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3674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一Word文件下载.docx

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的谏官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说明其目的是维护君主权威,故选B项。

4.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

“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这段言论(  )

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

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

解析 清代司法制度有很强的专制和人治色彩,材料中对司法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外国人借口中国司法的弊端,为其在华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提供依据,故选B项。

5.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说明近代经济的影响有限,故选C项。

答案 C

6.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

这表明了(  )

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

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

解析 材料说明光绪帝阅读财政方面的书籍,无法体现A项,排除A项;

从“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可知,书中内容强调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以君主为核心,具有君主立宪色彩,故选B项。

C项说依法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

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答案 A

8.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选D项。

9.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10.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

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一变化(  )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解析 用德语传教、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可激发德意志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德意志人民反抗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故选C项。

11.苏联领导人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这一思想(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解析 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选D项。

12.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

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

“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可见,美国(  )

A.丢掉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

B.认识到与世界合作的重要

C.认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D.不得不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13.(2016·

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

训谕》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

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

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率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

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列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

答案 

(1)目的:

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力,明确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价值:

证明了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工具,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特征:

公民大会;

抽签选举(代表制);

轮番而治;

集体领导;

议会制。

(3)实质:

资产阶级通过控制议会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制约君主或总统的行政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

列举: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议会权力很小,国家权力中心在皇帝,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建立的内阁被讥讽为“皇族内阁”,说明清政府仍是君主专制。

14.(2016·

湖北荆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

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

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

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

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11年,英国议会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作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各郡的议员必须拥有每年收入6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

城市里则每年收入达300镑以上的人才能当选,这使有选举权的选民只占成年人数的5%。

1832年,英国实施《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许多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代表席位,它们的143个席位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城市选民资格放宽到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镑以上房租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

结果使选民人数由43万人增至65万人,占英国成年男子总数的九分之一,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人。

1846年议会废除了谷物法。

1846~1866年,代表城市工商业者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

——摘自章笑力《社会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年代英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对英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答案 

(1)特征:

行政权由国王过渡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内阁由对国王负责演变为对议会负责,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议会下院逐渐掌握了对内阁的监督、否决和组阁权。

(2)变化:

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

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代表更多的进入议会,分享了部分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得到巩固;

影响英国政党政治走向,代表城市工商业者利益的辉格党(自由党)连续执政;

逐步确立自由主义原则,资本成为英国的最高权力,社会开放程度提高;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以宪章运动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5.(2016·

重庆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前期常设的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武举,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传、明经、明法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明法”是法学考试,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统一会试,其中举子们最看重的是进士科,“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时务)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材料二 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

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世纪的英国,官员主要由国王和权贵遴选,私人关系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包括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等,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进士科的考查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宋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相似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考试种类、考试内容、考试时间等角度归纳;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进士科考试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问,第一小问,从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英国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从人才选拔、官员执政水平、社会公平、公正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分析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二中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可得出政治文明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认识;

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可得出认识。

答案 

(1)成就:

明确规定各类考试科目;

明确各科目考试内容;

实行层层分级考试;

规定了各级考试的时间。

特点:

综合考查应试者文学素养、处理时务能力和儒学经义水平。

(2)因素:

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杰出人士呼吁学习借鉴中国科举制度);

传统的官吏任用存在弊端;

工业革命的推动。

相似:

有利于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的政治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行政水平;

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公正;

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3)认识:

政治文明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社会进步;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

16.(2016·

河南郑州模拟)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

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

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

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

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 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

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

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

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

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

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答案 

(1)特点:

《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

侧重民法);

注重法律公平。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

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体制:

总统制或联邦制。

原则:

制约和平衡(或三权分立)。

实现:

实行三权分立;

总统只掌握行政权;

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总统由选举产生;

有任期限制。

(3)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或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

(写出两点即可)

《共同纲领》:

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4)条件: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学习西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