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钟表》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百科:
钟表是一种计时的装置,也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
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80毫米、厚度超过30毫米的为钟;
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
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
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
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3
执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心理虽然一阵轻松,但更多的是经历一次比赛之后,心中那万千的感慨。
凭心而论,准备一堂课,确实很不容易,无论是钻研教材,制作教具,还是请老师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更不能省略。
但是我收获更多的是,自己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对教材的深入与把握,我欣喜的是,在实验小学这个管理规范的名校舞台锻炼中,在诸多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一次经历竞赛洗礼与历练中,我也渐渐在成长。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
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是我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中,无论是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还是教学整时,感知时序,每个环节我都借助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动探索。
在教学中基本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教学学情境创设巧妙,动画课件形象直观。
首先动画演示主人公不认识钟表引发问题,导入新课―――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强化巩固时针和分针―――――给整时和半时分类,从而导出认识整时―――自然过渡到电子表示法,每个环节过渡自然,层层递进。
将教学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依次贯穿在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中,让学生乐学。
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乐“说”。
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时刻的认读写,总是让学生先谈自己知道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
()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
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
3.尊重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敢“动”。
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
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
4、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中巧妙设计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不能骄傲马虎对待,要谦虚,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成功。
其次课后让学生听一分钟音乐,而且歌曲的名字是《时间就像小马车》,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知时间的宝贵,恰当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最后通过学生谈一谈自己作息时间安排,教育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我认为还有些缺欠的处理:
1、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渗透的德育教育没有进行,草草收场。
2、另外课后结束的互动环节的气氛不浓,课前没有引导学生练习。
3、学生在分类环节中所用时间过多。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4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我们学校数学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校级公开课展示。
我讲解的是《认识钟表》这一节课,现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
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
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
我之前总是先制作课件,然后根据课件去进行教学设计。
然而,贾校长细心地告诉我:
“小冉,你把顺序弄反了。
教学设计要走在课件的前面,你的课件是围绕你的教学设计而展开的。
”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
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
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
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
”“谁有不同的想法?
”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4、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要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
关于教师“板书写什么?
”“怎样板书才能简而意赅、事半功效?
”的问题,我也深思了好久。
最基本的一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最应该板书的。
而我却板书了其他内容,唯独教学重点“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却忘记了板书。
追本溯源,还是因为自己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没有把板书的设计做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5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
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
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
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
“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
“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
“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
再例如:
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
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6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
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
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让学生说一说:
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
晚上大约几时睡觉?
每天你是几时到学校?
你知道下午我们几时放学?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
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
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
通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
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
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
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7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小朋友平时对时间的关注很少,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
就好比在上课前,我问小朋友:
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间吗?
很多小朋友心里其实是没底气的,有说10点,有说1点,可见小朋友的时间观念还是比较薄弱的。
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对钟表的了解还是很少的。
所以在本节课上,我首先让小朋友欣赏了一些各种类型的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以“与钟表交朋友”的方式来认识钟面,让小朋友自己观察学具钟上都有些什么。
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有两根针。
但是对于区分时针和分针却不是很清晰。
于是我便拿出自己做好的分针和时针,让小朋友先来说一说这两根针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说一根长,一根短,然后我做动作给学生看,并补充到那一根又长又细是分针,另一根又短又粗(胖)的是时针,为的是便于学生区分和记忆。
并把这两根针贴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贴出3时整的样子。
(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认识了钟面后就要来认识整时了。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中之重。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顺势将之前贴在小黑板上钟表时刻拿出来,请小朋友说说看这是什么时候,很多小朋友都能说出这是3点,但当我进一步问他:
你是怎么认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沉默了,于是,我但引导他们,看看钟的时针指着谁,分针指着谁。
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马上明白怎么来认识整时了:
当时针指着几,分针正好指着12的时候,它就是几时。
已经认识了3时,于是我又让小朋友们认一认4时,并说一说是怎么认的。
因为只有会说了才说明学生是真正掌握了,所以这里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同桌互说、小组说、男女生说等)让小朋友们说一说是几时,是怎么认的,接着根据书中的情境图进一步加深认识。
反思:
一、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写时间,而且还要用两种方法来写,我应该在黑板上多写例子,告诉小朋友应该怎么写。
不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写在哪里,有些小朋友对“:
”已经写好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或者把这一内容放到下一节课。
二、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要多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才能上好一堂课。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明白了,孩子们在课堂的40分钟的时间是多么宝贵。
因为是低段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课堂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和分析,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他们在这种动态的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与积累。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8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由于时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回忆上学期钟表的一些知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来引入课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课上,我告诉学生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认真观察的学生才会发现。
当我用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但在嘀嗒声中却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集中了。
在巩固练习中做找朋友一题时,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注重了练习的优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1分钟就是分针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钟有多长呢?
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此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一环节。
让学生们在一分钟里做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了解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以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
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
如:
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
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
45下班。
下午1:
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
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参与实践的质量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
作为一线教师,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9
“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0
《认识钟表》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
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
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
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
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1.《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
2.《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
3.大班《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4.认识钟表大班教学反思
5.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6.认识钟表幼儿教学反思
7.人教版《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8.有关写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9.《认识钟表》课堂教学反思
上文是关于《认识钟表》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