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9683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及策略Word下载.docx

致谢............................................................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概述

1、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选题的背景

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种多样,除海洋和岛礁等外,拥有中国其他地区所有旅游资源类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

“文化甘肃、生态甘肃、民族甘肃、现代甘肃”。

首先,“文化甘肃”。

甘肃省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丝路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等多元文化。

中国著名旅游标志铜奔马和中国邮政驿使图分别出土于武威市和嘉峪关市。

全省现共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7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生态甘肃”。

甘肃省自然风光类型多种多样,雄浑壮观,有森林草原、峡谷溶洞、砂林妙景、丹霞风貌、大漠戈壁、冰川雪峰等多种类型的自然奇观。

全省现有1个世界级生物圈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

再次,“民族甘肃”。

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聚居的省份,现共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16个,独有民族3个,其民俗风情独具特色。

最后,“现代甘肃”。

甘肃省有闻名中外的现代化钢城和航天城酒泉、镍都金昌、石化城。

已创建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甘肃省以优势的资源为基础,围绕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品牌形象,重点打造了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大香格里拉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风情旅游线、红色旅游和古三国历史遗迹旅游等旅游产品,特别是丝绸之路全景游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国家旅游局向世界主要推举的12条国家级旅游线路中,丝绸之路、红军长征、黄河文明、万里长城、青藏铁路5大旅游线路都与甘肃密切相关。

兰州也逐步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甘肃旅游业迅速发展

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的制约,到2006年,甘肃省旅游业综合收入全年仅有80亿元。

据最新调查显示甘肃省旅游业综合收入自2008年以来,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连续4年迅猛增长,到2011年,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40%。

2012年8月,甘肃省举办的第二届“敦煌行·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实现一个月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旅游综合收入相达到全省GDP的比重达的%,以上数据显示旅游业已成为甘肃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甘肃省旅游收入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的增长只用了3年时间,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的增长也只用了一年时间,其发展初显跨越态势。

2011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到万人次,同比增长36%。

全省旅游总收入更是达到亿元,同比增长%。

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的%。

全省年人均出游率首次达到2次以上。

这充分说明了甘肃旅游产业具有广阔发展潜力,我们能好好利用资源,一定能够打造成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目前甘肃省现已形成了“住、食、行、游、购、娱”六要素比较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省现有旅行社392家,其中赴台游组团社2家,出境游组团社9家。

旅游星级饭店也有31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8家,三星级128家。

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共有236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137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40家。

取得导游从业资格证人员8936人,已注册导游人员6486人,其中双语导游888人,出境旅游领队人员249人。

到2011年甘肃省创建了120个旅游村、2254户农家乐,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080万人次,乡村旅游年收入达亿元。

以上说明甘肃旅游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这将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旅游业得到甘肃政府高度重视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12处提到旅游业发展问题。

随后,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

2010年9月27日,甘肃省旅游业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上要求“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旅游业,像抓工业强省那样抓旅游业发展。

2012甘肃旅游工作会议上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

旅游产业定位更加明确。

旅游发展资金明显增多。

按照省政府确定的2011年20项旅游重点工作分解表,各部门、市州制定具体措施,14个市州均与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一落实。

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

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多数成员单位出台助推旅游发展的具体政策,旅游部门与外宣、文化、林业、农牧、工商、商务、民航、铁路、交通、金融等部门的合作交往日益密切,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法规建设取得突破。

还修订了2006年颁布的《甘肃旅游条例》,省人大第二十三次会议于9月29日审定通过,定于元月1日正式施行。

研究意义

旅游业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

旅游业一般分为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

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为国内游客提供膳宿供应设施、旅行方式和其它各种事物。

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甘肃省市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一步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一步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

在甘肃省内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因此,探讨和研究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覆盖面广,发展迅速,但是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低水平、大众化、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增长要求。

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数和次数有明显的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也逐步提高。

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

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较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活动少。

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

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景点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

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比重大。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我国国内配套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改善交通、增辟景点、美化环境,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设立专门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

关于甘肃旅游业发展。

也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及出路论述,如王秋梅认为旅游要推动各种行业连动发展,才能真正发展旅游业。

肖星等认为旅游的开发模式只能是由点轴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宇等人提出了定位甘肃旅游新格局的举措。

曲静认为只有形成一个鲜明的甘肃旅游形象,才能使甘肃省将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必须通过宣传促销提高甘肃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田中禾等提出凝练品牌的具体思路。

品牌的具体思路。

品牌效应,旅游形象为大家所关注。

形象定位以及宣传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

对以往的发展思路有所反思。

李雪玲结合“产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三维链条,提出甘肃创意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的增长模式发展的新思路。

第二章甘肃旅游业分析

甘肃旅游现状优劣势分析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原因,甘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论是天赋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后天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新兴旅游资源,都数量多形态奇异,独具特有。

这些丰富旅游资源为甘肃旅游业提供了物质载体。

自然旅游资源。

由于甘肃省地貌形态多样,自然风光独特。

不仅有高山草原、奇鸟异兽。

又有雄浑的高原黄土、雪山、冰川、大漠戈壁、沙漠绿洲、黄河风光,还有稀有罕见的丹霞地貌奇观。

又具有原始特色的西部大漠戈壁、雪山冰川和横贯甘肃近千公里的黄河景观闻名天下。

武都万象洞的喀斯特地貌、黄河三峡、景泰石林、敦煌魔鬼城的亚丹地貌、兰州天斧沙宫的丹霞地貌等景观闻名遐迩,令人拍奇叫绝,流连忘返。

人文资源。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历史的悠久,灿烂的文化,荟萃文明。

既有以三国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及远古始祖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又有以石窟寺庙、塔碑阁、长城关隘、古代墓葬历史文物、古城遗址为代表的文物古迹。

民俗旅游资源。

甘肃属于多民族集聚地。

民俗风情更是多姿多彩。

据统计,甘肃境内居住的民族种类达44个之多,少数民族聚集相对集中,民俗特色保存完整,特别是甘南藏族风情,保安、撒拉族风情、临夏回族和东乡、肃南裕固族风情、哈萨克族风情、肃北和阿克塞蒙古族便是领略甘肃境内民俗风情的典型代表。

新兴旅游资源。

甘肃的现代文明和经济建设也在渐渐成为重要的新兴旅游资源。

如刘家峡水电站、酒泉航天基地、引入大秦水利工程等,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适合开展兴趣旅游、体育旅游和探险旅游,如嘉峪关市是世界三大最佳滑翔基地之一,河西走廊是理想的汽车摩托车拉力赛产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非物质文化也有着它独有的吸引力,具有观赏意义的庆阳特色的陇剧(又称为“鱼鼓道情”)、陇东皮影(又称“灯影子戏”)、庆阳剪纸、兰州太平鼓、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等。

具有商品价值的兰州黄河大水车制造技艺。

宗教信仰型的拉卜楞寺、塔尔寺等。

东乡族的民间文学米拉尕黑和擀毡传统手工技艺;

藏族的民歌、传统舞蹈多滴舞巴郎鼓舞、民间文学格萨尔、藏医药和唐卡艺术;

裕固族的民歌和服饰;

蒙古族服饰;

保安族腰刀锻制传统技艺重的传统音乐花儿等,展现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浓郁的民族特色。

先天不足的地缘区位劣势。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南于西川、青藏省接壤,西部与新疆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外蒙古过交界,东北部与宁夏自治区连接,地域狭长,地貌荒凉,地缘封闭。

这成为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先天障碍。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居内陆,远离沿海,影响旅客的可接近性;

(2)旅游景点分散,集中度不高,旅“长”游“少”,旅游时间长,旅游成本高;

(3)旅游文化的相关性差,景点与景点文化衔接性不高,无法给游客留下一个系统、完整、完美的旅游哦印象。

发展滞后的基础设施。

旅游业是一个多种行业联合作战的联合作战的综合产业,它是发展涉及到交通、通讯、餐饮、住宿、旅游景点、旅游设施以及相关管理政策与队伍的建设等,只有当各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综合性优越才能显现出来。

目前影响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是已在建设中但仍然很滞后的交通网络和旅游设施,其主要表现在交通道路网络的不完善和运输设施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旅客的可进入性。

其次,餐饮住宿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除兰州等较发达城市外,其他城市的酒店数量少和档次结构不合理,设施落后,服务质量的中低档次的酒店、招待所偏多而设施先进、服务水平高档次酒店少,不能有效满足旅客的餐宿需求。

第三,旅游软件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人员数量少和服务质量不高,甘肃省的导游人员知识素质不全面,难以满足旅游高峰期旅客对旅游景点知识了解的需要。

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甘肃应该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稳步推进旅游业的大发展系。

后天失调的旅游开发劣势。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统筹全局,系统规划、合理开发,以政府为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模式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共同经验。

然而,长期以来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甘肃地势狭长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

众所周知,陕西旅游资源丰富,陕西省旅游景点众多,周、秦、汉、唐这些中国古代的辉煌时期给陕西留下了丰厚的人文遗产,黄土高原、秦岭巴山的自然风光也令人陶醉。

陕西交通发达,交通十分便捷。

住宿的选择余地也很大,从家庭小旅馆到全国连锁店,从普通星级酒店到五星级豪华酒店都有。

有着巴蜀之称的四川也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四川山川秀丽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寺,四川的大熊猫栖息地等享誉中外。

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伍须海、海螺沟冰川、武侯祠、红原大草原、若尔盖,黑水达古冰川、杜甫草堂、蜀南竹海、西岭雪山、四姑娘山、三星堆、米亚罗、毕棚沟、蒙顶山等名胜古迹。

自然风光独具魅力。

除了陕西和四川之外,青海、宁夏、新疆以及内蒙古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旅游资源,面对周边城市强大健全的旅游市场的竞争,这无疑是对甘肃旅游业巨大威胁。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

甘肃的交通网络不够健全,甚至很多旅游景点的交通也不够便利。

这些也是的甘肃的旅游业面临着巨大威胁。

伴随着国民节假日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增长,我国的大众旅游已将由原来的起步期进入成长期。

兰州新区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建设,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三丈计划”和“九大区域”中,甘肃都被列在重点区域。

在“三厂计划”中,“长江沿线”和“长征沿线”都与甘肃有关。

在“九大区域”中,甘肃属“丝绸之路”旅游开发重点区域的黄金路段。

国家旅游局首批确定的300多个“工业农业旅游示范区点”中,甘肃的酒钢、玉门老城区、石岗墩高科技园区、刘家峡水电站、引大入秦灌区和临洮花卉基地列入其中。

加入WTO以后,带来的入境方便性的提高和大批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增加了甘肃的海外游客数量,也能增加旅游的创汇收入。

甘肃旅游业发展症结.

一、观念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甘肃旅游业的认识以及重视都达不到可以发展成甘肃支柱产业的程度,对旅游业可以带动和促进给社会带来的总体效益没有充分的认识。

致使甘肃的旅游业地位没有丝毫的提升。

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配备都缺乏认真和详尽的研究,以至于甘肃的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原始的状态,没有新的产品开发出来,优势产品也没有成套的推出。

比如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被世人所知晓却不知甘肃在哪里。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推动,把甘肃和兰州与优势资源成套的推出给世界,从而带动甘肃的旅游业大发展。

二、资金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甘肃省的国民总收入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由于资金的不充足,各种基础设施就不够健全。

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支撑。

甘肃目前的状态是旅游需求低,资源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然而在落后崎岖发展旅游业往往是“投资大,回报慢”这些都加剧了旅游业发展的难度。

只有“衣、食、住、行、游、乐”的所有设施的健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甘肃,甘肃才能更好的服务前来旅游的旅客。

资金的窘迫是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症结。

要大力发展甘肃旅游解决资金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三、交通“瓶劲”问题

甘肃的旅游资源固然很丰富,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布是点多面广,热点相对集中。

淡季和旺季的差异非常明显。

给交通运输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旺季里游客会因为路途不畅,堵塞。

是游玩的心情顿时丧失。

旅游景点间的距离有相差甚大,造成交通费用高和大多时间在路上耗费等问题。

这给人的感觉是“旅游性价比低”那么愿意花这么大代价旅游的人应该就不多了。

四、季节反差大问题

甘肃的地理位置很地形的的自然条件觉得了甘肃独特的气候,四季分明季节差异明显,而且是气候干燥,冬季漫长,严寒的气候和严重的风沙,使得适宜旅游的季节时间非常短。

大多数的人都是惧怕严寒和干燥的。

而人们出游的习惯又是简装,轻便。

这些因素也成为了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症结。

第三章甘肃旅游类型定位和产业链分析

甘肃旅游类型定位

旅游的客源种类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类型,比如人口特征可分为: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职业结构、经济收入结构、旅游消费结构等。

按照旅游目的分类有:

观光型、娱乐消遣型、文化宗教型、生态、探险型、文化教育型。

而根据甘肃的旅游业市场和资源的分析,主要研究以下几个类型。

(对于寻根、访友、探亲型,购物型,度假型和商务公务出游的相对较少,这里不做一一分析)

1、观光型观光型旅游是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一种旅客。

简单地说,观光型旅游旅客的核心行为就是两个字——审美,而旅游资源的价值就取决于其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必须具有普遍性。

旅游者在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当中基本上处于超然和客观的地位。

这种形式旅客是最广泛的客户群。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不会排斥这种旅游活动。

加上其旅游成本相当低廉,因此,以观光型旅客作为甘肃旅游市场定位可以最为有效地吸引大批旅游者。

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观光型旅游也有着致命的弱点。

一方面,观光旅游基本上属于短暂的一次性旅游,到一个地方进行观光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

因此,能够将观光型旅游作为长期市场定位的只有少数具备大量极有价值观光资源、被旅游者所广泛认同的地方才可以做到。

对于甘肃来说,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另一方面,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和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旅游者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对于地方来说,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尽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强制或诱导旅游者进行消费活动,但这必然要以声誉的损失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代价,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这样看来,由于观光型旅游在吸引旅游者方面所具有的特定优势和便利条件,这种旅游形式对整个旅游

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辅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甘肃旅游业的开发,适度发展观光型旅游往往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观光型旅游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适于作为主导的旅游市场定位,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观光旅游资源的地方,这些资源也是可以充分利用、但不可以过度依靠的东西。

在以观光旅游打开市场之后,为谋求发展,任何地方必须在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上做文章、下功夫。

二、娱乐消遣型是指通过娱乐、消遣活动,以求得精神上的放松,并享受临时变换环境所带来的欢愉的旅游者。

现代社会是高度竞争的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

为了消除紧张生活带来的烦恼,最好的方式就是摆脱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工作中的压力,去异地娱乐消遣旅游,以求得暂时的精神松弛。

因此,该类型旅游者正在不断增多,并逐步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旅游者的主流类型。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具备以下特点:

  1.旅游者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不难设想,由我国旅游部门接待的来华旅客绝大多数都是消遣型旅游者,而其他部门(包括中央各部委、群众团体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接待的来访客则大都为差旅型旅游者。

从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都可看出,在全国有组织接待的旅游者中,前者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后者。

就整个世界旅游情况来看,消遣型旅游者在全部旅游者中所占比重更大。

  2.消遣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除退休者外,所有在职人员几乎都是利用带薪假期时间外出旅游。

此外,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也是助长消遣型旅游者季节性来访的重要因素。

  3.消遣型旅游者的选择自由度较大

  消遣型旅游者在对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出发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

例如,如果某个旅游目的地的不安全因素增加或者旅游产品质量下降或提价过高,旅游者便会临时改变计划,另选他处去旅游。

此外,在动身时间上也是一样,由于消遣型旅游者(尤其是散客)受时间限制并不严格,所以有些人在外出旅游时宁肯花点时间等候飞机起飞前的廉价剩余机票。

如果遇到天气变化,则可能改变出发时间。

正因为其选择自由度大,因而消遣型旅游者也是各旅游目的地以及各旅游行业中的同类企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部分。

  4.消遣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较长这类旅游者来华旅游时很少只参观游览一个城市。

总要去各地走走。

即使主要逗留于某一旅游胜地,由于消遣度假的原因,停留时间仍会较长。

由于自费的缘故,消遣型旅游者大都对价格较为敏感。

如果其认为某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过于昂贵,则会拒绝前往而选别处。

如果航空票价太高,他则会选择其他旅行方式。

此外,由于受自费的影响,消遣型旅游者关心货真价实,花钱是否值得。

所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产品的定价一旦出现问题,都会自动将顾客推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三、文化宗教型是指那些以宗教朝圣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

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态度、信仰和追求,为了这些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中国的佛教、道教、儒教都有大量的信众,宗教信仰激发了他们的朝圣旅游愿望。

[1]

  宗教朝拜旅游者的特点是:

  

(1)目的地十分明确。

例如,我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旅游者数量较多,市场规模很大,如四大佛教名山和五岳等地,旅游者常年络绎不绝。

  

(2)出行时间比较固定。

一般都是根据宗教教义的规定,按时进行朝拜活动。

  (3)重游率高。

  (4)对价格不太敏感。

对教义规定的香烛、纸、鞭炮等有特殊消费和要求。

  (5)对接待服务有特殊要求。

对宗教旅游者的接待,也要根据宗教教义的规定,以相应的宗教形式加以接待,使宗教旅游者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获得归属感

四、文化教育型是指以促进文化交流、了解民俗风情、求学、考察、考古、探险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者。

他们出游的目的是为了领略异国他乡的新奇文化、乡俗,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渗透、融合,以此来扩展视野,增长见识。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者的数量和关注的范围方面都有很快的提升。

[文化旅游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时间、价格不敏感。

这类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兴趣、爱好是第一位的。

  

(2)消费水平高,但对旅游条件不过分追求。

文化旅游者受教育水平高、收入多,对价格不敏感,消费水平较高,由于以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交流为目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