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凯洛夫
1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一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转载于:
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A.研究一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4.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D.练习法
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6.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17.(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18.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A.探究一研讨法
D.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19.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
A.直观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2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由(
)提出。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2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2.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转载于:
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填空题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2.教学是由(
)和(
)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的统一。
4.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
)、(
)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5.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
)是核心。
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
)、交往性、(
)和有领导的认识。
7.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
)、作为主体的(
)和作为客体的(
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9.教学过程的结构分为:
(
)、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0.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21.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
)原则。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2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24.教学是学校的(
),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
转载于:
三、简答题
1.简述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2.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3.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几个阶段。
5.简述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6.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四、论述题
1.中小学计算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试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5.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答案为A。
2.D
在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因此,答案为D。
7.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卡尔.罗杰斯以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其中涉及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
因此,正确答案选A。
8.A
形式教育的观点主张培养人的各种官能的能力,基于唯理论哲学和官能心理学之上,强调学习过程对人的心智官能的训练;
而基于经验论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实质教育论,则强调学习内容本身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及适应现实生活的价值,这种论争反映了知识和能力教育之争。
9.C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对语言学习比较适用。
因此,正确答案选C。
10.C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教学就大量采用这种方式。
11.A
布鲁纳根据自身的课程结构观理论,主张采用发现学习教学法,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来掌握已知或未知的知识,通过学科结构、知识结构的学习来系统地把握知识。
12.D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指学习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对旧的知识进行温习,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使新旧知识之间达到融会贯通。
因此,正确答案选D。
13.B
发现学习教学法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其主要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这样一种方法。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4.C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的方法符合讨论法的范畴。
19.B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的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的原则。
20.C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提高了六条原则,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而“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就是对前两条原则的反映。
21.C
这句话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评述。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知识的深度加深,难度加难,而且变得比较繁杂,反映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逐步推进,体现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22.D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目中的说法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1.教学
2.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3.共性和多样性
4.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科的特性
5.思维力
6.间接性;
教育性
7.教师;
学生;
课程和教材
8.内部动力
9.引起学习动机
20.因材施教
21.理论联系实际
22.练习法
23.实验法
24.中心工作;
基本途径转载于:
答:
赞科夫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苏联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过实验,他提出以下五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增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分量;
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力使学生过紧张的甚至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
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的程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2)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并不在于让儿童在一节课上做尽可能多的例题和练习,而是要求教学不断向前运动,以各方面内容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要让那些说明现象的相互依存性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的系统知识,在小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一般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是指向外部的,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
赞科夫提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是指向内部的。
②教学内容的评价。
教学内容一定要保证正确无误,符合大纲,知识连贯,逻辑性强。
内容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实验等实践活动。
注意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结构相统一。
教学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找准关键点,能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
主要看教师授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注意学生实际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认识活动的结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对学生注意力、意志力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意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是否重视和加强教学实验,能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④教学能力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教态亲切、语言简练、板书工整、布局合理;
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
师生是否配合默契;
课堂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和谐,能否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教学过程和内容,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实验效果是否明显;
实验及使用电教手段时是否适用熟练、操作规范。
⑤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中能对学生的提问显示良好的反应,巩固练习及书面检查的正确率也比较高。
(2)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②发展性原则。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③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④计划性原则。
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能动性,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这会使学生在选择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在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下,这种能动性会加强。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这些原有的经验、观念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作用。
学生只有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同时,这些原有的经验也使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有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去学习。
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
教师要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观念。
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
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4)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5)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和教学。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
(3)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
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最后,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在整节课中完全采用讲授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当善于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换使用,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听讲出现疲劳和注意涣散现象。
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
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在认识的主体上与一般人类认识活动有所不同。
(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它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来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
而一般的认识活动则不一定有他人的领导。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在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其身心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学认识的教育性。
(5)教学认识具有简捷性
在教学认识中,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它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直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并使其得到发扬。
(1)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21世纪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
其任务主要包括:
④通过计算机教育的各种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计算机教育环境,以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教育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积极性等。
软硬件建设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国家颁发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小学教学的需要,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
②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快速响应、能存储和检索信息、能将不同数据进行快速转换以及人工智能等功能,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大大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⑧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计算机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富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④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将许多教学所需的信息,编成软件事先储存在计算机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方便、随意和迅速地调用这些信息来为教学服务,从而使计算机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使得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每个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进度快的可以捷足先登,进度慢的可以稳扎稳打,各得其所,速度和时间的差异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不会与他人发生任何矛盾和冲突。
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设计合理的程序和借助网络,学生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各种参考和帮助信息。
所谓“一刀切”,“齐步走”的弊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得以避免,教学将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教师演示时机动灵活、迅速方便、轻松省时,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
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比较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⑧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其交互式功能随意调出计算机中储存的多媒体信息,供教师选用;
图文声并茂,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现象或过程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因而记忆也就更加牢固。
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为了克服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病,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小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
让学生多动手,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还能促使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
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于实践,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直接经验,丰富和补充了书本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学生是否理解难以检验。
即使他们理解了,也缺乏动手能力。
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讲清基本概念便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作业,那么学生一接触作业便会感到困难,一般只会依葫芦画瓢,按例题解决那些简单的问题,碰上稍难的作业便依赖于人或干脆抄袭。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这是使学校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的重要措施。
我国幅员广大,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在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即使在一个省内,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
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生产建设。
因此,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必须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使教学不脱离地区实际,能为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1)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