暗淡或黧黑主肾阳虚。

10.但坐不能卧见于肺胀;

但卧不能坐见于气血俱虚。

11.解颅(囟门迟闭)、鸡胸见于佝偻病患儿。

12.小儿发结如穗见于疳积。

13.痄腮为温毒所致,发颐为热毒所致。

14.眼球突出见于肺胀或瘿病的病人。

15.瞳孔散大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杏仁中毒。

16.昏睡露睛见于脾胃虚衰或吐血伤津。

17.目瞤见于风热或血衰气弱。

18.口糜多由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

19.口撮见于新生儿脐风或破伤风病人。

20.口僻属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

21.口动——

(1)口频繁开合为胃气虚弱;

(2)口角掣动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22.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

睡中咬齿为胃热、虫积或消化不良。

23.瘿瘤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瘰疬多由肺肾阴虚,炼液为痰或外感风火时毒所致。

24.阴缩多因寒邪侵袭肝经或热入厥阴所致。

1.阳斑由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所致。

阴斑由内伤气血,气不摄血所致。

2.斑压之不褪色,疹压之褪色。

3.白㾦为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4.热气疮起形由针头到绿豆大小,有痒或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缘或眼睑外阴、包皮等处。

多由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所发。

5.痈,根盘紧束,为湿热火毒蕴结所致;

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

疔,形小如粟,根深如钉,为疠毒、火毒所致;

疖,形小而圆,由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6.喷射状呕吐为邪热犯胃或热扰神明所致。

7.小儿三关:

风、气、命对应络、经、脏腑。

8.指纹偏红主表证、寒证;

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

指纹淡白主脾虚、疳积。

9.舌色淡白逛莹属气血两虚。

10.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血瘀。

其中舌绛有苔属热入营分血分;

舌绛少苔为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而润属血瘀。

11.青紫舌主血行不畅(寒、热、血瘀、酒毒)。

其中绛紫舌主热毒炽盛,热入营血。

12.肿胀舌属心脾热盛或酒毒所致。

13.点刺舌为血分热盛。

14.裂纹舌主邪热炽盛、阴虚、血虚、脾虚湿侵(热阴血脾)。

15.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

16.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

17.涡斜舌多见于暗痱或中风后遗症。

18.颤动舌为肝风内动或酒毒内蕴。

19.舌短缩而青紫属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

短缩而胖为痰浊内蕴;

短缩而红绛属热盛伤津。

20.腻苔主湿浊内蕴,阳气被遏,食积,脾虚,痰浊,寒湿,痰热,湿热,署湿。

腐苔主阳热有余,食积,痰浊,内痈,邪毒内结。

21.剥落苔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

其中类剥苔为血虚或气血两虚。

22. 

苔白厚腻多为湿浊,痰饮,食积。

23.积粉苔为湿邪和热毒相结而成。

24.黄滑苔多为阳虚寒湿,痰饮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所致。

25.绛舌黄白苔主气营两燔,青舌黄苔主寒湿内盛。

26.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其中湿润灰黑苔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苔焦黑干燥为热极津枯;

苔黄黑为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

27.新病音哑或失音为外感或痰湿,久病音哑或失音为阴虚火旺或肺肾精气内伤。

28.小儿惊啼为脾寒腹痛,心脾有热,食积,虫积或惊恐所致。

29.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

夺气:

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

主宗气大虚。

独语为心神不足或气郁痰阻所致。

错语为心神不足,痰湿,瘀血,气滞所致。

30.咳声紧闷为寒痰湿浊;

咳声清脆为燥热;

咳声短促,连续不断,有鸡鸣样回声为顿咳;

咳声如犬吠见于白喉;

天亮咳甚为脾虚或寒湿在大肠。

31.嗳气,俗称“打饱嗝”、“饱嗝”,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

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膈肌痉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膈肌不自主的间歇的收缩运动。

32.呃逆的病机为寒邪或热邪客胃或胃气衰败。

嗳气为素食内停,肝气犯胃,寒邪客胃,胃阳亏虚,胃气虚弱。

1.肠鸣增多为饮留,虚寒,寒湿;

肠鸣减少为惹结,肝脾不调,气虚,寒凝,气滞。

2.骨蒸发热为瘀血或阴虚火旺。

身热夜甚为热入营分;

身热不扬属湿温病。

3.长期微热为气虚微热,长期低热为阴虚发热;

小儿夏季发热至秋凉自愈者为气阴两虚发热。

4.寒热往来有定时属

(1)疟疾;

(2)气郁化火;

(3)妇人热入血室。

5.冷汗如水为亡阳;

热汗如油为亡阴。

6.但头汗出为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

7.手足心汗为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

8.绞痛多见于心脉痹阻,结石阻滞,寒邪客胃。

9.胁痛多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或悬饮。

10.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为痰饮内停。

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为瘀血。

11.厌食多为食滞胃脘,湿热蕴脾,肝胆湿热,妊娠。

12.口淡多为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客胃。

口黏腻为痰热或寒湿。

口苦为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

13.泄泻为寒湿、湿热或食积。

14.大便时干时稀为肝郁脾虚。

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畅为肝郁脾虚。

15.小便次数和尿量均明显减少为津液不足,津液不化或阻滞。

16.月经先期为脾肾亏虚,冲任不固,热。

月经后期为血虚,血瘀,血寒;

月经先后无定期为肝郁,脾肾虚损。

17.月经过多为阨,气虚,血瘀;

崩漏为血热,血瘀,气虚,阴虚火旺。

18.赤白带为肝经郁热,湿毒蕴结。

19.脉象《内经》21种;

《脉经》24种;

《伤寒杂病论》26种;

《濒湖脉学》、《三指禅》27种;

《诊家正眼》28种。

20.脉诊重点总结

伏脉:

邪厥痛(谐音:

谢绝痛)

牢脉:

牢寒疝癥积(老和尚真急)

涩脉:

痰食滞瘀,精血少(谈十只鱼,精血少:

和十只鱼谈恋爱,必然精血虚少)

结脉:

结气血(虚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这样记比较押韵)

代脉:

“动脉病症”加脏衰

促脉:

痰脏痈,阳瘀食(贪赃用,养鱼食)

弦脉:

痰弦疼(弹弦疼:

弹弦的手指很疼)

紧脉:

紧积(食积)寒痛(紧急喊痛)

主痛证的脉:

紧伏代动弦(警服带动弦:

取警服时带动了琴弦)

主湿证的脉:

细缓濡滑(喜欢如花)

主宿食的脉:

滑涩紧促(花色紧簇)

主寒证的脉:

结迟牢紧(劫持牢警:

劫持了牢狱里的警察)

主痰证的脉:

结涩弦滑促(劫色嫌话粗)

既主虚又主湿的脉:

缓濡细

中内最后冲刺易错考点

喘证·

肾虚不纳证: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胸痹·

气阴两虚证: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痫证·

心脾两虚证: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血厥·

实证:

羚角钩藤汤合通瘀煎

痞满·

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合枳术丸

痰湿中阻证:

二陈汤合平胃散

呕吐·

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

水肿·

阳水·

水湿浸渍证:

五皮饮合胃苓汤

癃闭·

肾阴亏损证:

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

郁证·

心肾阴虚证:

天王补心丹

支饮·

脾肾阳虚证: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内伤发热·

痰湿郁热证: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痉证·

阴血亏虚证:

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痿证·

脉络瘀阻证: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中医内科学易混考点

1...痰湿之咳嗽: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湿之喘证: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湿之肺胀: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湿之内伤发热:

痰湿之实痞:

痰湿之呕吐: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2..痰热之咳嗽:

清金化痰汤

痰热之热哮: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痰热之喘证:

桑白皮汤

痰热之肺胀:

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痰热之不寐:

黄连温胆汤

痰热之狂证:

癫狂梦醒汤

3..肺肾两虚之哮证: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肺肾两虚之肺胀: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4..喘脱之哮证: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喘脱之喘证: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喘脱之肺胀: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或蛤蚧粉

5.风寒之咳嗽:

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寒之喘证:

麻黄汤合华盖散

6.肺阴亏耗之咳嗽:

沙参麦冬汤

肺阴亏耗之肺痨:

月华丸

1.痰浊之胸痹: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痰浊之痴呆:

洗心汤

2.痰火之心悸:

痰火之狂证:

生铁落饮

痰火之痫证: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血之心悸:

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瘀血之胸痹:

血府逐瘀汤

瘀血之痴呆、痫证:

通窍活血汤

瘀血之胃痛:

失笑散合丹参饮

瘀血之腹痛:

少腹逐瘀汤

瘀血之胁痛: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心脾两虚之不寐:

归脾汤

心脾两虚之癫证:

养心汤合越鞠丸

心脾两虚之痫证:

心脾两虚之遗精:

妙香散

1.寒邪之胃痛:

良附丸或合香苏散

寒邪之呃逆:

丁香散

寒邪之腹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肝气犯胃之胃痛:

柴胡疏肝散

肝气犯胃之实痞:

越鞠丸

肝气犯胃之呕吐: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3.胃阴不足之胃痛:

益胃汤

胃阴不足之呕吐:

麦门冬汤

胃阴不足之呃逆: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4.湿热之胃痛:

湿热之实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

湿热之腹痛:

大承气汤

湿热之鼓胀: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湿热之胁痛:

龙胆泻肝汤

湿热之水肿:

疏凿饮子

5.脾胃虚弱之虚痞:

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弱之呕吐:

脾胃虚弱之久泻:

参苓白术散

脾胃虚弱之痿证: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1.风痰阻络之痫证:

定痫丸

风痰阻络之中风恢复期:

温胆汤合四物汤

风痰阻络之痉证:

真方白丸子

2.肝肾亏虚之中风恢复期: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肝肾亏虚之关格:

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肝肾亏虚之痹症:

独活寄生汤

肝肾亏虚之痿证:

虎潜丸

3.饮食停滞之胃痛、痞满、呕吐、泄泻:

保和丸

饮食停滞之腹痛:

枳实导滞丸

4.心肾两虚之胸痹: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心肾两虚之痫证:

天王补心丹合左归丸

5.痰瘀痹阻之中风恢复期:

四物汤合温胆汤

痰瘀痹阻之痹症:

桃红饮或双合汤·

1.五磨饮子:

(1)喘证之肺气郁闭;

(2)气厥之实证;

(3)呃逆之气机郁滞

2.黄芪建中汤:

(1)胃痛之脾胃虚寒证;

(2)黄疸之阴黄之脾虚湿滞证

3.六磨汤:

(1)便秘之气秘;

(2)聚证之湿滞痰阻证

4.实脾饮:

(1)鼓胀之寒湿困脾证;

(2)水肿之阴水之脾阳虚衰证

5.丹栀逍遥散:

(1)郁证之气郁化火证;

(2)内伤发热之气郁发热证

6.归脾汤:

(1)不寐;

(2)阳痿;

(3)血证;

(4)郁证;

(5)眩晕

7.通窍活血汤:

(1)痴呆;

(2)痫证;

(3)头痛;

(4)眩晕

8.益胃汤:

(1)胃痛;

(2)痞满

中医综合最后冲刺易错题

1.肺热炽盛证可见咳嗽喘急而不是痰黄稠量多

2.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属于热迫大肠而不是热扰胸膈

3.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4.冰片既能开窍醒神,又能治疗目赤肿痛、喉痹口疮

5.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

6.固冲汤中用量最大的是白术而不是黄芪

7.最早将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的著作是《丹溪心法》

8.面色淡白而虚浮是阳气不足而不是阳气暴脱

9.参苏饮的功用是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而不是祛风化痰)

10.络穴主要治疗表里经脉病证,原穴主要治疗五脏六腑病证

1.胸痹、真心痛、痰热壅肺证可出现胸痛的症状,而肺阴虚不会出现胸痛的症状

2.胆汁的生成与排泄异常可导致

(1)胃失和降;

(2)脾失健运;

(3)肝失疏泄;

(4)胆汁外溢

3.主气滞血瘀的脉象:

(1)涩脉;

(2)结脉

4.胆郁痰扰证可见头晕目眩、烦躁不眠、脉弦滑而不见耳鸣

5.涩脉主痰食而不住痰湿

6.当归补血汤也是体现甘温除热治法的代表方

7.肺胀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三脏的虚损

8.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有膻中、大椎、肺腧、膏肓、定喘

9.呃逆与胃、肝、脾、肺、肾有关

1.“泌糟粕,蒸津液”是中焦的功能

2.湿邪致病,症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是由于湿性趋下,易袭阴味而不是湿性黏滞

3.“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既病防变而不是未病先防

4.肾阳不振,寒水不化可见的面色是面黑而浅淡

5.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

6.知母可治疗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盗汗

7.槐花以治消化道出血之痔血、便血为擅长

8.天麻可治疗急慢惊风

9.维持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有:

(1)肾主纳气;

(2)肾主封藏

1.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桂枝在桃核承气汤中的作用:

(1)通行血脉;

(2)助桃仁活血化瘀;

(3)防寒凉之品凝血之弊

3.《医学心悟》指出咳嗽的病因有:

(1)风寒署湿燥火;

(2)劳欲情志;

(3)饮食

4.内伤咳嗽的病理与肺肝脾肾有关

5.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

6.消渴的病机特点: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气阴两伤、阴阳俱虚;

变证百出

1.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

2.头胀胸闷(湿淫证)不是署淫证的表现

3.《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

4.四物汤中川芎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两倍

5.砒石既能治疗瘰疬癣疮又能治疗寒痰哮喘

6.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

按相克传变时,相乘的病情较重

7.维持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是:

(1)宗气的生理功能;

(2)肺主肃降;

(3)肾主封藏

8.宗气的生理活动包括主司肢体运动

1.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为:

整体审查;

四诊合参;

辨证求本;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2.肝胃不和有郁火犯胃和寒邪犯胃两种表现

3.吴茱萸为末调敷足心,可治口疮

4.焦山楂可止泻止痢

5.白扁豆可治疗药食中毒

6.桂枝汤证口不渴

7.苏子降气汤中配伍当归的用意

(1)同肉桂温补下虚;

(2)治咳逆上气;

(3)养血润燥

8.癫狂的病位在肝胆心脾

1.阴平阳秘是阴阳制约与消长关系的正常

2.瘰疬的病机主要与感受风火时毒有关

3.小柴胡汤的加减: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而不是人参)以生津止渴

4.《丹溪心法》提示肺胀主要病理因素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

5.病后血虚肝热不寐者,制宜选用琥珀多寐丸

1.元气之别使指的是三焦,而不是三焦的功能

2.戴阳证为真寒假热

3.脾阳虚是在脾气虚基础上出现虚寒之象的证候

4.痰蒙神窍证面色晦暗,痰火扰神证面红目赤

5.攻下药、驱虫药宜在饭前服用

6.金樱子可用于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7.具有心肺并治功用的方剂是:

生脉散、小建中汤、炙甘草汤

8.具有宣肺解表、祛痰平喘功用的方剂:

小青龙汤、定喘汤

1.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是心

2.疔产生的原因是:

暴气毒邪,袭于肌肤,传注经络

3.舌淡紫湿润者,多属寒凝血瘀

4.亡阴证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并不是浮数而空

5.治疗石淋的首选药是金钱草而不是萹蓄

6.肺痈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而不是成痈期

7.曲池穴为治疗高血压首选

8.大补阴丸的用法:

空心盐白汤送下

1.肾主纳气体现了水的趋下特性

2.肺与肾在生理方面的相互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