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第9章 第2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Word格式.docx
《版第9章 第2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第9章 第2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OH
—COOH
—NH2
2.乙醇、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比较
物质名称
乙醇
乙酸
CH3CH2OH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OH)
羧基(—COOH)
物理性质
色、态、味
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挥发性
易挥发
密度
比水小
-
溶解性
与水任意比互溶
与水、乙醇任意比互溶
3.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
(1)乙醇:
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乙酸:
4.乙醇、乙酸的有关实验探究
(1)Na投入乙醇中的现象是Na在乙醇液面以下上下浮动,且有气泡生成。
剧烈程度不如Na与H2O反应剧烈,说明醇—OH比水—OH活性弱。
(2)乙醇的催化氧化
①实验过程
操作:
如图所示。
现象:
螺旋状铜丝交替出现红色和黑色,试管中散发出刺激性气味。
②反应原理
a.从乙醇分子结构变化角度看:
脱去的两个H:
一个是—OH上的H,一个是与—OH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H。
b.反应历程:
2Cu+O2
2CuO(铜丝表面由红变黑)
③Cu的作用:
催化剂。
(3)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①反应实质:
乙酸中—COOH脱—OH,乙醇中—OH脱—H,形成酯和H2O。
②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
③反应特点
④装置(液—液加热反应)及操作
a.大试管倾斜成45°
角(使试管受热面积大)并在试管内加入少量碎瓷片,长导管起冷凝回流和导气作用。
b.试剂加入顺序:
乙醇→浓硫酸→乙酸。
⑤反应现象
饱和Na2CO3溶液液面上有油状物出现,具有芳香气味。
⑥提高产率的措施
a.用浓硫酸吸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加热将酯蒸出,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以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并使用冷凝回流装置。
⑦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应用体验]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乙醇、乙酸均能与钠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 )
(2)乙醇、乙酸中均含有—OH,二者均与Na、NaOH反应。
(3)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可用分液漏斗分离。
(4)CH3COOH+H18O—C2H5
CH3COOC2H5+H
O。
(5)乙醇中的少量H2O可用Na检验。
(6)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杂,然后分液。
【提示】
(1)×
(2)×
(3)×
(4)×
(5)×
(6)√
2.写出CH2===CH2制取乙酸乙酯的流程图(注明试剂和条件)。
【提示】 CH2===CH2
CH3CHO
CH3COOCH2CH3。
[高考命题点突破]
命题点1 乙醇、乙酸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下列关于乙醇和乙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B.相同条件下,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乙醇比乙酸慢
C.乙醇可由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制得,乙酸可由乙醇氧化制得
D.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的逆反应为皂化反应
D [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A正确;
相同条件下,与金属钠反应时,—COOH易电离出氢离子,则乙醇比乙酸反应慢,B正确;
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制得乙酸,C正确;
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D错误。
]
1.(2018·
潍坊一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是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O—H键断裂
B.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若变蓝则含水
C.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成CH3COOH
D.甲烷、乙烯、苯、乙醇都是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
D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O—H键断裂;
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作检验试剂,若变蓝则表明乙醇中含水;
乙醇在酸性KMnO4溶液中可氧化成乙酸;
甲烷、乙烯、苯都不溶于水,但乙醇却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2.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
95160330】
A.1mol苹果酸最多与2molNaHCO3发生反应
B.1mol苹果酸可与3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
C.1mol苹果酸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H2
D.
与苹果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A [A.由苹果酸的结构简式可知,只有羧基与NaHCO3反应,该选项正确。
B.苹果酸中只有羧基能和NaOH反应,故1mol苹果酸只能与2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该选项错误。
C.羧基和羟基都能与Na反应放出H2,故1mol苹果酸能与3molNa反应生成1.5molH2,该选项错误。
D.此结构简式与题干中的结构简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该选项错误。
3.(2015·
全国Ⅱ卷)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
A.C14H18O5 B.C14H16O4
C.C16H22O5D.C16H20O5
A [由1mol酯(C18H26O5)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可知,该酯为二元酯,分子中含有2个酯基(—COO—),结合酯的水解反应原理可得“1molC18H26O5+2molH2O
1mol羧酸+2molC2H5OH”,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推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为C14H18O5。
[题后归纳]
乙酸、水、乙醇、碳酸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泼性比较
水
碳酸
分子结构
H—OH
C2H5OH
遇石蕊试液
变红
不变红
变浅红
与Na
反应
与NaOH
不反应
与Na2CO3
水解
与NaHCO3
羟基氢原
子的活泼性强弱
CH3COOH>
H2CO3>
H2O>
命题点2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探究
4.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以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某教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等已省略),其实验操作为:
先按图安装好,关闭活塞a、b、c,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然后打开活塞a、b、c,通过控制活塞a和b而有节奏(间歇性)地通入气体,即可在M处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试回答以下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的作用是________;
C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M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认识到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________(填“参加”或“不参加”)化学反应,还可以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过控制氧气的用量,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催化剂Cu的催化机理。
乙醇的催化氧化过程实际为O2与Cu在加热时反应生成CuO,CuO再将乙醇氧化为乙醛,且自身被还原为Cu。
【答案】
(1)2H2O2
2H2O+O2↑ 干燥O2 使D中乙醇变为蒸气进入M中参加反应,用水浴加热使乙醇气流较平稳
(2)2CH3CH2OH+O2
2CH3CHO+2H2O
(3)受热部分的铜丝交替出现变黑、变红的现象 参加
(4)能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命题点3 酯化反应的实验探究
5.某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大试管A中配制反应混合液;
②按图甲所示连接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大试管A5~10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去导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图甲
图乙
已知乙醇可以与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
6C2H5OH。
有关试剂的部分数据如下:
95160331】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
cm-3
-117.3
78.5
0.789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浓硫酸(98%)
338.0
1.84
(1)配制反应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指出液体体积);
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过高会发生副反应,另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③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后,一般用饱和CaCl2溶液洗涤。
通过洗涤可除去的杂质是________(填名称);
干燥乙酸乙酯可选用的干燥剂为________(填字母)。
A.P2O5B.无水硫酸钠
C.碱石灰D.NaOH固体
(5)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装置均已略去)制取乙酸乙酯,与图甲装置相比,图乙装置的主要优点有________。
a.增加了温度计,有利于控制反应温度
b.增加了分液漏斗,能随时补充反应混合液
c.增加了冷凝装置,有利于收集产物
d.反应容器容积大,容纳反应物的量多
【解析】
(1)浓硫酸与乙醇或乙酸混合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本实验配制反应混合液时,应先在大试管A中加入乙醇,然后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边加边振荡试管。
也可先在试管中加入乙醇、乙酸,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
(2)本实验中的反应物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分别是78.5℃和117.9℃)都比较低,若加热温度过高,乙醇和乙酸来不及反应就可能被蒸出,会降低原料的利用率。
(4)用CaCl2除去少量的乙醇,用无水硫酸钠除去少量的水。
不能选择P2O5、碱石灰或NaOH固体等干燥剂,以防乙酸乙酯在酸性(P2O5遇水生成酸)或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
(5)比较两套装置的不同之处:
图乙装置有温度计、分液漏斗、冷凝管,答题时抓住这三个方面即可。
d项不正确,因为容纳液体的量多,在本题中并不能体现出其优点。
【答案】
(1)在大试管A中加入乙醇,再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只要不先加入浓硫酸均正确)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2)反应物中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大量反应物会随产物蒸发而损失
(3)试管B中的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无色油状液体,可闻到水果香味,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颜色变浅,有气泡产生
(4)乙醇 B
(5)abc
[易错防范]
(1)酯化反应应注意
①缓慢加热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但防止乙酸、乙醇挥发,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②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
(2)水浴加热:
银镜反应(温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水浴)、蔗糖的水解(热水浴);
其优点为恒温加热且受热均匀。
(3)冷凝回流应注意,当需要使被汽化的物质重新流回到反应容器中时,可通过在反应容器的上方添加一个长导管达到此目的(此时空气是冷凝剂),若需要冷凝的试剂沸点较低,则需要在容器的上方安装冷凝管,常选用球形冷凝管,此时冷凝剂的方向是下进上出。
考点2|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
(对应学生用书第182页)
1.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
有机物
元素组成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水溶性
糖类
单糖
C、H、O
葡萄糖、果糖
C6H12O6
易溶
双糖
蔗糖、麦芽糖
C12H22O11
多糖
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油脂
油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不溶
脂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蛋白质
C、H、O、N、S、P等
酶、肌肉、毛发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1)水解反应
①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
②油脂的水解反应:
酸性条件:
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
碱性条件——皂化反应:
油脂+NaOH
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③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蛋白质+水
氨基酸。
(2)几种有机物的检验方法(特征反应)
①葡萄糖的检验:
与银氨溶液加热
产生银镜;
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产生砖红色沉淀。
②淀粉的检验:
遇单质碘(I2)变蓝色。
③蛋白质的检验:
遇浓硝酸变黄色;
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3)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轻金属盐(NaCl、Na2SO4)或铵盐[(NH4)2SO4],蛋白质结晶析出,此过程为蛋白质的盐析,可用于提纯蛋白质。
②蛋白质的变性条件有加热、重金属及其盐、酸、碱、醇、醛、紫外线等。
(4)油脂硬化——硬化油
脂肪(硬化油)
3.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用途
(1)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葡萄糖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医疗输液、合成药物等;
纤维素可用于造纸,制造纤维素硝酸酯、纤维素乙酸酯、黏胶纤维等。
(2)油脂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等质量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完全氧化时,油脂放出的热量最多。
油脂用于生产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3)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动物的毛、皮、蚕丝可制作服装,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命题点1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及应用
1.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②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③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的过程
④(2017·
全国Ⅲ卷)植物油氧化过程发生了加成反应,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⑤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⑥植物油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退色是因为油中含有双键
⑦(2017·
全国Ⅱ卷)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⑧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故可用作人体的营养物质
⑨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所以蛋白质均发生盐析
氯水和乙醇溶液杀菌消毒的原理相同
⑪油脂的水解反应又叫皂化反应
⑫动物的脂肪和植物油均是油脂,属于酯类
【答案】 ③⑤⑥⑫
[易错防范] 营养物质的几点认识误区
(1)糖类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并不都是2∶1,也并不都是以水分子的比例存在,如鼠李糖(C6H12O5);
有些符合Cn(H2O)m通式的有机物也不是糖类,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等。
(2)糖类物质不一定都有甜味,如纤维素;
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如甘油。
(3)糖类不一定均是高分子,也不一定均水解。
(4)油脂属于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其水解反应不一定是皂化反应。
(5)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的变化不同,盐析是物理变化可逆,变性是化学变化不可逆。
命题点2 基本营养物质涉及的实验问题
2.(2018·
衡水模拟)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分别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A.碘水,变蓝色;
新制Cu(OH)2,砖红色沉淀;
浓硝酸,变黄色
B.浓硝酸,变黄色;
碘水,变蓝色
C.新制Cu(OH)2,砖红色沉淀;
碘水,变蓝色;
D.碘水,变蓝色;
浓硝酸,变黄色;
新制Cu(OH)2,砖红色沉淀
D [①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可利用碘水鉴别淀粉溶液;
②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可用浓硝酸鉴别蛋白质溶液;
③葡萄糖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3.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的水浴加热5~6min,试管乙不加热。
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
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
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
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可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C [实验甲与乙、甲与丙都是对照实验,前者探究温度的影响,后者探究催化剂的影响,通过对照实验可知A正确;
因为I2可与NaOH发生反应:
I2+2NaOH===NaI+NaIO+H2O,故用I2检验淀粉时,不能有NaOH存在,B正确;
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水解产物的还原性时,必须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故在水解液中先加NaOH中和稀硫酸至碱性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C错误;
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不必加碱中和,直接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即可出现预期现象,D正确。
[题后归纳] 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方法
(1)实验流程
(2)实验现象及结论
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
①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淀粉未水解
②
出现银镜
淀粉部分水解
③
溶液不呈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注意:
①检验部分水解剩余淀粉时必须直接取水解液。
②检验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时,水解液必须加NaOH至碱性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