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2636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见学案)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建康:

(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自主学习)(8分钟)

(因声求气:

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遥岑( 

) 

玉簪(zān 

螺髻( 

鲈鱼(lú

堪脍(kuà

) 

揾英雄泪(wè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四、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合作探究)

(缘景明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时间8分钟,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8分钟),师生评析(6分钟)。

思考讨论: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情感)?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

建康赏心亭是当时的名胜,作者登临远眺,看到了“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等景物(意象)。

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

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是比喻,写山的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

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结合诗人的经历,可以意会得到。

登上建康赏心亭,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3★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江南游子”,指自己。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④★“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哪些动作呢?

(板书:

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

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壮阔雄浑苍茫悲凉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意象: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

看、拍、会、登 

意境:

壮阔雄浑苍茫悲凉

情感:

英雄人物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

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

各有何特征?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尽西风,季鹰归未?

”:

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乐于归隐。

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你这样谋取私利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为国为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也批判控诉当朝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

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虚掷年华的感慨。

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下片:

用典 

借古抒怀

张翰 

—— 

乐于归隐 

 

—乡思、愤懑

许汜——谋取私利—为国为民 

( 

反例)

刘备 

雄才大略 

—控诉当朝(正例)

桓温 

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

时光易逝

虚掷年华

五、三轮诵读,品味词句(合作探究)

㈢、赏析名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三句,是写山。

六、四轮诵读,吟咏诗韵(吟咏诗韵:

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七、拓展延伸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

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

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

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

词人不由一声长叹: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八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之作

上片借景抒情 

意象:

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控诉当朝(正例)

第二课时《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

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

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再次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索

二、背景介绍: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后,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

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三、一轮诵读,因声求气(自主学习)(8分钟)

1、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佛狸祠(cí

2、自由朗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

(草率)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回头望)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

四、二轮诵读,缘景明情(合作探究)

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1.上片用了孙权、刘裕典。

孙权其人: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其人:

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

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

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

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

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

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

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1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2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

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孙权,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是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而对于刘裕,“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上片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一个名句,意提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歌台舞榭:

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操,是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

风流:

孙权的才略及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

历史风云。

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言外有江山寂寞,时事消沉之意。

这几句,突出萧索、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怨、舒缓,词人感慨眼前之景象,表达了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齐读下片,小结:

上片抒发了作者对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向往之情,慨叹英雄难觅,同时也对讽刺了现在南宋政权的昏聩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齐读上片后,小结:

3.分析研讨下片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这里的“北顾”,除了“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之意外,同时还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所以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结果是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这和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何其相似!

(公元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②由此可见,作者用此典的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4.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

辛弃疾于1162年渡江淮而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在此时登北固亭时,正好四十三年。

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所以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而在这四十三年间,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

于是,诗人有了不堪回首之感。

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

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这个行宫被后世老百姓误认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今昔对照,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谦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一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五、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主旨: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时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

明确①典故多。

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

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

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