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167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1文档格式.docx

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三皇、五帝”,故C项错误;

据材料“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可以得出古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故D项正确。

3.据《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有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士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A [根据材料可知,蔺相如因在外交上取得成就而导致官爵升迁,这说明到战国时期商周时期盛行的分封制瓦解,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史学家对秦国的评价,故B项错误;

功勋成为升迁唯一依据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4.(2017·

玉林、贵港二市质检)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A [根据材料中“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可知,中国先人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总结气象,故A项正确;

历代气候变化有规律可循,该说法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是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并不是说农业生产具有可控性,故D项错误。

5.(2017·

石家庄质检)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C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C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6.(2017·

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  )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B [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与材料“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不符,故A项错误;

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B项正确;

门阀政治影响皇权政治稳定,故C项错误;

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与“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

滨州模拟)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

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

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

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A [根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可知,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

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增强,而不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

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反映了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

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故D项错误。

8.(2017·

揭阳一模)宋代的“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从上而下实现其政治理想。

明代的“士”许多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像王阳明“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并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种“士风”的变化基于(  )

A.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B.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

D.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

B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等主张,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据材料“士风”从宋朝的“以天下为己任”转向明朝的“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作个愚夫愚妇”得出思想文化方面渐趋专制、保守,这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B项正确;

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指的是宋明理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西学东渐”促使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2017·

石家庄质检)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不是材料所阐述的主题,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得出商品经济受制于自然经济的社会主流体制,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得出古代农民有商业致富的意识,故C项错误;

“工商食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主要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0.宋朝岳珂《愧郯录》卷九云:

“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摄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检阅指考场检查)者,今充栋汗牛矣!

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

以冀速售。

”这表明(  )

A.政制变迁与技术变革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B.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的普及

C.宋代科举取士营私舞弊的问题非常严重

D.政府对出版业的严格管理

A [根据材料“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摄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检阅指考场检查)者,今充栋汗牛矣”可知,宋朝科举制推动形成对供科考检查书籍的社会需求,使此类书籍大量出版;

根据材料“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

以冀速售”并结合史实可知,宋朝印刷术的应用推动供科考检查书籍顺应时势快速出版,体现了科举制与印刷术对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

11.(2017·

大连高三测试)明清时期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当时城市人口增长与全国人口增长大体保持同步,但并没有形成同期日本、俄国所出现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

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C.日本、俄国的实力超过中国

D.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变化

A [明清时期中国中小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兴起,而不是盛行大城市,根源在于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其分散性的特征影响城市化进程,故A项正确;

综合国力领先与没有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矛盾,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日本、俄国实力超过中国,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内容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变化,D项不是原因,排除。

12.(2017·

济南模拟)“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江西临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A [根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江西临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

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韩非子对法的说明尽管还不是严格的逻辑学上的定义,但在那时已经是表述最准确、最能反映法律内涵和外延的定义。

商鞅、慎到都有法律之外无赏罚的思想,但他们的表述都不是十分系统,也不是丝毫没有歧义,韩非子则消除了这些歧义。

韩非子继承了法家“有法必依,行赏不失疏远,行罚不避亲贵”的思想。

韩非子还看到,人们常常更习惯于以道德标准衡量是非并予以毁誉,这种不一致会妨碍赏罚的劝禁作用的发挥,他主张“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韩非子还提出: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摘编自《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晚清形式主义法治观认为:

儒家之人治主义不切实用,其立论根据也多不合逻辑,以视法家理论之精密,步步踏实切近人事者,诚不可以道里计。

“上下吾国历史数千年间,其足以称大政治家者未有不足法治之精神也”,所以,管仲、商鞅,尤其是韩非子等人的法律理论皆被冠以“法治”之名进行探讨。

实质意义的法治观则认为,所谓以法治国,并不仅是以法律来治国,而是看重人民权利,专制时代不承认人民有人格,更不承认人格上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法治理论的形成及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子法律思想的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形式主义法治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

(3)概括材料二中“实质意义的法治观”,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7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但在那时已经是表述最准确、最能反映法律内涵和外延的定义……韩非子则消除了这些歧义”可知,韩非子的法律思想较为准确地界定了法的内涵与外延;

根据材料一中“韩非子还看到,人们常常更习惯于以道德标准衡量是非并予以毁誉,这种不一致会妨碍赏罚的劝禁作用的发挥,他主张‘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可知,韩非子使道德和法律在赏罚标准上形成一致性;

根据材料一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知,韩非子主张保持法的稳定与划一。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儒家之人治主义不切实用,其立论根据也多不合逻辑,以视法家理论之精密,步步踏实切近人事者,诚不可以道里计”可知,晚清形式主义法治观反对儒家而提倡法家的法治思想并且极为注重法律的实用性。

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诸如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传统法治弊端的显现、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等等,都可以用来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专制时代不承认人民有人格,更不承认人格上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可知,实质意义法治观认为古代专制社会的法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民平等。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 

(1)贡献:

较为准确地界定了法的内涵与外延;

使道德和法律在赏罚标准上形成一致性;

保持法律的稳定、划一。

(2)特点:

否定儒家“人治”,提倡法家的“法治”;

注重实用性。

原因:

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西方入侵,中国传统统治形式的弊端进一步暴露;

西方民主与法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推动;

民族危机下,自强救国思想兴起;

自然经济不断瓦解,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观点:

古代法治不是真正的全民平等。

说明:

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社会属性决定其具有较强的等级特征;

古代的法律是以加强专制为目的,人民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并没有享受法律给予人生来具有的政治民主待遇。

因此,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律平等。

14.(2017·

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钱币萌芽

商朝晚期到春秋初期

形态上比较原始;

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

没有出现文字

纪地钱币

春秋初年到战国晚期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

种类进一步增多;

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

出现圆形化趋势

铢两钱币

秦统一到唐中期

由纪地变为纪重;

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

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

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年号钱币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

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

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到如下历史信息,如钱币形制逐渐走向统一;

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古代中国金属货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

钱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等;

第二小问根据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评分说明:

等次

评分说明

一等

(12~9分)

观点明确、能分多个阶段准确描述钱币演变的多个相关史实、逻辑清楚、有升华性认识

二等

(8~5分)

观点明确、能分多个阶段比较准确描述钱币演变的相关史实、逻辑比较清楚、有升华性认识

三等

(4~0分)

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直接定位第三等;

有较明确观点、能描述钱币演变的相关史实但对原因或影响分析不深入或不清楚

示例一:

信息:

钱币形制逐渐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满足战争需要,铸造了形态各异的货币,如刀形、铲形币等;

随着秦朝的统一,货币随之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历朝所铸金属货币沿用这一形制。

货币形制的统一,反映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和演变,可能也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的变化。

同时便利了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钱币形制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示例二:

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春秋以后,钱币命名范式主要经历了“纪地”到“纪重”再到“年号”范式。

春秋初年,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

秦朝开始到唐朝中期,钱币逐渐以重量命名,如半两钱、五铢钱等;

唐朝初期出现“开元通宝”,但这里的“开元”不是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此后钱币逐渐以年号命名直至清朝覆灭。

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等。

示例三:

古代中国金属货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

宋朝之前,我国货币主要为金属货币;

北宋四川地区开始出现纸币“交子”,但金属货币仍然占主导地位。

纸币的出现,反映了金属货币有缺陷,如易磨损、不便于携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纸币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金属货币和纸币同时流通,且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而纸币流通范围有限,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纸币未能取代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示例四:

钱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增多,货币开始出现,但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钱币形态比较原始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钱币的作用不断增强;

社会分裂割据,钱币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为满足诸侯争霸需要,统治者更加重视钱币的作用。

从秦汉到隋唐,统一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社会经济总体持续发展,钱币形制、规格、兑换比例统一并逐步形成。

唐朝之后一直到晚晴,商品经济持续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货币体系逐步完善,钱币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纸币;

随着内外经济联系的增多,中国钱币对少数民族和海外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钱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着钱币体系的不断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