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9400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docx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孝文帝改革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

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结束】

2.(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3题)“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

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

【答案】B

【点拨】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三项,以及“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

【结束】

3.(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2题)以下对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目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打击鲜卑大族B.吸取先进文化

C.扩大统治基础D.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A

【点拨】

【结束】

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本题选D项,“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正是均田制的目的和作用。

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B项中“按人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C项错误,不存在分成小块出售问题。

【结束】

5.(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题)《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点拨】

【结束】

6.(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答案】D

【点拨】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

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死亡者或年满70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

【结束】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

【答案】D

【点拨】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结束】

8.(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属中等难度题。

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结束】

 

9.(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答案】A

【点拨】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张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结束】

10.(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14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点拨】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结束】

 

1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9题)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答案】A

【点拨】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本题选A项。

【结束】

1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点拨】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结束】

13.(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答案】C

【点拨】《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结束】

1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1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篇贯D.三长制

【答案】D

【点拨】“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反映的北魏是当时实行宗主督护制,坞堡主隐瞒户口,不向中央如实汇报,常常发生把五十、三十户上报为一户的情况,来躲避向中央缴纳的税收。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

【结束】

 

15.(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23题)“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范仲淹改革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结束】

 

16.(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A.宗主督护制B.三长制C.保甲制D.租调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1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

A.均田制B.迁都洛阳C.俸禄制D.三长制

【答案】D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

在实行的过程中,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

但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

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结束】

 

18.(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30题)魏主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C

【点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0分)

19.(2011年4月德州二模32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

……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嗟夫!

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

(6分)

(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分)

【答案】

(1)内容:

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孝文帝迁都及汉化政策。

(4分)

性质:

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分)

(2)共同原因: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分)

态度:

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2分,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奖励耕战的措施。

材料二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及汉化政策。

根据所学,两次改革分别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根据所学,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可分析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可酌情回答,应坚持的态度:

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结束】

20.(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

【答案】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结束】

21.(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33题)(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点拨】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

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等。

第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

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结束】

22.(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5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4分)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

(6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5分)

【答案】

(1)相似之处:

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

(4分)

(2)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每点2分,共6分)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分)

【点拨】

(1)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根据题干中“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分析这两次变法处于的背景、目的回答。

(2)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根据两次变法中不同于以往的史实回答。

(3)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通过改革出现了提高国力,促进发展的作用。

【结束】

23.(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

(一)43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统治者更是十分重视土

地问题的解决。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贫”的原因是什么?

指出商鞅在惠农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对商业态度的目的。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

简要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不同影响。

(9分)

【答案】

(1)主要原因:

粮食价格过低。

(2分)

具体措施:

提高粮食价格,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2分)

目的:

引导人民从事农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分)

(2)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分)

孝文帝改革:

采取均田制。

(2分)

商鞅变法影响:

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实力壮大和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2分)

孝文帝改革影响: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3分,任意3点)

【点拨】第一问商鞅认为“农贫”的原因,由材料“食贱则农贫”可得出答案。

商鞅在惠农方面的具体措施由材料“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以得出相关信息。

结合时代背景须考虑到当时人民多从事商业,导致商业与农业抢劳动力的情况。

故可以得出其重农抑商的目的。

第二问指出两次改革的措施,可依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得出信息。

简要分析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出来

【结束】

24.(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7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六官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

‘治国当用什么人?

’,杜弼说:

‘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

’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

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杀掉。

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杀汉族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外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

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

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触汉文化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

“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

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守河将士天天去推冰,年年如此,后来周人不再推冰,轮到河东的齐国将士开始推冰,防备周人东渡。

——引自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

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

(8分)

(2)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

结果如何?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7分)

【答案】

(1)措施:

实行汉化政策(或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说汉话)(2分);迁都洛阳(2分)。

评析:

孝文帝这些举措,主观上是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2

分);但客观上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2)不同:

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2分);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2分)。

影响:

北齐由强转弱,北周由弱转强,最终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2分)。

启示:

落后的民族最终为先进的民族文化所征服(1分)。

[注意:

评分时,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

【点拨】

(1)依据材料比较容易回答,对其进行简要评析时要从当时对其自身,对其他民族等方面综合考虑。

(2)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据材料“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总结出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

结果据材料和史实可以得出。

启示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

【结束】

25.(2008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点拨】

(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

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结束】

26.(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7分)

(2)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1)推行均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