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9203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怪病怪治怪病篇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至今未再复发,体亦较前壮实。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5期扬国柱报道)

背汗症

山东聊城李某,女,65岁。

背部汗出如水20余年。

每当进食或劳累即汗流浃背,汗出后恶风,须用手绢塞紧衣领挡风。

近来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心烦,两耳时如蝉鹏。

舌质稍红,舌苔黄厚,脉弦滑数。

辨证为痰热内部、胆火上炎之汗证。

治当清担、解部、化痰,以温胆汤加减:

半夏、陈皮、栀子、竹茹、黄苓各10克,枳实、石菖蒲、厚朴各12克,茯苓、石决明各20克,甘草6克。

服4剂后背汗大减,仅微汗出,恶凤不显,其他症状均减轻。

守上方缝服7剂后痊愈o((湖北中医杂志>

1997年第1期王桂枝报道)

臭汗症

张某,男,30岁,井下工人。

患者自述,身上散发着一种臭气,下井后尤甚,上井洗澡更衣后臭味仍不除,并感肢体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

治以健脾燥湿,芳香化浊,予以自制九香饮。

药用藿香、佩兰、木香、香薷、炒苍木、零陵香、白芷、檀香、草蔻01日l剂,服完6剂,臭汗完全消除。

追访3年,未再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刘沛然报道)

黑汗症

术工方某,28岁。

自述3年来,每天头面部汗出黏稠如胶状,瞬间变黑:

洗擦后须臾复有,四肢、躯体未见,伴尿少色黄。

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汗为心液,气不摄纳故汗多;

汗出黏稠如胶状为阴虚;

色黑属肾。

此气阴两虚,治拟滋补心肾为法,用六昧地黄汤合生脉散治疗:

熟地、山药、茯苓、泽泻、党参、麦冬各9克,丹皮、枣皮各6克,五味子5克。

进药3剂后,汗出减少,汗液稍黏,色淡黄。

原方继服3剂,诸症悉退。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浙江中!

医杂志>

1982年第7期左志报道)

萍乡市李某,女,17岁。

出黑汗半年。

自诉半年来容易出汗,稍活动即汗出湿透衬衣,汗黏,而且内衣上的汗渍是黑色的,难以洗净。

其母说,洁白的新内衣第一天换下来就有许多黑汗点。

经多次中西医治疗未效(西药不详,中药多是祛湿清热之类)。

近10多天来出黑汗更多,故来求诊D询其平时不耐疲劳,月经1个月二三潮,色淡红,量少,腰酸软,溲黄浊;

察面色黄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数。

诊为黑汗症,临床上甚为鲜见。

综观各症,考虑病之根本在肾,辨为肾阴亏虚,虚火兼湿热熏蒸为患,即用知柏地黄汤加五味子、车前子。

进服3剂,出汗明显减少,知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5剂,药后汗止,衬衣上已无黑色汗溃,其他症状也消失,脉舌正常。

嘱其服2瓶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并且不要劳累过度,多吃清淡而富有营养食物o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月经1个月一潮,色量正常o((江西中医药)1994年第3期巫绍荣报道)

叉桂林市张某,男,45岁。

自诉汗出染衣如霉斑1年余。

诊时检视其内衣,色黑如霉点,以腋下部为最多,背部亦见少量分布,此种现象一年四季都有b伴腰酸乏力,面色眺白,畏寒肢冷。

舌质黯淡、舌苔薄白,六脉沉细。

证属肾阳不足,阳虚卫外不固所致。

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固表。

拟金匮肾气丸加味:

熟地、山萸肉、怀山药、茯苓、制附子各15克,丹皮、五味子、金樱子各10克,炙黄芪20克,肉桂6克。

服上方3剂后,腰酸畏寒减轻,汗量减少,汗色由黑色转为灰色。

又服6剂,汗色转为浅灰,不易看出,余症显减。

追访半年,未再复发o(《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1期莫笛报道)

黄汗症

李某,男.65岁。

患黄汗半年余,稍动则汗出染衣、色黄。

纳食尚可,大便顺调,夜尿略多,请李文瑞教授诊治。

诊见舌质襻}红、苔薄白黄,脉象细弦。

证属外有表虚,内有湿热。

治以益气固表,清热利湿。

方拟玉屏风散台栀子柏皮汤加味:

生黄芪30克,白术、防风、炒山栀、黄柏、车前子各10克。

服上药7剂后,黄汗止D但停药1周后叉黄汗出,纳食尚可,二便如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遵前方去炒山栀,加当归10克D再服5剂后黄汗止。

原方5倍量做蜜丸,继服2个月;

以巩固疗效。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

中医杂志>

1997年第3期米逸颖等报道)

血汗症(肌衄)

血汗症又称“肌衄”、“汗血症”等,是以汗出红色为主症的病证。

血汗的部位是额、脸、胸、阴部及月经期代偿性掌上出血,发病之前往往有神经痛、皮肤过敏、痛痒及情绪变化等,本症多见于女性。

多由心脾亏虚,兼有血热所致o(本草纲目)云:

“血汗即肌衄,又名脉溢,血自毛孔出。

心主血,又主汗,极虚有火也。

”这就指出了此症的病因是由于心虚兼有火所致o<

诸病源候论)血汗候指出:

”肝藏血,,心之液为汗。

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胺而出也。

”(血证论)刚说:

“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

”从上述各家论述中可知,此症与肝、心关系较密,治疗应以疏肝健脾,补心益气,清热凉血为主,方用归脾汤加生地、丹皮、犀角、知母、紫草等治疗,或用敛汗固心汤(柴胡、白芍、白术、茯苓、黄芪、酸枣仁、龙骨、牡蛎、代赭石、浮小麦、麻黄根、浮萍)治疗。

由于此症平素少见,故录几倒,以供参阅。

徐某,男,26岁,未婚,农民。

每当汗出脱衣,均见村衫有血迹,色暗红,伴有头晕眼花,心烦失眠,倦怠纳呆,周身乏力,口干舌痛,小便黄等症状,已1年余,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加重。

方用黄芪、党参、白一术、酸枣仁、生地、当归、茯神、龙眼肉、远志、木香、赤芍、丹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等水煎服,连服10剂而愈o(《湖南医药杂志)'

1983年第2期谢自成报道)

又某女.10岁。

额部及舌面流血水10日而就诊。

患儿平素体弱,易感冒。

10日前因玩耍被姐姐打了两个嘴巴,当时被打处无红肿,打后患女就睡觉了。

醒后右侧太阳穴先出黄水j后出红色水,次日左太阳穴出血水。

此后每日发作三四次。

前额、舌、指甲沟均有血水外溢,出血局部有触痛、烧灼、麻感,同时伴有头痛。

后用固表收涩敛汗之法,拟玉屏风散如麻黄、煅龙牡,煎服数荆而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徐惠等报道)

又杨某,男,26岁,未婚,农民。

每当汗出脱衣,均见衬衫有血迹,色暗红,伴有头晕眼花,心烦失眠,倦怠纳呆,周身乏力,口干舌痛,小便黄等症状,已1年余,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加重。

方用黄芪、党参、白术、酸枣仁、生地、当归、茯神、龙眼肉、远志、术香、赤芍、丹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犀角,水煎服,连服10剂而愈o(<

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粱勇报道)

又徐某,女,23岁j已婚,职工。

时值盛夏,汗出如血,内衣红染,历时月余。

患者惊惧,夜不能寐,且心烦易怒,口渴,神疲,经期汗出尤剧D视其舌红,苔薄黄而干,切其脉洪数而软。

此乃热郁血分,暑伤气分,暑热相搏,气血逆乱,致汗出如血。

法当凉血养阴以泻心柔肝,清热涤暑以润肺益气。

方选犀角地黄汤与清暑益气汤加减o服药3剂后,汗_出减少,其色已淡。

原方晒参易为党参;

继服3剂而康复。

随访1年未见复发o((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谢自成报道)

叉李某,女,23岁,炊事员。

自述两手掌不断渗血半年余o渗血原因不明,渗出血液鲜红,用手帕擦去后,5~6分后又渐渗出。

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

给予止血剂治疗,效果不佳,每周仍渗血一二次,以致不能做炊事工作口患者饮食尚佳,夜寐亦可;

惟大便较干:

脉象弦细,舌尖质红,舌苔薄白。

证属汗血,为胃阴亏损,胃火炽盛所致,治以养阴凉血之法,用生地、赤芍、紫草、丹皮、黄芩、仙鹤草、煅牡蛎、蒲公英、糯稻根、生甘草、大枣,水煎服。

5剂后手掌汗血症已愈大半,又5剂而愈。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6期姚朝晖报道)

又株州县供销杜营业员张某,女,45岁。

患者近3年来,每至夏天,两腋下及胸背部出红汗,尤以腋下明显,衣服被染成红色,以致不能穿浅色衣服,十分苦恼o形体消瘦,月经提前,经血量多。

证属红汗,给予当归六黄汤加味,12剂而愈。

又桂林陈某,女,38岁。

自述红汗3年。

每值盛夏天气炎热之时,汗出如水,染白色内衣如橘红色,以背部为甚,视其刚换下的内衣l件,正如其言。

伴夜寐欠佳,噩梦纷纭,口干欲饮,小便短黄,神疲无力。

舌质红、苔薄黄,右脉弦数、左脉精数。

查血常规、血生化及肝功能均正常。

投止盗汗散、玉屏风散多剂无效,投清暑益气汤效果亦不佳。

后改投清心泻火之剂,以导赤散加麦冬、泽泻、丹参、知母、栀子、莲子心,进服4剂而汗少,内衣红色转为懦黄色,且范围缩小;

效不更方,继进7剂,汗出如常,红黄色除o(莫笛验案)

又杨某,女,35岁,农民。

前额面部至发际、两手背及肩部汗出红如樱2年。

躯干及下肢汗出如常。

曾在市县多家医院检查,未找到病因。

服药数月,收效甚微。

未见红肿、紫癜、丘疹,无痛痒及肌肤破损,汗液无臭味。

每于精神紧张汗出较多,伴口臭,口渴欲饮,消谷善饥,便秘搜尿,月经量多,经血黯红,舌质红,脉精数。

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D证属胃热炽盛,迫血妄行。

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水牛角120克(先煎2小时),生地30克,丹皮25克,赤芍、炒栀子、黄芩炭、白菜根各I5克,生大黄10克(后下)。

进服5荆,汗出减少。

前方加旱莲草、五昧子,共服21剂,汗液逐渐减少,红色变浅,终至汗液如常。

为防后患,改用玉女煎加蒲黄、丹皮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服药1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

('

江西中医药)1993年第2期)

血箭症

项某,男,46岁,工人。

患者6年来左手指及手掌部经常出血似箭,每隔4~5天发作1次,需包扎止血。

出血前一天,局部先出现如芝麻大的紫红点,面色微红,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凸证属心肺火盛,血热妄行。

当时医者未见过血箭症,无法处方,为对病员负责,查阅<

医宗金鉴>

有用凉血地黄汤治血箭之记述,即照抄与他。

处方:

生地、元参各12克,当归、黄芩、栀子各10克,黄连、生甘草各3克。

服药3荆,血箭即止q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

((浙江中医杂志)1977年第6期曹朗庭报道)

怀宁县三桥乡农民程某,女,52岁。

自述皮肤并无外伤而血射如箭10余日。

或发生于前臂,或发生于小腿,血射如箭,每次出血约10毫升,反复发作。

擦去血迹后皮肤无损伤,亦无紫癜。

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亦无异常。

曾用西药止血敏、安络血治疗无效,改用中医治疗。

诊见患者面色少华,食欲减退,偶感乏力,皮肤无损伤、无紫癜、无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参合脉症,此乃脾不统血所致。

治当培中健脾,益气摄血。

方拟归脾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当归、炙甘草、生熟地、龙眼肉、远志、阿胶(烊化)各10克,术香6克.三七粉5克(冲服)_o进服4剂,服药期间又见右前臂出血(血箭)1次。

连续进服16剂后病愈,随访9年,未见复发。

又有农民刘某,男,,56岁。

6天前在田间耕作时,见左足背有一处血出如箭,疑为外伤,随即察看,未见皮肤异常,出血停止,未予重视。

而后叉如前出血2次,量亦不多,均自动停止。

今晨起床时,左足背处又见血出如箭,随即用云南白药外敷,量较前几次为多(约15毫升)。

询知既往有哮喘病史,近来除劳累后稍、有气喘、多汗外,无任何不适。

观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憔悴,全身皮肤无紫斑及出血点。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正常。

X线胸透:

两肺纹理紊乱。

四诊合参,证由脾肺气虚、气不摄血所致。

治当培土生金,益气摄血。

方选归脾汤出入:

生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当归、炙甘草、生熟地、龙眼肉、远志、仙鹤草、阿胶(烊化)各10克,三七粉5克(冲服)。

进服4剂,服药期间左足背又出血1次,但出血量较前减少,~射即止。

连服上方14剂,病告痊愈。

随访6年,未见复发。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7年第2期汪国圣报道)

头发根出血症

浙江省萧山县义桥乡曹某,男,24岁。

头发根出血3天。

患者平素身体较瘦,常有心悸、心烦,睡眠多梦,间或遗精,饮食减少o3天前的上午,头皮瘙痒,头发根部鲜血外渗,用土方外治,未见好转。

为了便于继续外治,将头发全部剪去,见发孔中血汁外渗,尤以头顶为多,擦去又复渗出,绵绵不绝。

患者及其父母,心情颇为紧张,即去医疗站注射止血敏及内服止血药等,治疗两天,发根出血未见明显好转,遂来请中医诊治。

诊见患者四肢无力,饮食欠香,体质瘦弱,面色眺白。

头顶发根处血如露珠样外溢,血色鲜红。

脉来细数,舌度淡红,舌苔薄白。

证属心脾两虚。

拟归脾汤加早莲草治疗。

服药3剂后发血减少,食欲大增,精神好转,睡眠安稳。

又宗原方加生地黄、水牛角片,煎服3剂,发血停止,诸症消失。

原方再进4剂,以巩固疗效。

后2次随访,未见复发。

《广西中医药)1978年第2期周明道报道)

又清朝嘉庆年间有一妇人,产后月余,突然发根溢血,色紫浓厚。

患者索有鼻衄,今血只见发根。

督脉循行于人身之背脊,上至巅顶。

血从发溢,仍属鼻衄病机。

仿朱丹溪的大补阴丸加西洋参、生地黄、人中黄、阿胶、天冬、麦冬、血余炭、蒲黄炭、牛膝、丹皮、早莲草、女贞子等为丸,服完后病就好了o(《奇病录))

发泉

宋朝某人,耳后发际处瘙痒,视之见有干疤,抓破后即有血液从小窍中流出。

诸医均不知为何病。

后来遇见一位道人,说是“发泉”。

并说用多年的粪桶竹箍,晒干后烧成灰,用此灰外敷可愈。

后来照着道人的方法治疗,病果然好了。

医说))

指(趾)甲出血症

袁某,女,18岁,学生。

近1年来,每次月经来潮,手足指(趾)端即出现淤紫,剧烈疼痛,有如针刺,难以忍耐,血从甲缝渗出,涔涔不止,寝食俱废,周身酸软无力,月经过后自然痊愈。

16岁月经初潮,每20天经潮1次,行经5~7天,血量不多。

近日经期临近,病将发作,心烦意乱,胸胁苦满,精神委靡,默默懒言,面色暗红,舌尖红紫,脉弦略散。

治以清热凉血调经。

生地炭、银花炭各30克,赤芍15克,黑栀子、当归、阿胶、生艾叶、荆芥炭各9克,黄连5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进服2剂。

嘱其以后每次经前i周内,连服2剂。

服10剂药后,诸症皆除,未再发作o((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翁工清报道)

张某.女,35岁,农民两天来,发现10只指甲有7只指甲下出血,视若胭脂染甲。

问之,无外伤史,素体虚弱,但无器质性疾病。

月经按时而至,量少色暗。

近日来四肢肢端麻木疼痛,遇寒更甚,全身骨节酸重,懈情无力,面黄而青滞,纳差乏味。

检查7只指甲(除左小指、右小指和无名指外)均有不同程度甲下出血,颜色暗红。

按压指甲,无疼痛感觉,可见甲下血水挤动,但无外渗现象,全身皮下均未查见出血点。

脉沉细,舌淡夹淤}点,苔薄白。

拟投柔肝健脾之法。

当归、白术、茯苓、泽泻、枸杞各10克,白芍15克,桂枝5克,琥珀3克(冲服)。

进服3剂,药后除甲下出血明显消退外,诸症亦去大半。

再以上方去桂枝、琥珀,加黄芪15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5剂后诸症痊愈,至今未复发。

((中医杂志>

1981年第5期董汉良报道)

虎口冒血症

某男孩,15岁。

左手虎口部位冒血10余日。

患者自觉左手虎口上端发痒,揉后痒止,随即冒出血珠,揩去后数分钟,其血又冒出。

外科用消毒止血药,治10余日仍不止。

病孩脸色红赤,眼目发黄,舌质干白粗糙乏津,脉来洪敷有力,只胃纳不佳,余无他症。

心情较为紧张。

此气燥血热,迫血妄行旁流之证,治以大辛凉之味平燥为主,辅以淡甘寒,凉血育阴,佐以微苦泻其血热,助以焦味,引血归经,加极少量之香窜药;

引诸药之力达于病所。

生石膏25克,生地20克,麦冬、血余炭、小蓟、棕榈炭各15克,知母、牛膝各12克,藕节30克,麝香少许为引(冲服)。

服法:

诸药浓煎后,取麝香约小绿豆大1粒放齿上咀嚼,用药汁饮下,日3服3嚼,1日进1剂。

若无麝香,旁支之疾,药力很难达于病所。

服药4剂,冒血即减,原方去麝香继服4剂,冒血全止,诸症获愈o(<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刘静庵报道)

耳内流血症(耳衄)

广东珠海市杨某,女,66岁。

耳内流血5天。

患者于6天前左耳开始鸣响,同侧头角偏痛。

第二天该侧耳内流血疼痛,鼻涕带红,并感口干而苦,但不思饮,夜寐盗汗淋漓,声低气怯,胸闷不舒,畏寒,四肢请冷如冰,纳少。

苔薄腻、色淡黄、质干、脉沉细。

过去无耳病史,血压正常。

就医治疗3次,根据风热上犯清窍处理,药用桑菊饮加味,外以黄连水滴耳,不效。

患者高年之体,下元不足,真阳不守,火不归源,浮越上炎,气血错乱,阳不摄阴,血溢络外,上出窍道,故有此证。

治宜温补摄纳,潜阳人阴,导火归源。

制附子、五昧子各3克,肉桂2克,枣皮6克,生地、碰石各12克,白芍、茯苓(朱砂拌匀)、胡桃肉各10克,龙骨、牡蛎各15克,沉香l克。

药进2剂,耳衄涕红均止。

头痛得减,尚有阵作,仍觉口微干,疲乏,腰膝酸软,舌转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略弦。

淤血已去,肾阳仍亏。

治宜滋阴补肾,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枣皮、山楂,服9剂后,诸症消失。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o(1(新中医>

1982年第8期杨高隆报道)

鲍某,男;

55岁。

左耳内往外流血1月余。

患者近1个月来,发现左侧耳内出血,点滴而出,血色鲜红,耳内不痛不痒,伴有头晕腰酸,手心灼热,舌红少苔,脉数有力。

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

诊为“耳衄”。

曾服清热消炎药物无效。

治当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龟板各20克,生地、知母、黄柏、丹皮、泽泻、怀牛膝、仙鹤草、女贞子、侧柏炭各10克。

进服3剂,耳内出血减少。

继服3剂,出血停止,头晕腰酸亦减。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o((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4期)

目内流血症(目衄)

彭某,男,46岁。

双目出血数月。

患者初患外感,迭经数医误治后,继而出现双目内眦沁沁出血,长流不止。

伴见胸闷口渴,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此乃热邪塞闭脏腑,迫热上行,灼伤脉络,致使目窍出血不止毒诊为“目衄”o治宜通腑泻热。

方用词臀承气汤加味:

大黄、生地各l5克,芒硝10克(化服),甘草5克,栀子、黄芩各12克,白茅根50克。

水煎内服,日服1剂,2剂而愈。

续服六味地黄丸善后D随访半年,未见复发o((豇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

舌痒

江苏丹阳县蒋某,女,44岁。

自述患神经官能症10年之久,经常头昏头痛,胸脘痞闷不舒。

1979年8月起,感到舌表面盛痒难忍,除睡眠外,无好转之时,常以牙刷刷搔也无济于事。

皮肤无瘙痒感,兼有咳嗽喉痒,咯痰不多,食欲减退,有时泛恶。

曾服用中西药,未见明显效果。

察舌体有散在性淤斑,苔薄白,无其他异常征象o:

脉象弦细,周身皮肤无越敏性皮疹。

脉症合参,为淤滞为患。

拟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用血府逐淤汤加减:

丹参12克,当归、桃仁、白芍、枳壳、赤芍、茯苓、杏仁各10克,川芎、橘红、桂枝、桔梗各7克,红花、柴胡各5克。

服5剂后,舌瘙痒已明显好转,舌淤斑开始消退,食欲咯振,仍有咳嗽喉痒。

在原方基础上加旋覆花10克(包煎)o服1剂后,诸症均愈,于是停药。

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1982年第8期郭庭和报道)

又山东阳谷县周某,女,59岁,农民。

患舌痒症1年余,久治不效。

发作时伴有干咳吐血,面色潮红,心烦少寐,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初疑其心火炽盛,灼伤肺金,给予泻白散加黄连、黄芩、栀子治疗。

服药3剂,舌痒咳血大有增剧之势,更添口干、舌涩津伤之兆。

详参病机,患者常遇怒则发,先觉脘胁灼热,继则舌痒而热,终酿咳血之患。

考虑服清热泻火剂后,病进舌痒夜甚,当系明虚火旺无疑。

拟滋阴降火法,投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

生白芍15克,麦冬、百合、阿胶(烊化)各10克,鸡子黄(对服)2枚。

进药5剂,痛击大半。

宗上方加生地15克凉血滋阴,又服5剂,诸症已去。

惟舌质略红,脉细数,病根未除,恐再复发,服丸剂缓图,予麦味地黄丸,每次9克,日服2次。

1年后询访,舌痒症已愈,未再复发D(《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期葛仰山报道)

又陕西赵某,女.36岁。

自述舌痒3年余。

患者先是心悸、乏力、出汗,在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竹,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但突然出现舌痒,口干,尤以夜间为重,影响睡眠。

诊见甲状臁稍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舌质淡,苔薄黄,舌尖部有淤点,脉沉细。

证晨肝郁气滞;

阴虚内热。

治宜疏肝理气,滋阴降火。

方拟逍遥敬加诫:

当归、白芍~茯苓各12克,柴胡、麦冬、生地、郁金、竹叶各10克,酸枣仁、五殊子、丹参各15克:

黄连、桃仁、红花各6克。

随症加减,进服32剂,舌痒消失。

随访2年,未见复发o('

陕西中医)1997年第3期姚兆兵报道)

舌尖奇痒

谢某,女,48岁,瑚南资兴矿务局机修厂家属。

患者自述近几年来,舌尖奇痒难忍,反复发作。

虽涂擦土槿皮酊(治癣药水)或以针挑破痒处再敷以食盐,亦仅能稍减片刻,复如故。

曾经西医治疗,未能获效,于是随夫前来请中医诊治。

患者无寒热,但觉舌尖部发痒,痒时彻心,坐立不安,难于忍受,无奈何只好用剪刀剪去舌尖少许,欲定其痒。

但剪去后痛痒交加,苦痛万状。

其他并无痛苦,饮食稍减,小便清利,大便自调。

神疲形瘦,脉缓弱,舌尖稍红,苔黄。

拟清心降火法治疗。

麦冬、生地各15克,泽泻、丹皮、白术、黄柏、防风、槟榔各10克,甘草6克。

进药3剂,舌尖痒减轻,心烦稍安,胃纳渐增;

进药9剂,舌尖痒大减,心安神静;

进药15剂,舌尖痒全部消除,心安神爽,饮食正常,二便自调。

惟稍觉咽干,舌微有胀感。

脉缓,舌淡红,苔薄白,再拟养阴方善后。

麦冬、沙参、地骨皮各15克,知母、百部、乌梅、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进服3剂。

患者共服中药18剂而舌痒病除,迄今近2年,经随访未见复发,舌尖部亦长满如故o((新中医)1976年第3期黄惠安报道)

又有张某,女,50岁。

舌尖奇痒难忍3个多月。

反复发作。

有时以针挑破,再撒以食盐,仅能缓解片刻,稍停舌痒如故。

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诊见形体清瘦,舌尖稍红,舌苔黄,脉缓弱,无寒热,二便调。

证属阴血不足,心火炽盛,血虚生风,致发舌尖奇痒。

治宜滋阴祛风,清心泻火。

麦冬、生地各15克,泽泻、丹皮、白术、黄柏、防风、槟榔各9克,甘草6克。

水煎内服,每日1剂。

进服3剂,舌尖奇痒渐减,胃纳渐增。

继服6剂,舌痒大减,心神安静,胃纳尚可。

宗上方加减,又服18剂,舌痒病除。

随访1年,未见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