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20页Word文档格式.docx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20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20页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时,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
(一)
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
对以往众多滑坡灾害实例的成因分析表明,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纯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越来越少;
很多滑坡灾害不是“天灾”,实为“人祸”。
要有效防止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首先必须从约束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入手,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和诱发滑坡灾害。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
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
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
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
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
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
坡脚开挖后,应根据需要,及时砌筑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墙体上要留足排水孔;
当墙内坡体为粘性土时,还应在排水孔内侧设置反滤层,以保证排水孔不被泥土阻塞,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排导山坡地下水的作用。
3、不在山坡上随意堆弃土石
对开矿采石、修路、挖塘等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废渣,不可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村庄上方山坡堆弃土石。
废弃土石堆置不当,不仅土石堆本身可能失稳滑坡,还可能因为土石的加载作用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使原来属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山坡发生滑坡。
当废弃土石数量较大时,需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选择合适的弃土场,必要时,还应在排土区建设拦挡和排水等配套设施。
处置废弃土石的最理想方式是:
把废弃土石的堆放与整地、造田、筑路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废土、废石、废渣由环境负担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4、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水对土质山坡的稳定性影响显著,绝大多数滑坡都发生在雨季就是证明。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防止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
一旦发现渠道渗漏,应立即停水修复。
新建水渠选线和设计,应考虑预防滑坡的要求。
对生产和生活废水同样也要加强管理、合理排放,不可任由废水四处漫流或在低洼处积水成塘。
正对村庄的山坡上方,一般情况下不要修建鱼塘、水塘;
对雨季形成的局部积水,应该及时进行排导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
(二)
注意发现滑坡前兆
及时发现滑坡前兆是成功避灾的前提。
滑坡前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山坡上出现裂缝
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之一。
随着滑坡的继续发展,裂缝也会由少变多、由短变长、由断断续续变为相互连贯。
对于土质滑坡,后缘裂缝张开明显,顺山坡的水平延伸方向分布,裂缝或裂缝带的平面形态具有向山坡上部弧形凸出的特征;
滑坡两侧的裂缝顺山坡倾斜方向延伸,多数情况下比较平直,并具有水平错动的表现,如果有裂缝壁露出地表,上面常常可以见到水平错动留下的滑坡擦痕。
对于岩质滑坡,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和组合形态,通常受岩层面和节理面的影响而被复杂化,其规律性表现较差。
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
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
2、山坡坡脚松脱或鼓胀
有些情况下,由于受河流冲刷、掏蚀或人为开挖坡脚的影响,在山坡下部形成新的凌空面,使滑坡迹象首先在山坡坡脚处显现出来。
常见的有两种现象:
斜坡前缘土体或岩层发生松脱垮塌,垮塌的土体一般较湿润,垮塌的边界不断向坡上扩展。
坡脚先发生松脱垮塌、且松脱垮塌范围不断向坡上发展的山坡,可能有牵引式滑坡正在形成。
滑坡前部如果存在阻挡滑动的阻滑体(或阻滑带),受后部滑坡推挤,在滑坡前缘的地面上会发生丘状鼓起,顶部常有张开的扇形或放射状裂缝分布。
坡脚发生丘状隆起的山坡,可能有推移式滑坡正在形成。
3、山坡中上部发生沉陷
当地下存在洞室(如巷道、采空区、溶洞)或地面有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时,有时会由于洞顶失稳或填土自然压密导致地面沉陷,这种情况下,地面陷落必然与地下洞室或填土范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如果山坡上出现的局部沉陷与上述因素没有对应关系时,这种沉陷就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前兆。
自然或人工洞室引发的地面塌陷,陷坑平面形态通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条带形或其他形态(与地下洞室形态有关);
滑坡引起的地面沉陷,陷落带平面形态多数情况下呈新月状,“月弦”位于下坡一侧。
4、斜坡上建筑物变形
斜坡变形程度不大时,在土质地面和耕地中往往不易被发现;
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构筑物却对变形比较敏感。
当发现各种建构筑物相继发生变形,特别是变形建构筑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调查又排除了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应将之作为可能发生滑坡的前兆对待。
5、泉水井水异常变化
滑坡发展过程中,由于含水岩层、土层被错动,相应地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动态发生变化。
当发现已有泉水流量突然变大、变小,甚至断流,水质突然变得浑浊,原来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井水水位忽高忽低或者干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现象时,都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征兆。
地下工程施工时的排水活动,也会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相应的泉水、井水流量或水位变化,这类变化不属于滑坡前兆。
6、地下发出异常声响
滑坡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层剪断,巨大石块之间发生相互推挤或摩擦,都可能产生一些特殊响声。
当地下传出异常响声时,应该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异常反应,动物对声音的感觉要比人类更灵敏,它们往往能先于人类感知危险的迫近。
7、各种前兆的相互印证
滑坡前兆出现的多少、明显程度及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滑坡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现象也可能由于非滑坡因素所引起。
因此,在判定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时,要注意多种现象相互印证,尽量排除其他非滑坡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在根据已有迹象无法判定是否会发生滑坡时,则应按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先采取避灾措施,再请专业人员来诊断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三)
抑制滑坡发展和监视滑坡动态
1、抑制滑坡发展
滑坡前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滑坡。
当发现滑坡前兆后,首先应该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如果有的话)报告;
其次,应初步判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主动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尽量消除或抑制促进滑坡发展的因素,就可能延缓滑坡发展的进程,甚至避免滑坡的形成。
立即停止诱发滑坡的人为工程活动、对地面裂缝进行及时填埋、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滑坡的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利于山坡稳定、抑制滑坡发展的积极措施。
当滑坡规模不大时,对牵引式滑坡进行压脚,对推移式滑坡进行削坡减载,也可以作为抑制滑坡发展的简易应急措施。
2、监视滑坡动态
同时,还应通过简易监测,密切监视山坡变形的发展情况。
一般情况下,应把变形显著的地面裂缝、墙体裂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
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
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
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
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
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
调整监测周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雨季监测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雷电灾害预防及措施
来源:
台电内网
在雷雨季节里,常会出现强烈的光和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的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及人身等有很大的威胁,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
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其间的电场强度超过25~30kV/cm,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弧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有余,空气受热后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般的轰鸣声,这就是我们见的闪电与雷鸣。
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一般山地地区雷电比平原要多,建筑物越高,遭受雷击的机会越多。
本厂地处雷电灾害多发地区,每年的3~10月份为雷电季节。
其中,Ⅰ~Ⅳ期220kV升压站、110kV升压站、Ⅰ~Ⅳ期锅炉钢架、Ⅰ~Ⅳ期汽机房、油库、储(制)氢站、微波站、码头(缷煤机)、转运站、输煤栈桥等设备、系统容易遭受雷电灾害。
为此,本厂在Ⅰ~Ⅲ期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12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
在11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4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
在汽机房A排侧柱顶各避雷针5支与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构架上6支避雷针(主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1~#6主变220kV进线段及设备的防雷保护;
在生产办公楼东南角屋外设避雷针1支与110kV升压站侧避雷针(备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主变110kV进线段、#01、#02高压备变及母线设备等的防雷保护;
在Ⅳ期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8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
在Ⅳ期汽机房A排侧柱顶各避雷针4支与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构架上4支避雷针(主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7~#8主变220kV进线段、#03A、#03B高压备变及母线设备等的防雷保护。
另外,全厂Ⅰ~Ⅳ期4支烟囱及4支冷却水塔顶部的避雷针只作自身的防雷保护;
全厂油库、储(制)氢站、微波站等处避雷针(塔)只作这些重要区域的特定防雷保护;
全厂生产、办公场所等建筑屋面,沿其边缘设置避雷带(针)作为自身的防雷保护。
雷电的种类及其危害: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
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
直击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
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2.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
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
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突出物极快地传播。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
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4.雷电侵入波
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
雷电侵入波可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人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建筑物防雷措施:
1.防直击雷:
防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
在高压输电线路上方安装避雷线。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防雷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大体相同,在用建筑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电阻不得大于10~30賫。
2.防雷电感应:
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的高压,应将建筑物的裸露金属设备、金属管道、结构钢筋等予以可靠接地。
3.防雷电侵入波:
为了防止雷电侵入波沿低电压线路进入室内,低压线路最好采用地下电缆供电,并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接地。
人身如何防雷击:
雷击虽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采取与不采取措施以及措施的科学与否,其后果大不相同。
如某地农民正在田间收花生,突然雷雨交加,几个男同志跑到附近岩洞中躲雨安然元恙,而7个妇女利用塑料薄膜搭起帐蓬避雨。
结果全被雷击中,其中6人当场死亡。
预防雷击的措施如下:
1.室内预防雷击:
(1)电视机等有室外无线天线的,在雷雨天时要与电视机等脱离,且与接地线相连接。
(2)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
(3)雷暴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设备1.5m以上。
也就是说,尽量暂时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
不要打电话;
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自来水管、下水管;
要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广播线,以防止这些线路和设备对人体的二次放电。
另外,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2.室外如何避免雷击:
(1)为了防止雷电反击事故和跨步电压伤人,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要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大树等,如有条件应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和船只,但帆布蓬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电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离开。
(3〕应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水旁,切勿处理并远离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等,更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
(4)应尽快离开铁丝网、金属丝绳等;
不要在孤独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的小建筑等处躲避雷雨。
(5)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里行走。
如果有急事需要赶路时,要穿塑料等不侵水的雨衣;
步子宜慢而小;
不要骑在自行车等上面行走;
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
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即可。
(5)雷雨时在空旷的的室外避免或尽量不使用手机等无线通讯装置。
3.怎样抢救被雷击伤的人:
受雷击被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身体并不带电。
应马上让其躺下,扑灭其身上的火苗,并对其进行抢救。
若伤者虽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
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注意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要中止心肺复苏的急救。
防雷装置的检查:
(1)对于重要场所或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应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对于一般性场所或单位,应每2~3年在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
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行定期校验。
(2)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3)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4)检查接闪器有无在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并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5)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叉或平行电气线路;
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6)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
若发现接地电阻值有很大变化时,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必要时可补打电极。
(7)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8)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
对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的构架,不准装设低压线或通讯线等。
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雷电(雷暴)灾害的预防措施
目的:
预防雷电(雷暴)可能带来的火灾或人身伤害事故。
主要责任部门:
物业工程部、保安部
落实负责人:
工程部经理、保安部经理(平日工作时间)
保安部值班长/值班领班(夜间及节假日等非办公时间)
重点范围:
楼宇避雷设施。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
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
因此,雷雨季节各项目要切实落实防雷措施。
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防止直接雷击或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证人身及建(构)筑物安全。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等,是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部分。
避雷针一般设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和烟囱上,保护建筑物兔受直接雷击;
避雷线常用来架设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上,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击。
引下线是避雷保护装置的中段部分。
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
一般敷设在建筑物的外墙,并经最短线路接地。
每座建筑物的引下线一般不少于两根。
接地装置包括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线和接地体,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2.防雷装置的检查
(1)各项目保安部应注意提示项目工程部门,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
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
(2)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3)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4)检查接闪器有无被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井应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5)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或平行电气线路;
检查避雷装置有无接触不良情况和木结构的接闪器支杆有无腐朽现象;
并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6)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
(7)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植被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8)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
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3.预防雷暴灾害的措施
(1)项目保安部应确保项目所有员工均接受过防雷常识的培训,并留有培训记录。
(2)要求项目各部门注意雷电天气切实保护户外工作员工的安全,必要时应要求户外岗位的员工暂时撤入室内或在安全地点躲避。
(3)雷电天气应禁止员工登高作业,带电作业或在空旷地点工作。
(如进行外壁作业、在楼顶工作、攀爬灯杆等)
(4)要求员工遇雷电天气,不得在树木、烟囱、广告牌、旗杆等高大、孤立结构、物体附近活动。
不得*近高压输配电设施。
4.雷暴天气暂避场所的选择
发生雷暴时,除非不得已,不可走出大门或留在户外。
应当寻找能提供防雷保护的建筑物、车辆或者其他构筑物、场所暂避。
(1)下列场所可供人们躲避雷电。
①采取防雷保护措施的住宅或其他建筑物;
②地下掩蔽场所,诸如地铁、隧道和洞穴;
③大型金属或金属框架建筑物;
④具有金属车顶和车身封闭的汽车、大型客车以及其他车辆;
⑤封闭的火车和市内有轨电车;
⑥封闭的金属小船或轮船;
⑦*附近有建筑物屏蔽的市内街道。
(2)不能期望在任何时候都能在户外找到躲避雷电的安全地点。
如果地点尚有待选择,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寻找低洼地区--避开山顶和高地;
②寻找茂密树丛--避开孤立树木;
③寻找位于低洼地区的建筑物、帐篷和掩蔽所--避开位于高地的不加保护的建筑物和掩蔽所;
④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