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民间借贷.docx
《我所看到的民间借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所看到的民间借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所看到的民间借贷
我所看到的民间借贷
几年前就开始研究网贷,真正投资网贷也一年有余。
本科在所谓重点本科学的金融专业,对民间借贷行业一向情有独钟,写过几篇不痛不痒的假论文,觉得甚是心虚。
于是毕业后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先后加入了中安信业和富昌金融集团受了几天浸润,做了几单业务,也磨了磨耳根子。
真可谓“一入小贷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本来不爱说话的我,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天天听着各色业务员吹的牛皮,听到一些这个行业的奇闻趣事,觉得甚是新鲜,也渐渐变得爱胡诌乱侃,好大喜功。
后来专职投了三个月网贷,每日与一帮投友周游各地,到处考察平台,聊聊网贷,说说人生,不亦乐乎。
近来,与好几位投友聊到了民间借贷,发现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偏差和疑问:
民间借贷究竟是什么?
这东西究竟正规不正规?
跟高利贷是一样吗?
高利贷又是怎么一回事?
抵押和不抵押又有什么区别?
抵押一定就保险吗?
钱收不回来到底该怎么办?
问题不少。
于是,在网贷行业无数前辈们光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我,也攒起了拳头,横下了心,决定写点东西!
写什么呢?
就根据自己在中安和富昌工作的经验,依照自己亲眼见的和亲耳听的,与各路投友聊聊我所了解的关于民间借贷的故事罢。
脑子一热,提笔开动,却发现内容太多,不能一次性写完,那咱们还是慢慢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分析。
今天就先聊聊第一个问题:
所谓的民间借贷,到底有哪些种类?
利率究竟多少?
一、先说说无抵押、纯信用的贷款
此类贷款行内称“信用贷款”,简称“信贷”,按照贷款人身份可细分为薪金贷、生意贷、老板贷、企业贷,按照用途可分为装修贷、消费贷、旅游贷等等等等。
名称虽不同,但是贷款条件都换汤不换药,上班无非就看社保有没有、代发工资多少、负债多少、信用情况如何;做生意的无非就是年营业额多少、对公对私流水多少、行业利润率如何、经营年限如何等等。
其中,薪金贷、经营贷我接触的要多一些,也是行业内最常见的。
主要原因是很多借款人都是上班族、工厂主、小店家,基本没有什么房子啊、车子啊用于抵押。
上班的没钱买房,做生意的小企业主大部分都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以节约成本,很辛苦,不过大都也让人敬佩。
例如我曾经遇到的一个姓周的客户,广西人,来深圳20年,在深圳公明做猪苗生意。
没有什么营业执照,只有一间路边的小杂货店,两个臭气熏天的小养猪场,百来头猪和几十只鸡鸭,拖家带口住在猪场旁边搭建的小房子里。
说白了老周其实就是勤勤恳恳的庄稼人,只是不甘于在农村种地,才来大城市打拼生活的,跟在老家比挣得多,但是生活压力也大很多。
每个星期老周都要开车长途跋涉去广西农村,带着钱一家一户收猪苗,拉满一车猪苗回来经过中山、佛山、东莞、深圳卖掉回笼资金。
实在卖不掉的猪苗就放在猪场自己养,等养到成猪再卖。
他每个月也有二三十万的流水,刨去成本就挣个两三万,根本买不起房,所以做不了房贷,最值钱的也就是个带隔板的用来拉猪的小货车,不是小轿车自然也做不了车贷。
老周一家几口住的地方很差,很辛苦,很累,猪苗卖不出去的时候还要借个几万块钱周转两个月,等猪苗长大了,卖出去才能回款。
好吧,扯远了,再扯回来。
像老周这样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押的,就只能做信用贷款,不管你是上班的、做生意的,市场价就是2分3的月息,“等本等息”还款,全额计息,外加2%或者3%的放款手续费,不管你在中安、富昌、UA、正大……都是一个价,有差也差别不大。
这里面提到一个稍微专业点的术语:
全额计息。
我觉得这里有必要重点说一下——
举个例子:
老周要借10000块钱,假设借款期限是36期(也就是3年)。
那么他要为此付多少钱呢?
首先要支付10000×3%=300块钱的手续费,这个只用在放款的时候交一次。
另外,每个月要还利息10000×2.3%=230块钱,每个月要还的本金是10000÷36=277.78元,利息和本金都要还36个月。
全额计息的意思即是说,即是在第36个月,只剩下277.78的本金没还,你也得按照10000块钱去计算这个月的利息,即要还230块钱的利息。
有些投友总是去计算小贷利息多少多少,其实你要知道,小额贷款的这个2分3分,这跟银行的余额计息是完全不同的!
银行等额本息的计息方式是每月的利息根据月初剩余未还本金去计算,而这里是每个月都按照贷款的全额本金计算。
这里我做一个换算,大家对比起来会更清楚。
因为我们自己投网贷的利息实际上都是按照余额本金去算的,我在这里把小额贷款的月利率也换算成余额计息方式,以便于大家理解。
严格的算法是有个一个公式,特别麻烦,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算法,就是每月2分3再去乘以一个1.7到1.9左右的系数。
也就是说,如果将全额计息的2分3换算成余额计息,得出的结果就是余额计息月利率在4分上下。
如果再加上期初的放款手续费,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无抵押纯信用贷款按照余额计息方式,月利率应当在4分2上下,复利年化利率在50%到60%之间。
二、车贷、房贷等有抵押的贷款
学名叫“抵押贷款”,行业内一般直接称“车贷”或者“房贷”较常见。
上文说到信贷只有全额计息的“等本等息”还款,但是车贷、房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先息后本”还款方式,即每月只还利息,到期一次性还本金。
如果像信贷一样等本等息还款,每月利率一般在1分6到2分之间,计息方式跟信用贷款一样。
如果是先息后本,每个月的利息是3分到3分5之间,即如果借10000块钱,每月还款300到350块钱利息,到期再还10000块钱本金。
车贷房贷也有手续费,但一般不是公司收,是业务员自己看情况找客户收的。
这部分我权且不算在利息里面。
这个利息就比较好算,无论是等本等息还是先息后本,按照余额计息的月利率都是在3分到3分5之间,公司能收到的年化利率在40%上下。
三、高利贷
高利贷,坊间传说很多,似乎很神秘,其实真实情况是:
非常常见。
如果客户在各处都借不了钱,或者借了还不够,小贷业务员就有可能帮客户“借高利”。
利息低的一个月6分7分,高的1毛2毛。
跟正规的小额贷款相比,这种贷款就是名副其实的高利贷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利贷”除了坊间盛传的“脚踩黑白两道”的“老大”在放,也有许多有贷款经验的小额贷款业务员自己给客户放,不过为了防止客户知道了自己的底细而不还款,一般也不会以自己名义作为债权人,而是以“XX老大”的名义去放,或者让自己的朋友作为神秘嘉宾到场签合同,作为债权人去放。
其实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来借这种高利的人,要么是不懂小额贷款利息的市场价格,被业务员给宰了,要么就是好赌成性,欠了一屁股债,只有少部分是真的要周转的。
对于能接受高利贷的客户,尽管风控上没那么严格,但也是要审核的。
高利贷的放贷人大都倾向于给国企员工、公务员、本地村民、老婆孩子在身边并且孩子还小的等等。
其中见过最多的就是本地村民、国企员工和公务员,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铁饭碗,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即使他还不起本金,利息也是能每月支付的。
而有老婆孩子的你懂的,他如果还不起钱,“黑老大”找个马仔跟他老婆上下班,找个马仔“送”他孩子上下学,你不用催他也会想尽办法给你还钱的。
不过根据经验,这种借款模式的逾期率其实非常非常高,坏账也是高的可怕。
经常半年一年下来,利息收的都是本金的一两倍了,本金还没开始还,甚至利息都欠了一大笔。
可是即时逾期、坏账,这种贷款都几乎不太可能走法律途径。
另外,这种放贷方式也能让高收益去覆盖高风险,只是逾期坏账的处理方式不太人道。
说回利息吧。
按照年化算,高利贷放贷人一年收到的利息比较高,在80%到300%不等。
四、从银行申请贷款(通过中介)
也就是说要钱的客户找到中介,找他们帮忙操作,想办法去申请尽可能低息的贷款,一般也只能是银行,再不行就引担保公司介入,再不行就是小额,再不行就是高利贷……总之,中介就是帮有需求的客户去寻找贷款,在款项批下来之后客户支付中介一笔服务费。
为简单起见,这里只说从银行申请贷款,业内人士一般称帮客户“走银行渠道”。
理论上来说,客户都可以直接找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实际上,深圳有40多家银行,每家银行的贷款产品都不同,贷款条件不一样,不同支行的贷款压力不一样,有的大把客户上门,有的缺客户缺到完不成指标。
你想马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银行、合适的贷款产品、合适的支行、合适的银行客户经理还真不那么容易!
比方说招行,他家基本上不做个人的抵押消费贷款,一定要有公司,要是没公司,你有几套房子都没用;再比方说浦发银行,前两个月刚出了一款旅游贷,如果你是深圳本地的、有房子的,你能轻轻松松获得几万几十万的贷款,还不需要抵押!
还有一大堆比方等等等等……如果不是十分了解银行业务的人,对这些情况很难搞得清楚。
所谓“术业有专攻”,贷款中介亦是如此。
首先,他们常年跟各家银行打交道,对银行产品非常熟悉,能够迅速根据客户情况找到相应银行的贷款产品;再者,他们跟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利益关系,所以能够更快速处理贷款申请,如果你自己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的客户经理可以选择一直押着不给你提交申请,或者拖拖拉拉申请进度很慢,一两个月都不出结果,因为大部分做的好的银行客户经理根本不缺单。
但是如果你交给中介去处理,给点手续费,他们能更快把贷款批下来,短的三五天,一两周就能搞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资料不齐全,或者贷款条件不够的,中介还要帮你做资料,甚至给你买房买车!
像我之前听说过一个客户,有房子有车子,房子价值在200多万,要贷款140万。
但是客户在公司上班,没有公司,不能申请经营类贷款,只能申请消费类贷款,以装修的名义去做,这个需要他的代发工资足够多,个人流水足够大。
后来给他做了一份假流水,假的收入证明,假的自建房收租证明。
由于客户不愿意让老婆知道,还要做一份假的离婚证,然后才提交的申请。
几乎所有资料都是假的!
最后银行批了150万。
像这种情况,如果是跟你不熟的又没利益关系的银行客户经理,谁敢操作?
估计搞大半年都不一定能贷得了款。
好吧,又扯多了。
像这种中介,盈利模式相当的稳健,严格说它不属于放贷,只是贷款服务中介,不需要承担客户不还款的风险。
中介的服务费最低最低也是1%、2%,最高10%、15%的都有,这里水很深,一般也是看客户懂不懂,或者有些客户操作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再或者银行单量太大都在排队申请,真的要客户经理找行长申请给你加急处理。
而对于借款的客户来说,这一点点手续费不算什么,只要能尽快找到合适的银行产品,能够快速批下贷款,而且利息只按照银行5%到8%的利率计算,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划算的。
五、短拆+中介
第四点说到走银行渠道,中介能够帮助客户寻找合适的银行贷款产品,只收取一小部分的手续费。
不过,一般的银行放款期限在两周到两个月不等,看客户条件和银行资金量情况而定。
虽然银行这边能确定批款下来,可对客户来,连这一两个月也等不及,马上要用钱,这怎么办?
一般这个时候中介会自己先拆借给客户,一般叫“短拆”,他们收取这一两个月空档期的利息,利息跟普通的小额贷款差不多,大概在3分到5分上下。
待到银行款项批下来之后,客户把这笔钱再还上,中介也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加上为客户走银行渠道所收的服务费,总的收入可以达到5分到1毛甚至更多。
不过一般情况是在6分、7分左右,收入比一般的小额贷款要高。
而且回款来源稳定,就是银行,几乎不用担心这笔“短拆”客户无法还款。
不过这个不是一般的中介能做,首先他要对银行的产品有足够的认识,在银行也要有足够的人脉,才能迅速对客户的条件做出判断——此人能否在银行获得贷款?
能获得多少贷款?
多久能够批下来?
只有这些确定了,才有把握对客户进行“短拆”的服务。
仅仅在银行方面有经验和资源还不够,因为这种模式周期太短,一个客户久的也只有一两个月,所以你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客户,还要有足够的资金给客户放贷。
所以短拆+中介这种模式虽然好,能做到的公司很少,能做好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这两天工作之余稍有点空闲了,写点东西。
前言
我这个人比较较真,喜欢寻根问底,没有逻辑的或是逻辑不严密的文章,我着实是写不出来的,与其写出来自己都觉得心虚,那不如不写,因此写文章有点吹毛求疵。
譬如坛子中某一些“我猜测”“我估计”“你们懂的”这类论调文章,我个人是写不出来也不愿多看的——不过还是鼓励这种分享的精神,毕竟只要是引起大家思考和警示的文章,多少都是有贡献的。
只是鄙人想强调的是,除了头脑发热发一些东西之外,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更值得探讨。
有人说我学究气也好,装逼范也罢,总之我认为一个裁判的角色是不好当的。
在自身并非拥有足够知识储备或是没有厘清问题逻辑的情况下,在公开场合随便发表结论性的见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这样有可能对新人有所误导。
因此,我个人不喜欢随便对某件事情做出绝对的评判,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并不够资格,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我仅希望我的文章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尤其是对网贷、甚至更深地说是对金融的思考,或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我所了解的行业基础知识,为大家提供用以思辨的素材。
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在拥有更多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就能更加接近问题正确的答案。
我相信这样的文章,与直接评判某家平台的好坏、“黑幕”揭露相比,或许更为重要。
我的文章一般都很长,原则上希望自己能坚持“通俗不失深度”的风格去写东西,如果大家觉得是废话的部分,也可以直接跳过,仅看感兴趣的部分亦可。
也愿心急的朋友不要怪罪,双手抱拳,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话题一:
先扯点淡
现在大家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什么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信息咨询公司、金融服务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其实说白了做的也就是三种类型的业务:
一、你要钱吗?
我贷款给你,额度高,利息低,手续简便,放款快!
二、你想理财吗?
钱放我这,收益高,很安全,中途还能赎回!
三、我不仅能理财,我也能放贷,总之你有啥需求就跟我说……
专业点说,这三种分别叫①贷款公司(例如中安信业小额贷款),专门做贷款,或自有资金放贷,或介绍业务给资金方,自己兜底拿利差或不兜底拿提成;②理财公司(有个装逼的英文名叫IFA,independentfinancialadvisor,一般叫某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的),兜售P2P产品、有限合伙、信托计划(贷款收益权类的信托比较少,但也有)等产品;③P2P等拥有双向业务的公司,或是拥有贷款子公司+理财子公司的集团母公司。
比如某些本来专业做贷款的,再开一家理财公司去融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贷款规模。
例如中安信业的资金来源本来主要是银行,但是2012年成立了子公司中安财富,专卖有限合伙,融回来的钱用于中安信业的放贷。
话题二:
用于放贷的筹资方式名目繁多,实际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先筹集资金,后放款。
顾名思义,就是先把资金归集起来,再放款给借款人。
这种方式又细分为两个小类:
①先有借款人需求,再筹资——咱们所熟知的最原始的最理论的P2P流程即是如此,就是某借款人发布借款需求,然后募集资金,募齐后放贷给借款人。
这种筹资模式,投资标的明确,每笔资金投向也是筹资前就确定好的,筹资完毕后直接打款即可,除了募集期之外,基本上不会在公司形成沉淀,但也由于募集期的存在,借款人一般若是急用钱,等不了那么久,因此不利于开拓业务。
②先筹资,再去找借款人——例如中安信业旗下中安财富发布的有限合伙产品、某些P2P平台发布的所谓理财计划,只说明用于公司的放贷,但实际上还没有找到相应的借款人,需要后续再开发业务。
这种模式投资标的不明确,筹集资金的金额规模也没有依据,形成持续较长时间的资金池也是必然的,相对来说更倾向于“非法集资”。
2、先用自有资金放款,再转让债权筹集资金。
目前大部分P2P平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90%以上都采用的是这个模式,线上的平台即使形式上不是债权流转,但实质上也必然是先用自有资金放款给客户,然后才发标。
从理论上说,只要筹资金额、期限均小于等于实际借款的金额、期限,这种模式理论上不会形成资金池。
因为假设我借出了100元,转让出去,收回了100元,这100元实际上叫“资金池”是不合理的,其实就是卖掉债权、回笼自有资金,赚取手续费、利息的利差而已。
宜信的这种模式最近受到很大诟病,口诛笔伐者甚,但很大实际上没说到点子上。
宜信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债权分割转让模式本身,而是在于其名义上是这种模式,但实际上宜信的理财产品并不透明,无法做到像目前线上的P2P平台,能够公布每一个借款人的详细借款资料、转款凭证,无法保证其每笔筹资能对应上每笔业务。
再加上宜信也与信托合作,杂糅了先筹资、后放款的模式,其资金池自然就无法避免了。
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且不论是否合法、合理。
从形式上终其根本,无非是一面是放贷,一面是筹钱。
(当然自己的钱多也可以不筹钱,例如富昌小额,背靠佳兆业集团,自有资金充裕,对银行的授信并不是特别依赖。
)
有朋友会问:
筹钱是不是就是吸储啊?
那岂不是干了银行的活?
那是不是违规经营、非法集资啊?
在这里,我想简述一下银行的核心功能。
话题三:
说个比较重要的题外话,银行的核心功能究竟是什么?
银行除了大家熟知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汇。
货币最原始也是最本质的功能是流通,因为可以流通,再加上存贷功能,存贷汇三位一体,也就形成创造信用的基础。
创造货币的功能,这才是除了银行之外无人替代的功能,专业点讲,这叫货币乘数效应——100块钱存进银行,能创造500元的货币流入市场。
什么是货币乘数效应?
我举个例子。
假设全世界只有ABCD四个银行,甲乙丙丁四家公司。
市场上有100万现金,都在甲公司账上,并且都存在A银行,另外我们假设乙丙丁都是一分钱都没有的公司。
然后乙向A银行申请贷款,A银行就把100万放贷给了乙,乙得到了存款(这里我们假设全部为存款,而非现金),存进了它的开户行B银行。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存款变成了200万,甲和乙可以开始互相支付(仅限于银行汇款,也就是他们的账户数字在变动,并没有现金的支付)。
因此,他们可以开始正常做生意了,不同的是,甲都是自有资金(当然也是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乙却要偿还贷款(还贷也用汇款或扣款的方式,在账户里扣除数字),还清后再贷出来,那么市场上就始终有100万到200万的货币(都是活期存款)在流通,而非只是100万。
好,假设市场上的丙和丁也这么干,A银行虽然已经把贷款贷出去了,但是B银行有100万存款,那么丙又找B银行贷出了100万,存入C银行,丁银行又从C银行贷出了100万……以此类推,若有N多银行+N多企业,这100万可以变为无数的货币(以活期存款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在理想的世界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央行出了一个“存款准备金制度”,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20%,那么意思就是说你A银行获得了100万的存款,但是你只能放贷100-100×20%=80万,B银行获得了80万存款,但你只能放贷80-80×20%=64万,C银行只能放贷64-64×20%=51.2万……这些所有的放贷,自然也成了新的活期存款…假设有无数家银行类推下去,把他们放贷总量合计,最终取极限的社会总存款量应该是500万,实际上等于100万/20%。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笔现金都会成为存款,更不会每笔存款都能放贷出去,因此一般实际的货币乘数效应没有这么大,但也都在一两倍以上。
所以引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银行怕大家一起取现金?
为什么怕挤兑?
因为若存款被取出成为现金后,贷款量也必须按照乘数效应递减才行,而贷款放出去是不可能马上抽回来的,因此若产生恐慌性取现,很可能会导致银行流动性不足。
因此,有人说“银行都怕挤兑,何况P2P平台?
”,这话其实是有问题的,银行怕挤兑是由于货币乘数的存在,而P2P平台不会有货币乘数效应,只要平台做的都是真实业务,每一笔资金对应一笔贷款,是不可能因为“挤兑”而导致出状况的(当然,期限错配的拆标除外,逾期和坏账也有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好吧,不知不觉写得有点多,今天暂且到此为止吧。
下一篇话题会再扯回到民间借贷方面,贷款公司的业务一般都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筹钱进来,一个是放贷出去。
下一篇的话题会再重点讲讲放贷这个方向,对于民间借贷公司的成本构成、P2P平台该不该赚利差这两个话题做一个较为深度但偏理论化的探讨。
在前两篇《我所看到民间借贷》(以下简称《民间借贷》)中:
《民间借贷》
(一):
简要介绍了最基本的五种贷款模式和等本等息的利率算法
《民间借贷》
(二):
简要介绍了筹资、放贷的公司是怎么运作,简单通过举例阐述了银行“货币乘数”效用是怎么回事
那么,在本篇《民间借贷》(三)和下篇《民间借贷》(四)中我想简要分析一下民间借贷公司的具体运营方式和成本结构简要分析,会有更多的行业内的操作细节、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在看完本篇我们在看到民间借贷“高利率”的同时,应该同时意识到民间借贷“高收益”下的“高风险”、“高成本”。
究竟怎么个高法和为什么会高,待本文娓娓道来。
写完《民间借贷
(一)》到现在也有快一年时间了,许多圈里圈外的朋友都惊叹民间借贷利息之高,“可怕”、“惊呆了”之类的词汇真可谓此起彼伏。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甚至有些做了好几年贷款业务的朋友居然也算不清楚等本等息的实际年化利率,竟然也在惊呼利率“如此之高”,着实有些出乎意料。
说实在的,我写《民间借贷》系列篇的本意是给网贷圈的投资人朋友尤其是新人朋友看的,还是坚持和笃行“分享与学习”的原则,希望能尽可能给大家贡献我所了解的行业内的一些基础知识。
系列篇得到了不少朋友的鼓励,几乎每周都有朋友追问下一篇何时发布,这让我十分感动,也感到肩负着压力(或者装逼点叫使命感),决定再忙也要抽时间坚持写下去。
无论如何,希望我写的东西有助于投资人去想象P2P平台的运营场景,从而增强自己对平台运营能力的判断。
可是我也发现不少新人其实看不太懂,看了半天到最后只记得描述年化利率的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实话讲,写了两篇,大家只记得“高利率”,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偏离了我的初衷,后面我想多通过案例,让大家对民间借贷市场有一个更理性、客观的认识。
其实关于我写《民间借贷》系列篇的做法,也有部分P2P同行很是不解:
米克啊,你这样曝光“行业内幕”可不太好啊,如果借款人都懂怎么算利率了,你让我们还怎么做业务?
如果投资人都知道民间借贷利率那么高,我们平台还怎么降息?
你是何居心?
你究竟有何目的?
好吧,我只能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目的,除了希望投资人能够多获得一点知识之外,真的没有其他任何目的。
对于“曝内幕”的嫌疑,我不回避,我认为只要写的东西对投资人有帮助,对行业发展也没有坏的影响,那么就有做的必要。
再次赞一个各类网贷第三方机构的不懈努力,包括但不限于之家、米袋360、棕榈树(严格说可能不算是)等机构。
且不论商业化与否,只要是对投资人有积极帮助的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为何要写这种“在同行中讨不到好名声”的文章?
这里我想谈谈我内心的两点真实想法。
首先,在信息无比通畅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迟早要打破。
人与人、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交流可谓频繁到极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身份甚至经常是互相转换的。
我卖米你卖袜子,我知道什么米好,你知道什么袜子耐穿,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免不了谈及自己圈子里的“内幕”来互相帮助“涨姿势”,这种交流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降低各行各业信息不对称的催化剂。
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独善其身,再以信息高度不对称作为产品溢价的源泉必然越来越不实用。
再细点说,借贷市场上有人说“市场被越做越坏了”,说话人的本意是“市场利率越来越低,我赚得越来越少了”,实质上我认为是“市场竞争越来越完全”了,民间借贷贷款市场亦不能独善其身,亦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