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8058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doc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思考

当代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特征,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有了很大区别,需要我们对这些新出现的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和了解;我们也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当今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变化,才能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进行制度安排和调整,以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动向。

因此,本文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趋势,探讨如何选择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走向,以期起到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

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国家竞争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无论是总额还是增长速度,都呈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4.58%,高于GDP的发展速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中国正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2002年为第五位,2003年为第四位,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2003年占出口总额的83%,我国对亚洲出口的比重为52%,对北美地区出口所占比重为22%,对欧洲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8%,初级产品进出口出现逆差,我国工业制成品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外贸易的结构及其出口的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仍很多,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较高。

机电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虽然已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1999年达到4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日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达75%。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占12.7%。

而发达国家高技术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目前已达到40%以上。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需要调整,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借口过程而无所作为。

如果从世界发展的形势和我国所面临的国内状况来看,情况是严峻的,不容盲目乐观,因为我国加入WTO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中国市场将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竞争不存在区域界限,国内与国外之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到政策上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面对和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必须研究国际经济发展新动向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成果,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以此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

一、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从经济学说史上看,15世纪末、16世纪初就开始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当时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重点主要是商业领域,形成了重商主义学说。

到了18世纪,国际贸易理论发深刻变化,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创立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将国际贸易研究由商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得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更深入,从而开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一场革命。

亚当•斯密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无法解释有些国家在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与另一些国家不具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发生贸易的现象。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国家间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方法为静态研究,对于许多涉及更为复杂的因素无法深入。

由于古典贸易理论存在的缺陷不能很好的解释国际贸易出现的问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步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技术传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

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还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提出了建立在相对资源禀赋情况和生产中要素比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在赫克歇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资源禀赋贸易学说。

俄林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揭示了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自从20世纪初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了资源禀赋模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H—O模型成为解释工业革命后贸易产生原因的主要理论。

人们普遍认为各国资源禀赋和生产中的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证检验中遇到了挑战,实证研究成果表明,一方面H—O理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发展和创新。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的技术和资源禀赋差异与他们的贸易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各国之间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行业间贸易),但是战后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这些难以用新古典理论解释。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为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1、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1)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经济学家在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现象时,也将倾销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看成是一种出口激励,以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出口动力和贸易原因。

我们可以用不完全竞争下倾销行为来解释行业内贸易:

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好。

外国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传统贸易理论(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都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一致的,在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前工业化时代,这个假设基本是接近现实的。

但是,在现代化社会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尤其在现代化的工业中,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存在着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在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增加了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而且还包括技术、工人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并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1)技术要素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技术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而新要素理论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因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他单个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生产要素整体的生产效率,从而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技术进步还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2)人力技能要素

人力资本论者如基辛、凯能等认为,技能禀赋或人力资本赋予状况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是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并以美国作为例证。

美国最充裕的要素不是物资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是非常熟练劳动。

这就决定了美国贸易结构必然是出口技能密集型产品占主体。

比如最先进的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等都属于技能密集型产品,而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因此,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三要素是无法说明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

(3)研究与开发要素

格鲁勃、梅达在基辛等西方经济学家注重技术要素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推动技术进步的形式和途径及其与贸易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开发要素论。

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4)信息要素

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能够创造价值,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影响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信息利用的状况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只要各国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都能获利,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关键在于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是否具有优势,而产业优势的建立根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生产要素,它包括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等。

这些要素又可以分为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劳动力等和高级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

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高级要素的价值,如果一国基本要素不足,但高级要素具有优势,仍然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如日本。

其次,国内需求市场。

如果一个国家国内需求市场很大,并且国内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要求很高,不仅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再次,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其基本含义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

一个国家这方面的产业发达完善,可以将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逐步扩展到主导产业中,本行业就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从而建立自己的优势。

最后,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良好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国内强有力的竞争,是促进本国企业成长和开拓国外市场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机遇与政府的作用也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起着辅助作用。

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这个阶段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是否具有优势,如自然资源是否丰富,劳动成本是否低廉等;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因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要素能力;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三、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对我国外贸政策选择的启示

1、立足现实,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意味着虽然世界贸易结构与贸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仍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原因在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具有多层次性,比较优势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我国开展外贸交易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和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形成优势互补。

我们要求不要轻易忽视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毕竟我国传统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占一定的比例,同时我国劳动素质遍不高且基数很大,需要国际市场来解决我国目前劳动力就业问题。

但是,我们强调重视我国传统产业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指导思想,新国际贸易理论代表了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我国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来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战略。

一个国家经济振兴在于国际竞争能力,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战略指导思想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思考上,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按照劳动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原则来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