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555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二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考点6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技艺和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6.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1)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

(2)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

(3)“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7.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1)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

(2)西递、宏村古村落水系及其徽派建筑的成就和特征

(3)西递、宏村古村落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1.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b)

(1)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修建长城。

(2)秦始皇为防匈奴南下,命蒙恬大修长城。

(3)汉武帝重修长城,匈奴不敢南下侵扰。

(4)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以应对蒙古贵族和女真贵族威胁。

2.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b)

(1)长城的建筑风格:

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2)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是由城墙、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等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城墙是长城的主体。

(3)长城的建筑规模:

从春秋战国直到明代,总长度在五万千米以上。

无论从历史的悠久、工程的浩大,都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3.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d)

(1)长城的文化内涵:

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装饰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2)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积极作用和影响

①防御作用:

保护中原农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②中外关系:

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③边疆作用:

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④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微点拨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穿越的广阔空间、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个性。

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c)

(1)建制布局:

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宏伟壮观。

(2)文化内涵:

开创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等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历代皇帝,延绵不断。

2.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b)

(1)兵马俑的布局与阵容

①三个兵马俑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陶俑、陶马共约八千余件,在坑内编排有序,体现出严密的组织。

②一号坑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矩形方阵,面积最大;

二号坑分四个不同方阵,兵种、兵器、战斗位置各异,是兵马俑坑的精华;

三号坑面积最小,成“凹”字形结构,是兵马俑的指挥部。

(2)兵马俑反映的历史状况

①展现秦军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

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四号坑为中军,三号坑为指挥部。

②这支规模宏大的地下兵团——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3.秦陵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技术和艺术震撼力——(c)

(1)技术高超:

兵马俑的制作,成功把握了整体效果,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

①武士俑:

头梳各式发髻,身披各式铠甲或短袍,手持兵器,个个神采奕奕,面部表情丰富。

②陶马俑:

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大有嘶鸣腾跃之势。

(2)秦兵马俑的艺术震撼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塑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微点拨 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1.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b)

采用藏族的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

宫墙全部采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

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还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

用经幢、宝瓶、摩羯鱼及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

柱头檐部的装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2.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的藏汉合璧风格——(b)

(1)布达拉宫中体现的汉族建筑风格:

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具有汉族的建筑特色。

(2)大昭寺建筑风格:

汉、藏、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的合璧之作。

①经堂大殿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采用汉族建筑风格。

②白石砌墙、里边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则呈现藏族样式。

③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

3.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内涵——(c)

大昭寺内的珍贵文物:

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等壁画,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微点拨 布达拉宫、大昭寺所藏文物,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

1.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c)

(1)布局结构:

三重分别是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和京城。

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故宫可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部分。

故宫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主要建筑集中在线上,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2.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c)

(1)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前面是太和门,两侧是文华、武英两组宫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群臣及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2)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称之为后三宫,它的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

内廷院落重重,房屋密集,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3)建筑功能和特点:

由于房屋的使用功能不同,外朝与内廷的建筑风格也有显著区别,外朝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

内廷则严谨富丽,充满生活气息。

3.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c)

(1)北京故宫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满足帝王生活、理政之外,还通过皇宫的建筑布局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

南北贯通的中轴线上主要建筑高大豪华,两侧建筑低矮简陋,凸显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2)紫禁城细部装饰精致。

雕刻、彩绘等装饰品,做工细致,堪称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微点拨 故宫文化的整体性、丰富性及象征性,使故宫成为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保护故宫及其藏品,就是保持我们与祖先联系沟通的渠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五、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1.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c)

(1)修建历史:

①初建于乾隆年间,原为皇帝避暑消夏的行宫。

②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后慈禧太后为自己祝寿重修,改名颐和园。

③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再度遭到破坏;

慈禧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

(2)基本布局:

①政治活动区——中心建筑:

仁寿殿;

其他:

东宫门和南北九卿房。

②生活居住区——中心建筑:

乐寿堂;

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

③游览区——万寿山前山;

后山后湖;

昆明湖。

2.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技艺和古典园林建筑风格——(c)

(1)颐和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而且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

(2)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

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

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

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3)颐和园还汲取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微点拨 颐和园在营建赏心悦目的园林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很重视利用景观来激发人们情绪上的共鸣,引起人们对某种理念、意趣、品格的联想,使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六、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1.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

(1)历史沿革:

①西周宣王时,在此地修筑土城。

②北魏时,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③明初大规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2)建筑布局及其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建筑布局是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的,端庄方正,中轴对称。

它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

左文庙,右武庙;

左道观,右寺院。

反映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c)

(1)平遥古民居:

城内至今保存三千多处,保存完好的有四百多处。

平遥民居具有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2)平遥古城的整座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大量的明清时期商号店铺、四合院民居和宏伟的寺观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城市建筑、居住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c)

(1)创立背景:

平遥是明清晋商的发源地。

票号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私人金融机构,产生于明清平遥商业繁盛时期。

(2)“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颇有“汇通天下”的气派。

现今,“日升昌”票号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微点拨 平遥古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

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

七、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1.桃花源里人家——西递——(c)

(1)特点

①村落仿船形而建,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

(2)文化价值

①西递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飘蚀,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②西递村的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2.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c)

(1)概况:

宏村位于黟县桃花源盆地的北缘。

始建于明代,清代继续营建。

有一百五十多座古建筑完好地保存至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2)文化价值:

宏村具有“枕山、环水、面屏”的幽美环境;

民居开创了徽派建筑里别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3)代表建筑:

承志堂是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古建筑。

3.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c)

皖南居民营建村落,一般都把村址选在背山面水之处,村民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既解决生活、灌溉和防火用水,又改善居住环境,调节气温,美化了村庄。

4.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c)

夹溪筑屋是徽派建筑的择地特点,而粉墙青瓦马头墙则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和牌坊等建筑实体上,这就是人们称道的徽派古建筑的“三绝”。

附着在这些建筑实体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徽派古建筑中的“三雕”。

微点拨 西递、宏村的选址和村落布局,尤其是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人居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协调一致,融合为一。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史料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①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②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论从史出 ①秦始皇陵布局精细。

②模仿江河百川。

史料显示秦始皇陵遵循“事死如生”原则。

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雕,以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刻画了秦军的风采,为我们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2.故宫的建筑思想及主要特点

史料 宫殿之海

论从史出 ①中轴线的布局设计。

②建筑色彩华丽鲜明。

图示显示出故宫整齐严肃的建筑布局,突显至高无上的皇权。

1.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它以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了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

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兵马俑艺术与其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秦陵兵马俑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2.故宫的建筑思想、主要的建筑成就及特点

(1)建筑思想

严格遵循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秩序,体现等级制度。

古代皇宫除了满足帝王生活、理政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皇宫整齐严肃的建筑布局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通过皇宫突出强调帝王权威对人们的精神感染作用,这种政治上的需要往往比它实际的使用要求更重要。

故宫的建筑布局堪称是突显皇权至尊的典范。

(2)建筑成就及建筑特点

①建筑成就:

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②建筑特点:

总体和谐中富于变化;

装饰艺术丰富多彩;

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对比强烈。

1.(2016·

4月浙江选考)(加试题)平遥古城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

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②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③精巧秀丽,安全舒适 ④“三雕”精美,典雅俊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精巧秀丽是南方民居的特点,排除③,故选B项。

2.(2015·

10月浙江选考)(加试题)下列建筑文化遗产,轴线分明,拱券艺术突出,寺庙文化特点明显的是(  )

A.颐和园B.雅典卫城

C.布达拉宫D.故宫太和殿

答案 A

解析 颐和园的建筑富有中国特色,布局轴线分明,拱券艺术特色突出,具有明显的寺庙文化特点;

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是外观宏伟壮丽,雕刻精致华美;

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是藏汉合璧;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特色是代表着封建皇权的核心,规模极宏大、气势极雄伟、装饰极华丽。

故选A项。

3.(2017·

定海选考评估)(加试题)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不仅神态逼真,而且装饰各异,有轻装步兵、有重装步兵、有车兵、骑兵及警卫严密的指挥部。

这说明兵马俑是(  )

A.大型军阵

B.只是陪葬的习惯器物

C.当时用活人陪葬的代用品

D.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

解析 秦始皇陵兵马俑直观再现了强大的秦代军阵,故选A项。

4.(2017·

宁波九校选考评估)(加试题)平遥古城内,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

这其中蕴涵了民族文化中的何种特性(  )

A.礼制等级B.天人感应

C.天人合一D.神人共治

答案 C

解析 徽州古村落顺自然而为,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故选C项。

5.(2017·

台州选考检测)(加试题)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

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的成就而著称,它还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

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特别是精刻藏经、天竺等地的贝叶经等,均是稀世之宝。

据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

清朝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参与施工。

——《西藏风物志》

材料二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初名总制院,1264年设立,由国师八思巴统领,八思巴是吐蕃宗教领袖。

……宣政院在吐蕃有重大事变时,设行宣政院前往处置,但重大军事行动需与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商议。

……宣政院长官由帝师(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或宣政院推荐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军民通摄,僧俗并用,由朝廷授职。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吐蕃管理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

答案 

(1)价值: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

呈现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

(2)特点:

尊重当地宗教习俗;

单列行政区划;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职官僧俗并用,军民统摄。

(3)措施:

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2006年建成青藏铁路。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文物价值、民族团结角度回答。

(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列举西藏自治区、青藏铁路等。

6.(2017·

嘉兴选考满分检测)(加试题)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材料一 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

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

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

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答案 

(1)历史地位:

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背景: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

现银交易的不便。

(写出两点即可)

(2)新的变化:

形成票号、钱庄;

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

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

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解析 

(1)第一小问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得出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得出形成票号、钱庄;

根据材料二“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

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得出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

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根据材料二“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得出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