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627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docx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

石英(Si()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髙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

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

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

1、不稳定斜坡调査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

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

房屋与髙陡边坡的距离)。

调査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査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

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査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表1《斜坡稳定性调査表》填写说明

条目

填写内容

若称

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W命若。

地理住置

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栋以调査范闫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重取。

野外编号

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査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

如:

巴东县

BPkBD2x……,翠枝花市PZHl、PZH2.0

室内编号

按邮政漏码方式(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敎据編隔要求)爛码。

成因时代

第四系地层时代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代号为QF;基号标注到组,如侏罗系蓬菜矩袒代号为丿和

产状

用価向、倾角表示,女口:

倾向125。

、個用30°,表示为125。

一抑。

地贋烈度

可用国家地喪局199()年编制的50年内超越慨率为10%的地贋烈度区划散据。

微地貌

>60*为陡崖,25,~60,为陡坡,8-~25,为缓坡,<8-为平白。

坡形

指斜盘I)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

坡向

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示。

构造咅准

指与调亘点附近主要构逍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某背斜、向斜的英蔓、轴部或倾伏瑞等。

土地使用

埴写调亘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状。

结构类型

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羽基座等4种戛本类型;层状斜坡结构根据岩层(或其他结构面俪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披、逆向坡.斜向披、横向坡和近水平岩层斜坡尊5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

控滑结构

面类型

分为层浬面.片〈劈)浬面.节浬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功带、构造错功带.断层.老滑坡面等。

密实度

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4级。

2、滑坡调査要点

(1)调査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

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

水边;

(2)注意査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

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霹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

(3)调査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査,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

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扌当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岀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査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台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

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査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査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迸行调查。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林志

内容

亚类

形态

宏观形态

1.医椅状地形

b

2・双沟同源地貌

B

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

C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舍异平台)

C

5.不正常河流穹道

C

微观形态

6.反IW向台面地形

C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C

8.马刀树或醉汉林

C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

A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C

地层

老地层变功

11.明显的产状变功(排除了别的原因)

B

12.架空、松弛、碇碎

C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A

14.大段变形岩肚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B

新地层

变功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C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B

17.变形.变住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C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C

变形尊

19.吉整.白建筑变形

c

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琴乱、弼度低

B

21.开挖后易坍滑

c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羽.湿地

c

23・吉树等被掩埋

c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24・发生过滑披的记载和口述

A

25.发主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c

注:

厲A浹栋志,可单独判别为黒白、老滑坡;二个B次探志或一个B次、二个C飯,或4个C次拯志可判别为吉、老滑坡。

迹象愈条,则判别的可奉性愈髙。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迸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3、崩塌调査要点

崩塌调査包括危岩体调査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査。

危岩体调査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査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

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

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尺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

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碉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査采空区的面积、釆髙、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

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

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査应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尺崩塌产生的

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填表见附表3。

4、泥石流调査要点

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註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査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査下列内容:

(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尺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10)调査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迸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仪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

表3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

堵塞程度

特征

严重

沟槽穹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条。

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

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

中等

构槽较顺宜,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务。

主支询交角条教小于60度。

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罢情况一般。

轻微

沟藕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

形成区分散,阵流间漏时间短而少。

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

5)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査表(附表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4:

表4《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査表》填写说明

条目

壇写内容

水系W称

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

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W

指按所用地形国上的若称埴写,地形图上无河若者按地方习惯若称埴入。

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

现场宜接重测或在地形图上輦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

流域面积

在1/5万地形图上重测。

相对高舍

在地形图上重测。

山坡披度

可在地形国上重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

殖被凌盖率

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

现场调直或收集资料。

主沟纵坡

一般釆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披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重测资料。

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虫计算。

冲淤变堰

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重测。

冲淤变堰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台判定。

沟口扇形地状况

应现场实地调査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萱的内容重测埴表。

补给段长度比・

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査结杲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

堵寒程度

现场调萱确定,判定栋准见下表。

松散物贮重

通过现场调亘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

杲。

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

一般按总亡重划级。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现场调查重测。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密的累计长度。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

表5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

易发程度

总分

高易发(严重)

>114

中易发(中等)

84〜114

低易发

40〜84

不易发

4H

5、地面塌陷调査要点

地面塌陷主要调査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在我国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

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

一般下列地段易产生岩溶塌陷:

(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

(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

(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

(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米的地段;

因此,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迸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査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调査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査访问等工作査明:

(1)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

况;

(2)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3)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4)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

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6)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7)搜集建筑物变形尺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填表见附表6o

6、地裂缝调査要点

本调査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査范围内中。

地裂缝调査内容主要为:

(1)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引发因素;

(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填表见附表7。

7、地面沉降调査要点

主要调査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

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査访问来査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

害情况。

着重査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査明第四纪沉积、地貌单元,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金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

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査明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査。

填表见附表忍

8、其它

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2)、野外调査记录要求

1、每个调查居民点、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

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岀、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

2、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

特别是引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

如降雨引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如人工切坡引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如采矿引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分布及面积等资料;如抽、排水引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

水位及变化等资料。

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6、表入表8。

表6滑妊崩塌(危岩体八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级别

滑坡(10W)

期塌(1<^)

泥石流(10W)

巨型

A1000

>100

>50

大型

100〜1000

10-100

20-50

中型

10〜100

1〜10

2~20

小型

<10

<1

<2

表7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级别

规模

巨型

地裂缝长地面影响宽度>20m

大型

地裂缝长地面影响宽度10~20m

中型

地裂缝长地面影响宽度3〜l()m,或长<lkm,宽10~20m

小型

地裂缝长>l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Wlhn,宽

表8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级别

塌陷或变形面积(kn?

巨型

>10

大型

1-10

中型

0」〜1

小型

<0.1

4、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穗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

滑坡和崩塌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9和表10。

岩溶塌陷体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三级。

塌陷体和土洞稳定性评价标准见表11、表12。

5、对已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査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杲及效益。

6、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

并拍摄照片或录象。

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记录表上,如EDI

—2,表示巴东县第1卷第2张。

表9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滑坡要素

稳定性差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好

滑坡前缘

滑坡前缘临空或隆起,坡度较陡旦常处干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舞并有季节性泉水出聖,岩土潮湿、饱水。

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

前缘斜坡较熒,临空高羞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滑体

坡面上有务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

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

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谊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滑坡后缘

后缘莖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

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室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

后缘琶上无撩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巳被充道

滑坡raw

有羽伏拉张裂缝或贯通形成滑坡侧蚩边缘裂缝

形成较小的羽状拉张裂缝,未贯通

无羽状拉张裂缝

表10崩塌(危岩体)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环境条件

稳定性差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好

地形地貌

前缘临空甚至三面临空,坡度拓出现“鹰咀”崖,顶底高差>3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下缓。

前缘临空,坡度>45。

坡面不平。

前缘临空,披度<45。

,坡面较平,岸坡植被发育。

地质结构

岂性软硬相间,岩土体结构松散破碑,裂缝裂隙发育切割深,形成了不憩定的结构体,不连续结构面。

岩体结构较碎,不连续结构面少,节理裂隙较少。

岩土体无明昼变形迹象,有不规则小裂缝。

岩体结构完奚,不连续结构面少,无节浬・裂隙发育。

岸坡土堆较密实,无裂缝变形。

水文气象

雨水充沛,气温变化大,昼夜退羞明显。

或有地表径流・河流流经坡角,其水流急,水位变幅大,属侵怏岸。

存在大一參雨引发因素

无地表径流或河流水建小,屣堆积岸,水位变幅小o

人类活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