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488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辞手法及练习题Word下载.docx

A.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B.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堆里,它绝不会悲观,绝不会叹气。

C.小鸟像歌唱家一样在尽情歌唱。

D.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小学主要学习了六种修辞手法;

即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

要求:

分辨清楚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灵活地运用。

1.比喻

(1)定义: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

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使事物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列句中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请正确规划。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目录学是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

③浪花向上抛,开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她不染一丝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拟人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启发读者想象。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夸张的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4.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强;

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表达效果。

5.反问

只问不答。

(反过来问提问的人)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6.设问:

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设问的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问题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B.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C.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样干净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浩。

D.难道我可以不去吗

2.指出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每天早晨起来,老黄牛就到河边去喝茶。

B.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C.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D.过尽千帆皆不是。

3.把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没有使用的则在括号里画“X”。

(1)人群在欢悦,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2)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3)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5)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6)青青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巴掌大的地方哪能踢球呢

B.考场内静得出奇,就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清楚。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小草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

5.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还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

7.下列各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乐于助人。

B.胡须很打眼,好像墨写的隶体“一”字。

C.我的鼻子一酸,像要哭出来。

D.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像板栗、甜柿、茯苓等,都驰名全国。

反复

为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复的作用: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

增强感染力。

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

引用

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

引用的作用:

为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助联想引起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转移。

通感的作用:

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达,增强文采。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

用具体代抽象;

用特征代本体;

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双关

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

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2)痰克宁,咳不容缓。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双关的作用: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

“没关系!

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曲波《林海雪原》)

顶针

也叫顶真、连珠。

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

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建筑房屋,必须有强固的地基;

地基不强固,就不能砌成坚硬的墙壁;

墙壁不坚硬,怎能盖成漂亮的楼房呢

顶针的作用

(1)总的说来: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2)具体地说:

议事说理类——准确、严谨、周密。

抒情写意类——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类——条理清晰。

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

"

这个就没有法儿了。

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

冲一冲也好。

尤氏道:

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

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

(曹雪芹《红楼梦》)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

人们在墓的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种上松柏树和梧桐树。

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活泼热闹呀!

(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突出了花的活力和可爱。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运用了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晰、活泼、灵动,写出了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荷叶为荷遮蔽风雨,表现出母爱的博大无边。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3)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

(1)对偶、比喻  

(2)引用、比喻 (3)比喻

B.

(1)对偶、讽刺  

(2)引用、夸张 (3)比喻

C.

(1)夸张、比喻  

(2)引用、比喻 (3)夸张

D.

(1)对偶、夸张  

(2)引用、比喻 (3)象征

3.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

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

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令意大利先拔头筹。

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

芬奇”。

……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皮尔洛传球精准无误的特点,表现了他因为敢于做自己,所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了最好。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3)听呀,这普彻的欢笑;

看呀,这普彻的光明!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路,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瀑布。

仰观大瀑布,我真正领略到那惊天动地的气势。

①云雾迷蒙的天上,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声。

②站在这样的大瀑布前,人犹如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

③此刻,眼前的诺日朗瀑布群龙飞舞,舞出了一曲震撼天地的生命赞歌。

④这雄浑博大、激情四溢的自然奇景,怎能不让人心灵为之震颤

A.第①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诺日朗瀑布汹涌而下、惊天动地的气势。

B.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以此衬托诺日朗瀑布的浩大。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如群龙飞舞的诺日朗瀑布令人震撼的壮美。

D.第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诺日朗瀑布雄奇的景象给人带来的舒畅欢快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7.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要求:

语意连贯,具体形象。

一位诗人曾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

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8.选出一项填在下面横线上,组成一组排比句,最恰当的是()

如果生活是水,尊严就是流动;

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

如果生命是鹰,。

A.尊严就是勇敢B.尊严就是羽毛

C.尊严就是盘旋D.尊严就是分享

9.对修辞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

(夸张)

B.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

C.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

(比喻)

D.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8.请指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A.他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B.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

“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拟人)

C.难道我比你差么(设问)

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9.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

修辞手法:

作用:

(2)井冈山的翠竹啊!

……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3)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

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10.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理解: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理解: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

什么是路以引起读者对“什么是路”的注意与思考,再给出答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表现了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

D.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理解: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11.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细密缠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行为,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可爱情太,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些烦人的聒聒!

”(作者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秋风是没有颜色的,我们只能感觉到它的凉爽、舒服。

作者此处对秋风贯以颜色,让我们从感觉、触觉延伸到视觉,并联想到蝉生命的终止。

(4)“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作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人的生命与之相比可谓是占了太多的优势,引发人“该怎样对待生命”的思索。

12.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13.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夸张设问B比喻设问C夸张反问D比喻反问

1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明喻设问对比对偶B对比设问对偶明喻

C对偶设问对比明喻D对偶对比设问明喻

15.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是哪一种夸张。

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2)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3)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容得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

(4)看着这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嗅出了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16.下边是一首七言律诗,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晶宫。

A.半帆风雨宜织锦B.千年筠竹老不死

C.半树佛花香易散D.万里鱼龙争照影

17.下列语句中运用的比喻,不妥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