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966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接着是美心所。

美心所有二十五个,这里讲到的美(巴利sobhana),意思是美好的、善美的、清净的、庄严的、光辉的。

美心所和善的心所不一定相同,善的心所是能够造业的,但是美心所包括了果报心、也包括了唯作心,果报心和唯作心是属于无记的。

由于这一类心也是属于好的、善的、善美的,因此美要比善的范围更广。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七种遍一切心心所。

注意我们不要给这些名字迷惑了,这里讲到的所有的遍一切心心所是最根本的心所、最根本的心理作用,在一切的心里面都一定会出现这七种;

杂心所经常会出现,但是不一定每个心都有;

这十四个不善心所只会出现在不善心,就是作恶的时候,生起贪、嗔、痴的时候会生起的;

二十五个美心所生起在好的心,那时就会有这些心所。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分别是:

触phassa、受vehanà

、想sa¤

¤

à

、思cetanà

、一境性ekaggatà

、命根jã

vitindriya、作意manasikà

ra。

这里讲到的遍一切心,是在所有的心里面都拥有的、普遍存在的。

这里讲到的一切心,即包括了八十九种心,无论这种心属于果报心也好,属于善心也好,不善心也好,唯作心也好,或者欲界的心也好,色界的心也好,无色界的心也好,出世间的心也好,都会拥有这一些心所。

只要有心生起,必定这七个是伴随着一起生起的,所以这七种我们姑且名之为最根本的心所、最基本的心所。

由于这些心所都是一些心理作用,是我们的心运作最基本的作用,而且这些作用在我们去认知目标的时候,它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缺乏了这七种心所的任何一种,我们将不能够完成认知对象(目标)的作用,所以遍一切心所是一切心都拥有的、都存在的心所。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所:

触phassa。

这里讲到的触phassa,意思是去碰、碰触或者触到。

但我们不应该这样想(认为):

色法(物质)撞击我们的身体才叫碰。

这里的触是特指心和所缘的接触,由于有了这一种心理作用(这种触),就是心和对象的这种接触,心才能够起到认知目标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触,所以才能够带动整个心路过程、心理的活动。

这种心和对象之间的连接、接触就属于触。

换而言之,就是心接触到目标。

触的特相是接触;

作用是撞击,导致(使)与所缘碰撞(这里的碰撞就是发生关系,有连接);

表现为识、依处与所缘集合生起;

近因是出现于诸门的境。

例如:

出现于眼门的境就是颜色,出现于耳门的境就是声音。

当声音产生的时候,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耳朵能够听到的门是属于一种色法,或者说它是我们的心识认知外界的一个管道,由于有了这种依处,就有了耳朵,有了声音,这种心理作用就把这两个连接在一起,于是意识就产生作用。

正如佛陀在经典里面经常说到:

“缘于眼、颜色、眼识三事和合触而有受。

无论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因为有了根、有了境、有了心(心识)三个,这三法和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在一起就称为触,因为有了触,于是带动了整个认知过程的产生。

所以我们说到的触,其实就是这三事(三样东西)的碰触、连接在一起,就称为触。

第二个心所:

受vedanà

vedanà

的意思是感受,也有经受、经历、体验的意思。

这种受有点类似于平时所说的情感,但是平时所说的情感还包括了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是属于世俗语言的范畴。

但在这里讲的受是纯粹对于对象所产生的体验,表现是好的生起快乐、舒适、适意、可爱。

不好的就生起苦、痛苦,不好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受是感受的意思。

受的特点是感受;

作用是享受或者体验对象的味(味道);

表现为是苦或者乐,如果体验到对象的味是可意的、可爱的、可喜的,于是就通常会生起乐,表现为受乐,有愉悦的感受。

如果体验到对象是不好的、不可爱的、不可喜的、不可乐的,于是就会生起苦的感受;

近因是触;

也就是由于有了依处、所缘和心这三事的碰触,于是必定伴随着相应的感受。

有时候也把受的近因说成是轻安,这是对于乐受来说的。

在经典里面会谈到种种的受,受可以分为三种受,可以分为五种受,可以分为六种受,可以分为九种受等等很多种受。

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三种受比较多,有时候也提到五种受。

所有的心必定都与某一种受相应,也就是说只要心认知目标、认知所缘,一定会有某种感受。

这种感受最粗的可以分为三种,即乐受sukhavedanà

、苦受dukkhavedanà

、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uvedanà

乐受是由于体验或者享受对象的可爱之处,于是就会有快乐的、愉悦的、喜悦的这种感受,我们称为乐受。

如果体验到对象的不可乐之处、不可爱之处、不可喜之处,于是就会有不好的感受,这种不好的感受称为苦受。

如果体验到对象属于中性的,就是不偏于苦或不偏于乐一边的,这称为不苦不乐受或者又称为舍受upekkhà

,也就是对所缘体验为中性。

心对于所缘的好坏分辨的感受并不明显,对对象没有特别好的感觉或者特别坏的感觉,感觉、感受平平,这就叫做不苦不乐受。

在我们每一个心产生的时候,必定会有乐受的、或者苦受的、或者不苦不乐受伴随着生起。

也就是说感受是在一切时,只要我们有心就会生起、产生的,这种乐受或苦受通常是根据我们的心对于对象的体验和评判而产生的。

当体验到好的对象的时候,往往会生起乐受,例如:

看到了很漂亮的东西、好的东西,听到很美妙的声音或者人家赞美你、人家表扬你,或者你嗅到很好的香,吃到很好吃的东西,触到很好触的,很柔软、柔和的,很舒适的碰触的所缘或者在想到一些很高兴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乐受。

然而如果是看到不好的、丑陋的东西、讨厌的东西、讨厌的人、讨厌的事、讨厌的物,或者听到别人骂你,在禅修的时候听到一些噪音,听到别人在说话,或者闻到很臭的味道,吃到很难吃的东西,或者在天气太热、天气太冷、肚子痛,或者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病痛、撞伤,还有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想到倒霉的那些事情,这个时候生起的受是苦受。

如果并没有去分辨对象是好还是坏,只是感受平平淡淡,就好像见到一个经常见面的老朋友一样,或者去到一个很熟悉的地方,用一个自己很熟悉的物品,这个时候并不会有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的感受,这种感受平平的就称为不苦不乐受。

还有一种受的分法是五种受,这五种受是依身和心的受来分的。

这五种受,第一、乐受sukhavedanà

第二、苦受dukkhavedanà

第三、悦受或者又翻译成喜受somanassavedanà

忧受domanassavedanà

和舍受upekkhà

vedanà

第一种乐受和我们刚才讲三种受的乐受名字相同,但是它的意义却有点不同。

刚才讲到的三种受的乐受,是包括了身与心的乐受。

但在这里它是特指身体的快乐的感受,身体碰触到舒适的所缘,或者很舒适的气候,或者受到人的抚摸、爱抚,这个时候身体产生快乐的感受称为乐受,这种受属于身体的感受或者肉体的感受,对于这种受,乐受的所缘是触所缘(即地、火、风三种所缘),惟有可喜、可爱、可意的触所缘碰触到身体才会产生这一种乐受,所以这种乐受是属于纯肉体的、纯身体的感受。

第二种受,苦受dukkhavedanà

,这也是身体的受,这种受和我们刚才讲的三种受的受,名字一样,但是在这里的意义就稍微窄一点。

这里讲到的苦受是特指痛苦,就是身体的苦,痛苦的受。

例如说肚子痛、头痛、胃痛、牙痛、脚痛、手痛等等这些,类似病痛或者其他外伤的痛,像给火烧伤、给热水烫伤、给刀割伤等等,这种身体的、肉体的痛苦,称为苦受。

第三种悦受somanassavedanà

,如果是从字面上来分析,这里的悦只是中文的翻译,但我们看巴利就比较好理解了,这里的somanassa和下面的domanassa,它们是组合词。

so+manas,manas的意思是心意的意,意识的意;

so,是su,su就是好的意思。

心感受到好的那种vedanà

(感受),称为悦受。

而domanassa,它是由manas,manas是它的词根,就是心意的意思。

再+du,du是坏的,不好的。

由于内心体验到不好的,这种感受称为domanassavedanà

从巴利来说,它的意思就很明显,前面讲到的乐受和苦受是纯粹属于肉体的,悦受和舍受是纯粹属于内心的,属于心里面的受。

悦受就是内心感到欢喜、高兴、愉悦、喜悦、快乐、开心,这种称为悦受。

而忧受就是内心感到痛苦、悲哀、焦虑、忧愁,纯粹是内心的不好的感受、不好的体验,称为忧受。

第五种舍受upekkhà

,upekkhà

的意思是中等的、平等的,或者中舍的,也就是说这种受并不偏于任何一边,不会有特别的喜欢、好的体验,也不会有不好的体验,这种称为舍受。

在这五种受当中,第一种和第二种纯粹是肉体的感受,第三、第四、第五即悦受、忧受和舍受,属于心理的感受。

所以依照肉体(依照身)和心的感受,分为这五种受。

这五种受和前面讲到的三种受对应起来,那么乐受和悦受相当于三种受当中的乐受,苦受和忧受相当于三种受当中的苦受,而舍受相当于前面讲到的不苦不乐受。

还有一种分法是六种受,例如:

在经典里面讲到,受依照根门产生的心路过程而产生,这种受是当我们看到好的东西或不好的东西产生的感受,称为眼触生受。

眼触生受是源于所看到的颜色或光,然后评判这个是好的、这个是不好的,这样产生的体验称为眼触生受。

对于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也是这样。

在《大念处经》里面就提到了九种受:

这九种受对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一种;

还有另外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基于有物染的。

有物染的意思就是说,由于贪著于好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世俗的、有染着的所生起的,例如:

看到好看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生起的,是属于有物染的乐受,如果是体验到不好的,看到不好的东西,听到不好的声音等等所生起的,是属于有物染的苦受。

或者有时候对于所缘没有很明显的体验,这称为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没有物染的三种受,没有物染的三种受就是由于出离了或者致力于在修行当中所体验到的受,并不是基于物质条件,没有受到物欲污染的,这是在《大念处经》里面讲到的,例如:

如果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物染的快乐。

如果在修行的时候,我想要修行修得好,但是却感觉到好像没有进步,这个时候内心感觉到忧虑:

“为什么我修行还没有进步呢?

为什么还没有证得禅那呢?

为什么我还没有断除烦恼呢?

”这样的话生起的那种内心的苦受,就称为没有物染的苦受。

而对于修行来说,没有特别的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这个时候生起的是没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在《大念处经》里面佛陀就用这九种分法来分受,就是来分我们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我们再讲一讲受,平时在生活中、在修行中应当如何来调整受,来修习受,乃至如何来转化我们的受。

受可以分为身受与心受两种。

身受包括了乐受和苦受;

心受包括了悦受、忧受和舍受。

身受与心受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有没有?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就会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圣者来说,它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为什么这么样说呢?

我们先讲一般人,从心理反应来说,一个从来都没有去关注自己、内心没有培养心智的人、没有修行的人,当他在感受到身体的一些痛苦的时候,例如:

当他生病或者他的身体被刀割伤、被水烫伤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就体验到痛苦的感受。

当他体验到痛苦的感受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很高兴还是不开心?

是不开心。

不开心,他就经常会埋怨、会排斥、会抗拒、会后悔,“刚才我为什么这么样,弄到我现在这样痛苦。

”这样的话,就由于身体生起了痛苦的感受,而内心也生起了苦受。

好像有很多人生了病,这个时候身体就经验到、体验到痛苦的感受,然后通常伴随着很忧虑,即使是很多修行人也是。

在修行的时候,由于身体有时候不争气,身体会有些痛苦,例如说在禅坐的时候,腿痛、腰痛、肩膀痛、脖子痛,于是他的内心就生起了痛苦,他很担心,“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痛?

为什么现在我坐了那么久了,还是这么样痛,真是很讨厌!

”然后就怪这个,怪那个,怪旁边的人身体又发出臭气。

还要怪外面的那些声音,甚至怪外面的鸟叫、风声,他都可以生起排斥、抗拒的心理。

这样的话,就由于身体的痛,他的心也产生了苦受,是不是?

对于乐受来说也是这样,如果身体体验到一些很快乐的感受,例如:

男女情爱的,很多时候就是由于皮肤的接触等等,或者乃至到接触一次之后,他的心就经常会粘着,会粘着甚至会回味很久,会贪着很久、会去追求,这样的话就由于身体有了乐受之后,他的心也会粘着、会染着,会喜欢这种受。

这个时候就由于身体的乐受而产生心理的乐受,喜欢这种感觉,这个就是当身体如果受乐的话,心也受乐。

对于修行人来说、对一个善于调伏心,一个致力于培养心智、培养定慧的禅修者、修行人来说,他可以做到身和心分离,如何来说呢?

当我们的身体体验到快乐的感受、舒适的感受的时候,这是由于善的果报成熟。

由于善的果报成熟,我们的身体能够体验到快乐的感受。

身体的感受是没办法避免的,即使连佛陀都会有身体的快乐的感受。

但是修行人的心却可以对这些所缘保持中舍、保持平淡,如如不动。

即使有些外来的诱惑,他也有抵抗能力,产生舍受。

身体体验到苦受,例如:

生病能够身体体验到苦受,身体的受是属于一种果报的受,之所以身体会遭受痛苦,是由于不善果报的成熟。

由于不善果报成熟的时候,身体就会体验到痛苦。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习承受,要如理作意,而不要让忧受(心的苦受)接连着产生。

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位禅修者来说,我们就应该做到:

身苦心不苦。

佛陀在一部经典里面就讲到了:

愚痴无闻的凡夫,会被两支箭射中。

但是一个多闻的圣弟子,一位修习心的人,只有一支箭能够射中他,另外一支箭对他来说没有效用,没有作用。

这两支箭一支是身的受,一支是心的受。

对于凡夫来说,身受的箭煎熬着他、折磨着他,心受的箭也煎熬着他、折磨着他。

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身体的受是没办法避免的,因为只要有这个果报身,由于有了这个身体,身体必定会承受着过去业带来的果报,但对于心来说,它不一定追随着身体的感受而苦、而乐、而忧。

身体的苦受和乐受是没办法避免的,因为这是属于果报。

我们的这一堆色蕴、这一堆色身是由于过去的业带来的,这称为业生色。

既然是由于业带来的,由于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不断在我们的生命期间会成熟,由于过去的不善业成熟,我们身体会遭受到痛苦;

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我们的身体会遭受到快乐。

身体的苦乐是没办法去避免的,即使连佛陀也不例外。

在《律藏》里面就有很多例子。

讲到佛陀也会生病的例子,例如:

在《律藏·

药篇》里面讲到,有一次佛陀就生了一场病,这场病应该是和血液有关的病。

然后,当时的名医Jã

vaka(耆婆)就用了一种很厉害的药粉,想要给佛陀服,但是由于这种药太厉害了,他怕佛陀直接服用了,他的身体不一定能够受得了,于是他就把药粉撒在莲花当中,然后就叫佛陀去闻一闻,结果佛陀闻了一次就拉了十次的肚子,然后闻第二次又拉了十次的肚子,然后闻第三次之后,那位名医Jã

vaka就跟他说:

“当你拉了第九次肚子之后,你再去洗个温水澡,之后你还会拉一次肚子你的病就会好了。

”我们看《律藏》里面,其实连佛陀也会生病。

佛陀有时候背也会痛,特别是在晚年的时候,佛陀一生中的最后一次雨安居,是他八十年(岁)那个时候,他度过了成佛之后的第四十五个雨安居,当时是在Vesà

城(毗舍离城),在那一个雨安居当中,他得了很剧烈的背痛,为什么佛陀也会得背痛呢?

如果大家看《大般涅槃经》就很清楚了。

由于在过去很久很久远以前,当时我们的菩萨是一个摔跤士,经常跟人家摔跤,因为我们的菩萨当时很壮,也是经常都摔赢对手。

有一次他的对手就跟菩萨说:

“你假装输给我,你被我摔倒,然后我答应给你多少钱。

”当时我们的菩萨就相信了他的对手,然后假装败给了他的对手,结果那个对手就赖账。

第二次也是,第二次,他的对手就说:

“你这次再输给我,再输给我,我就会把之前那一次的钱一起还给你。

”那一次菩萨又相信了他,结果又败了之后,那个对手又赖账,不肯把钱还给他。

第三次对手又这样说“这次你再输给我,你再输给我,我三次的钱一起还给你。

”那个时候,我们的菩萨就不管那么多了,结果在他的对手被他打翻的时候,他就犹如拗一把甘蔗一样把他的腰椎骨这样折断了,因为当时我们的菩萨很壮。

正是由于当时他杀了他的对手这种业,结果他的很多生都经受着背痛的果报,即使在最后一生,最后一年,我们的佛陀也经受着很剧烈的背痛,这种背痛强烈到佛陀说他必须得用决意,用果定,从果定出定之后决意说:

让这很强烈的背痛从他入雨安居一直到入般涅槃都不再生起。

否则这种背痛是很剧烈地折磨着佛陀,在那一个雨安居当中,阿难尊者就很担心,看到佛陀病得那么重,他担心佛陀会在没有告知僧众的情况下入般涅槃。

阿难尊者就把他的担心告诉了佛陀,佛陀说:

“你对我还有什么期待呢?

如果我是僧团的领袖,你们也许会认为,我还对你们有什么教导。

但是我并不像一些拳师一样会保留、留着一手,我已经把我所证悟的、我所觉悟的所有的法毫无遗漏地教给你们,你们还对我有什么期待呢?

”所以当时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

“你们要自皈依,法皈依,就是说你们要相信自己,你们要皈依法,你们要以自己为舟,以法为舟,不要去皈依其他。

”所以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也讲到佛陀晚年背痛的故事。

还有讲到佛陀在他的最后的一餐,也是吃了一个叫做…从它的字面来说是吃一种软猪肉,当时他就接受了Jonda,一个铁匠Jonda的供养,但是有的人又解释这是一种叫做菌类的木耳,北传的《游行经》翻译成旃檀木,但是它的巴利词反而有点像软猪肉。

他吃了之后,结果那天下午就很剧烈的肚子痛,拉了好多次痢疾。

然后在当天晚上我们的佛陀就入灭了。

还有在经里面讲到,我们的佛陀被提婆达多推石头,结果怎么样?

他的脚怎么样?

给石片刮破了。

佛陀的脚那个时候流出了很多血。

这也就是佛教史上很有名的叫什么?

出佛身血。

对,那个时候,当时的Jã

vaka,就是耆婆医生帮佛陀包扎他的脚,即使连我们的佛陀都会经受这些病痛,现在有些修行人说,“我要修行,我要没有病痛。

”这个有可能么?

或者你们听信某一些外道,或者某一些附法外道:

“你们修行什么什么法,你们就不会病,不用看病!

”有可能么?

连我们的佛陀也看病,难道有谁的福报能够超越过佛陀的?

是不是?

所以很明显的,只要有这个果报身,我们就要承受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

对于身体的苦受,我们没办法避免,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粘着于这些苦受,不再执着于这个色身,我们的心就可以做到不会跟随着身体的痛苦而产生痛苦。

因为佛陀和一切投生为人,乃至到只要还有这个色身,还有五蕴身存在的,他就必须得经受由于果报成熟而带来的痛苦。

但是我们想一想,佛陀有没有可能产生忧受呢?

有没有可能?

不可能!

为什么呢?

因为忧受必定伴随着嗔心,或者换而言之,嗔心一定是伴随着忧受,嗔心所体验的受就是忧受。

佛陀还有嗔心么?

还有嗔心么?

你不是像有些俗人说到连佛都会发火,有可能么?

那个是不可能的。

佛陀,由于他已经断除了嗔恚,已经断除了嗔恨心了,所以他不可能产生忧的受。

不要说佛陀,即使是一位三果圣者,由于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嗔,三果圣者也不会有忧受。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嗔恨、嗔恚心是属于五下分结。

在三果、一位禅修者当他证得了第三道的时候,第三道的不来道智anà

mimagga§

就能够断除嗔。

断除嗔,从此以后,一位三果圣者就不可能再产生任何的忧虑、忧郁、担心、忧愁、焦虑、紧张、恐惧、悲伤,都不可能有。

在我们的佛陀入般涅槃之后,当时在佛陀身边的弟子,有两种反应。

在经典里面讲到那些还没有离欲的,因为当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圣者,连最后的Subhadda,那个游方的外道,当他听了佛陀说法之后离开,但佛陀当时说在这大众当中最低的限度都已经是初果了,所以我们知道,在佛陀入灭的时候,留在佛陀身边的弟子至少都是初果圣者。

当佛陀入灭之后,弟子当中有两种反应:

对于那些没有离欲的,就是初果圣者、二果圣者来说,他们见到佛陀入灭就很悲伤,很伤心。

例如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佛陀入灭的时候,他还是属于什么?

对,他只是初果圣者。

他还没有断尽一切烦恼,他还有贪、嗔、痴,所以阿难尊者在哭泣,是不是?

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断尽烦恼,或者说那些离欲者,离欲者就包括了三果圣者和四果圣者(阿拉汉圣者)。

这两种人见到了佛陀入灭之后,他想起的是什么?

“诸行无常,生者有灭,会合有离。

”要让存在的永远不坏灭,要让会合的永远不分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他就思维着诸行无常或者讲到: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那些离欲者就这么样思维,思维无常。

我们的导师的去了,思维无常,他们的内心并没有任何的忧伤、痛苦、悲伤。

对于那些初果和二果圣者来说,他会痛哭流涕,甚至会捶胸倒地,在那边大声嚎啕大哭都有,这就是初果和二果圣者的反应,三果、四果的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初果、二果圣者还没有离嗔,所以还会有忧受的产生,三果和四果圣者由于已经断了嗔恨心,所以自然没有忧受。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必定会感受到很喜爱的东西会破坏,很喜欢的人、很心爱的人会离散,生离死别,都会这样,但是对于已经离欲的圣者来说,他只是思维世间的无常而已,并不会因为这些世间的变幻内心产生痛苦、忧愁的感受。

这些是圣者的离欲,对于我们平时来说,应该如何来把握呢?

应该如何来学习呢?

我们要学习如理作意,例如:

当我们的身体体验到痛苦,体验到不好的感受,我的身体遭到病痛的折磨,疼的时候,平时的反应往往是怨天尤人,或者怪其他的原因。

但如果我们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就学习承受,有了这个身体,你要使它没病,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佛陀说过的,五取蕴就是病,有了这个身心就是病。

当我们在平时受到别人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往往是排斥,跟他作对。

如果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可以做到虽然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们内心仍然稍微一如理作意,反正现在别人要这么样对待我,我要改变他也没办法。

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包容,可以学习承受,甚至我们反而要对对方散播慈爱。

这样的话,我们的内心所生起的受就不一定和我们的身体所遭受的受是相等的。

因此对于凡夫来说,五种受都有,即身体的苦、乐,心理的苦、乐受都有。

但是对于已经离欲的圣者来说,第四种受就是忧受完全不可能生起。

圣者其他的四种受都有可能生起,即乐受、苦受、悦受和舍受都有可能生起,但是已经没有第四种受。

一位离欲的圣者,也会有身体的乐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