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117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0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几个专题Word下载.docx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出现在—绿洲:

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4.掘井在给草原地区带来一定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

水井周围因过度利用和践踏出现裸露的地面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防治内容

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

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成功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重点研讨】

研讨一.西北地区干旱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研讨二.简要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

1.成因自然条件:

人为因素:

2.危害

3.治理措施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学习目标】1、明确森林的作用以及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分析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及雨林被毁的原因、影响

【学习重难点】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及雨林被毁的原因、影响

1.森林作用:

⑴重要的自然资源

(2)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主要作用:

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世界森林现状: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3)森林急剧减少

3.森林减少的危害:

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热带雨林

(1)分布:

纬度分布——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

—10°

的地区附近,被称为地球的“绿色腰带”,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

一25°

地区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最大分布——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2)全球环境效应:

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3)脆弱性:

原因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

表现土壤贫瘠,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4)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发达国家的无限制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③商业性伐木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5)雨林的前途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开发与保护①保护:

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开发:

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协调:

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6)保护亚马孙雨林的具体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知识网络】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地形

以为主

2.气候

亚热带地区,水热充足。

降水季节分配:

冬末春初多,相对较少。

3.水系

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但不均,能力强;

落差较大,丰富。

4.矿产

镁、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

流域早期开发及后果

1.土地退化

老棉花带,棉花对地力消耗大,导致

2.植被破坏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砍伐森林;

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

导致

3.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排放形成酸雨,导致土壤污染、水体,使许多生物绝迹。

流域的综合开发

1.防洪

2.航运

3.发电

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

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4.提高水质

采用、、境改善等措施,提高水库水质,保障用水和用水。

5.旅游

6.土地利用

【基本考点】

考点一流域和水系

流域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供给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

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

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人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例如,密西西比河是干流,俄亥俄河是一级支流,田纳西河又是俄亥俄河的支流,为二级支流,坎伯兰河在肯塔基附近与田纳西河交汇,为密西西比河的三级支流。

考点二流域的不同部位的环保侧重点

组成部位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

河流

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考点三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2)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冬春多雨,夏季相对较少。

(3)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量季节变化大,大部分可通航。

(4)矿产资源:

镁、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

考点四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0世纪30年代成为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造成的后果

土地退化

老棉花带,棉花对地力消耗大

老棉花带衰落

植被破坏

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污染土壤、水体,使许多生物绝迹

考点五流域的综合开发

在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是流域开发的核心,而梯级开发首先要进行大坝的建设,大坝建设调节了河流径流,实现了防洪、养殖、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的综合效益,并结合流域内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经济效益。

主要包括:

(1)防洪:

建成防洪水库35座,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2)航运:

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

(3)发电:

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4)提高水质:

采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改善等措施,提高水库水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5)旅游:

旅游业收人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人来源,并带动了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的发展。

(6)土地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结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此外,还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实战演练】

[例1]下列是我国西南某城市图,因为附近发现了大型黄铜矿(CuFeS2),计划建一冶炼厂及水电站。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电站建在A、B两处中的处更合理,

理由是。

(2)水电站建成后,对本区农业的有利影响是

(3)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建水电站还需要解

决问题。

(4)铜矿附近建冶炼厂的有利因素是。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表现在。

解析

(1)水电站的选址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建坝的工程量要小,一般选建在峡谷处;

二是蓄水量,要有水可蓄;

三是效益高,修坝拦水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既可拦水防洪,

(2)B的下游处是大片的灌溉农作区,建坝后,汛期蓄洪防涝,旱季可放水灌溉,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处有三个居民点,在此建坝会淹没农田房屋,因此从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必须要搞好移民安置工作。

(4)铜的冶炼属耗能大的工业部门,在布局上应指向火电站或水电站。

B处建水电站对铜的冶炼相当有利。

但冶炼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含有二氧化硫的废气,还有废水和废渣,污染当地的大气、水和土地。

答案

(1)B筑坝工程量小,集水容易,落差较大

(2)减少洪涝灾害,灌溉方便(3)移民安置(4)接近原料产地,就近可获得廉价的水电炼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硫为主)、废水、废渣污染了当地的大气、河水及农田

【能力提升】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

[例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

A.TVA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

B.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变化更大

C.TVA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提高水质

D.随着水库的修建和流域环境的不断改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

答案:

D

[小结]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

(1)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

例如,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

但是,现在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占可开发利用的8.6%,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也很低。

今后要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以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

(2)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域

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

不过,我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如成立的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就是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指挥机构。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能源的分类

能源分类

主要能源资源

按能源转化

一次能源(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

又称天然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矿物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无论经过几次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另一种能源,统称二次能源。

水电、火电、汽油

按能源技术状况

常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

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核能

按形成和来源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热、核能

来自天体引力而形成的能量

潮汐能

按能源性质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特点:

有限;

不可再生;

开发利用不当,容易带来环境的破坏)

在众多的能源中唯有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不可再生,其余都可再生

二、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煤海)

(2)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面积分布有煤田

(3)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

(4)煤质优良:

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其中大同煤矿为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为优质主焦煤

(5)开采条件好:

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田煤层中含有丰富的煤层气

2市场广阔:

(1)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2)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3)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1)邻近主要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输电距离较近

(2)有众多铁路线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三、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

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

2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扩大煤炭开发规模:

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007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形成铁路为主,逐渐公路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主要的铁路运输线:

大秦线、神黄线、焦-兖[yǎn]-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发展炼焦业,为冶金业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

3成就:

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能源输出结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山西省工业的经济效益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效益低下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产业结构的调整:

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3效果:

形成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保护与治理

1影响:

(1)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生态问题。

(2)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易地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

(1)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2)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废渣:

煤矸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废水:

沉淀净化

废气:

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阻氧灭火

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

3、通过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a.地形类型齐全;

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⑪______平原、⑫______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⑬____________、⑭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⑮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⑯________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1)⑰__________生产;

(2)⑱____________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

不同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⑲________________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⑳____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

________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______________;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

__________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

____________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____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

____________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半山区实现“

__________”,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________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①黑、吉、辽 ②内蒙古 ③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④一年一熟 ⑤低温冷害 ⑥黑土 ⑦交通 ⑧外向型 ⑨绿色农业 ⑩大农业 ⑪松嫩 ⑫三江 ⑬大小兴安岭 ⑭长白 ⑮高原 ⑯商品率 ⑰大规模机械化⑱地区专业化 ⑲大宗农产品 ⑳豆

生态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产业链条 

舍饲畜牧业 

草业 

集约化草食性 

立体开发 

原料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东北大米质量最优,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日温差大等特点,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

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2.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饲料丰富。

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

(2)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3)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

(4)在饲养的同时积攒了大量优质的有机粪肥。

3.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

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

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08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 如下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1)夏季高温多雨;

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