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8635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0件事情小时候Word文档格式.docx

时间:

2011-3-30 

  小时候,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渴望:

什么时候能长大?

什么时候能像大人一样“指手画脚”,能像大人一样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能像大人一样对别人“发号施令”……于是,孩子们渴望听《对换节》的故事,孩子们经常趁大人不在时,换上大人的衣服和鞋子,去体验成人的乐趣,另眼看世界。

  1.满足婴幼儿“进入”成人世界,模仿成人行为的情感和愿望。

  2.在装扮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体与衣物的不合适与合适,从而进行大小、长短、胖瘦的区别、比较。

  3.孩子在穿脱衣服和鞋袜的过程中,能了解、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形成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

  1.在活动场地可备有落地镜子,提示孩子可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

  2.提供的服装可以是多样的,如:

帽子、成人的T随衫、肥大的短裤、宽大的鞋子以及其他容易穿戴的衣物,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穿脱衣服。

  3.可以让孩子在穿上大人的衣服、鞋子后,模仿大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问一问“这是谁的东西?

”并提供成人用品(如包袋等),体验大人的感觉。

  4.让孩子穿穿爸爸妈妈的鞋,感受穿上不同鞋子的体验,听听各种鞋子走路时的不同声音。

啃啃肉骨头

2011-3-31 

  让年幼的孩子啃啃肉骨头,也许你会感到不可行。

事实上,将肉骨头紧握手中,并不断地送入口中,不停地咀嚼、吮吸,这对孩子来讲既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对O-3岁的孩子,成人不妨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

  1.“啃啃肉骨头”有助于孩子牙齿与口腔的正常发育,并增强孩子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2.“啃啃肉骨头”的过程,锻炼了孩子咀嚼功能,提高了孩子手的协调性、灵活性。

让孩子“啃啃肉骨头”能帮助其建立最初级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体验自己动手用餐的快乐,也是生活自理能力培育的良好开端。

  1.当孩子6-8个月时,让孩子先尝试吃一些烘面包干、馒头片、饼干、苹果片之类易消化、有一点“硬度”的固体食物,锻炼手与口的协调性。

  2.成人可以通过自身“啃肉骨头”的饮食快乐感染孩子,鼓励孩子进行动作模仿。

  3.给孩子啃的肉骨头应烧烂、烧酥,以便于孩子“啃啃、咬咬、吮吮”,进行咀嚼与吞咽。

  4.刚开始,可以让孩子啃一些长条的软肋骨。

在孩子啃骨头的过程中,成人应注意观察,注意安全,小心骨头碎片噎住孩子的喉咙。

倒来倒去

  假如你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孩子常常会把一样一样东西倒出来,又重新一样一样地放进去,并快乐地重复着。

此时,请你千万不要干扰孩子,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感官刺激活动。

  1.当孩子在把液体或物品倒来倒去时,他们能感受到空与满的因果关系,并感受到液体、物品在倾倒过程中发出不同的响声,积累认知经验。

  2.在倾倒的过程中发展孩子手部的抓握力量,及腕部、小肌肉群、关节的灵活性,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

  3.重复的动作,让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情绪得到充分的满足。

  1.在地板上放两只篮子,在一只篮子里放一些玩具,另一只是空的。

告诉孩子空和满的区别,然后把玩具从一只篮子全部倒到另一只篮子里。

这些玩具可以是旧勺子、小积木、玩具车或其他安全的用品。

  2.根据季节为孩子准备一些水或米粒,在碗里放一些水或米粒,边上放一个塑料瓶。

与孩子一起玩,如何把水或米粒装进瓶子里,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倒来倒去。

可以对孩子说“你正在把米粒装进瓶子啦”、“啊,你又把它倒出来了”,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

  3.在小水池或浴缸里放入10厘米深的温水,帮助宝宝坐进去。

给他一些小杯子用来装水倒水,勺子用来舀水,海绵用来挤水,并与之谈论他正在做的事情。

  4.此活动适宜在孩子18个月以后进行。

小主特

  孩子天生就有当众表演、获得关注的欲望,那就给他一个舞台吧,可以看做他走向更广阔人生舞台的起点。

  1.学着当众表演,体验在别人面前表演、自我展现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2.抓住语言发展关键期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并在主持中尝试学习与他人交流、沟通。

  3.增强家庭凝聚力,感受到被亲人关注、关爱的愉悦。

  1.利用节假日,在家中辟出一块地方,并稍作装饰,布置成“舞台”的样子,让孩子“表演”。

也可满足孩子把床当“舞台”,自娱自乐“表演”的需要。

当然,提供给孩子“话筒”(可用替代品),则更能增添“小主持”的热情。

  2.事先和孩子协商制订节目单(可以图示意),特别是帮助孩子准备几个小节目,届时所有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对每一位成员的表演热烈回应。

表演结束还可评选优秀表演奖。

  3.年幼的孩子已经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

对孩子的主持和表演要认真对待,以鼓励为主,即便有失误也不要讪笑。

  4.开始可由家长主持、孩子参与表演,或亲子共同主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放手由他自主完成

在雨中行走

  孩子天生就喜欢雨。

雨的动态、变化、消失,总是那么令孩子感到惊奇。

在雨中,有大量可供孩子观察、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事物,有许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宣泄情感,丰富各种经验。

让孩子在雨中运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及触摸觉等来认识自然吧!

  1.倾听雨滴在身上、伞上、屋顶上、地面上,以及水中、河中等的不同声音,培养婴幼儿对事物的专注性,并能区别声音的不一样。

  2.感受雨落在不同地方的变化(流走、消失、涟漪、飞溅、水花等),帮助婴幼儿积累雨水变化的经验。

  3.在雨中慢慢地行走,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雨具,观察各种各样伞的颜色、形状、大小。

  4.感受雨天的自然景象与变化,引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1.看见小水坑,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跳过小水坑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或者在小水坑里踩一踩,体验水珠飞溅的快乐。

  2.出门前,家长可准备一些辅助材料,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折小纸船,让“船”在水中漂浮、淹没;

准备小水瓢、枝条等,在雨中戏水。

  3.春天和秋冬季节在雨中行走时,要注意保暖。

.夏季,蒙蒙细雨时,可以让雨淋在孩子的脸上,摸一摸,感受湿媲渡的感觉。

也可让孩子赤脚在雨水中踩一踩,体验凉快,感受地面的不同。

.与孩子谈论雨天,帮助他们学习描述雨天的简单词汇。

走“特别”的路

  对孩子来说,人生的道路可能是平坦的、松软的也可能是曲折的、坚硬的……从小,让孩子感受走不同的路,也是让孩子体验人生道路的最初启蒙。

  1.观察因各种材质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路,积累生活中有不同的路的经验。

  2.感受走不同的路面(泥、沙、水泥、草地等),脚底产生的不同感受,从而发展孩子的感知觉和平衡能力。

  3.体验走不同的路所带来的乐趣,养成探索和发现的习惯。

  1.走不同的路,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感受,并比一比,说一说走不同路的特点(沙路的松软、泥路的泥泞、水泥路的坚硬等)。

同时,观察鞋子会有什么变化(走沙路鞋子里面会进沙、走泥路鞋子外面会带有泥)。

  2.走沙路时,可让孩子玩玩沙子,体验玩沙的乐趣。

玩好后让孩子清理自己的鞋子,将沙子从鞋子里倒出来,学习穿脱鞋子,培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3.提醒孩子在走不同路时要注意安全,走泥路有水坑时要避开走,培养孩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平衡协调能力。

自己敲开(或剥开)果壳

  餐前饭后,闲暇之余,品尝各种果子能给我们带来美味和营养,体验分享和亲情。

此时,我们可别忘了让孩子一起来努力,别总是让宝宝吃“哇来之食”哦。

不用担心宝宝不会剥果壳,或害怕宝宝会弄痛小手,其实,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自己动手的。

在“自食其力”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特别的成长意义。

  1.敲开(或剥开)果子,可以增强孩子手腕、手指的力度,提高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及小肌肉动作的灵巧性。

  2.在剥剥、找找果肉的过程中,能让孩子获得惊喜,并刺激着他们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发展。

  3.剥剥尝尝能让孩子感受不同果肉的特点(大小、多少、形状、颜色、软硬等)以及果肉特有的滋味(香、松脆、软硬、酸甜等),有利于孩子积累认知经验,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4.让孩子把剥出来的果肉给他人品尝,有助于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情感。

  1.可以根据季节特点,适时提供果子。

但果子不能太坚硬,且最好是孩子熟悉的(如:

花生、栗子、薄壳大核桃等),让孩子指认并说说果子的名称。

.在剥开果子时,大人可以先替孩子剥开一点小缝,然后请孩子自己剥,逐步引导孩子自己寻找开口的地方。

  2.大人在敲开(或剥开)果壳时要注意动作的轻重,并且可以用语言加以强化,以便于孩子理解,利于孩子的模仿。

如:

“敲核桃了,笃、笃、笃,没敲开,再重一点,笃!

笃!

"

  3.当孩子剥开看到果肉时,家长要表现出惊奇,并说:

“看到XX果肉了!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引导孩子说说果肉的名称、数量。

待孩子敲敲(剥剥)行为熟练后,家长可以和他聊瘾:

“栗子可以怎么吃呀?

“核桃肉很香的,宝宝喜欢吃,还有谁喜欢吃呀?

”以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成长经验。

  4.剥剥尝尝中应注意安全,整个过程成人要共同参与。

将果子塞入鼻孔等行为。

敲击果子的工具宜小、边缘光滑子时固定位置,以免敲打到孩子的手。

要注意避免孩子,并注意敲击果子时固定位置,以免敲打到孩子的手。

戳戳挖挖小洞洞

  孩子的精细动作主要表现在手的动作发展方面。

3个月左右,小手能有意识地抓握。

以后,由不准确到准确,表现为一把抓、逐渐五指分开、手眼协调抓握等。

从一把抓握到五指分开,大多数孩子常常会出现戳、抠、挖行为,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假如此时父母能巧妙地利用家中原有的环境,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在抠、挖、戳的过程中,能促进孩子的小肌肉群、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2.当孩子出现抠挖行为时,创设环境满足孩子需求,不仅能促进孩子抠挖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引发孩子关注细节的能力及探究事物的欲望。

  3.当孩子用手伸入容器抠挖物品时,孩子能感受到物品在容器中的不同方位,发展方位知觉。

  1.做一本可以用手戳的书,满足孩子戳、抠、挖的行为。

父母和孩子一起看书时可以这样说“你能用手戳这个洞吗?

这一页是红色的”……

  2.给宝宝一些有洞的玩具,让他可以利用手指去戳,如,玩具电话、多功能盒、跳棋盒、钉板,或在纸箱上剪几个洞,供宝宝戳着玩。

洞要足够大,以保证宝宝的手戳进去时不被划伤,同时注意洞口是否有锋利的边缘。

保证活动的安全性,是成人首要的任务。

  3.“把手放进电话拨号孔里去,这是一个圆圆的洞”,成人的语言交流能让孩子在戳、抠、挖时,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经验。

感受成人说“不”

  “如果把孩子比作驾驭小船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长,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时时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摘自一位教育家的名言)

  1.感受成人说“不”,是孩子去除自我中心的一次很好的实践与体验,也是学着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

  2.在感受成人说“不”中孩子能逐渐学着自我控制,了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3.感受成人说“不”。

是孩子是非观念建立的启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开始。

  1.拒绝要及时并且让孩子能理解。

当准备干涉孩子的行为时,成人必须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并且在拒绝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在拒绝之后,成人应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拒绝,怎样做是对的。

  2.拒绝孩子时应语气坚定、直接、平静,不可对孩子大发雷霆,这样的拒绝反而会引起孩子过度的反应。

也可以利用孩子对成人的依赖,用语言及非语言的表现让孩子感觉到“拒绝”,例如“妈妈生气了”、“你这样做我不喜欢”等。

  3.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采用不同的拒绝方式。

如,2岁前的孩子可以直截了当地拒绝(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可采用冷处理的方式,避免采用强硬的手段。

  4.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但不能过于频繁。

看大人修理物品

  当成人在修理物品时,可以让孩子在边上观看,也许他会帮你传递一些小物品;

也许他还会说:

“哇!

爸爸(妈妈)的本领好大哦!

  1.看大人修理物品时,知道有的物品损坏了是可以修好的,培养珍惜物品的习惯。

  2.知道修理物品时可以使用工具,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处,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3.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本领很大,产生敬佩之情。

  1.大人可以边修理物品,边对孩子的提问给予简单回答,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衣服破了,可以用针线缝补;

椅子坏了,敲个钉子又能坐了等。

  2.大人修理物品时,有孩子在一旁看要注意安全,最好另有一位大人看护孩子,保障孩子的安全。

修理的物品是不带电的;

钉子、锯子别误伤孩子等。

  3.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孩子拆、装小物品的愿望。

小别父母在亲友家住几天

  孩子整天和家人在一起,有时会很难体会家人的关爱。

创造机会,让孩子小别父母,思念之时,也许能唤起孩子对父母平时关爱的回忆,体会父母的爱心、亲情,加深亲子间的情感。

  1.感受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体验父母不在身边时的“独立”。

学习与人共同生活的技能,学习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促进孩子与人交流。

  2.了解人们联系的方式(打电话、通过网络视频与父母交流、收到父母寄来的邮件)。

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期待与父母的团聚。

  1.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尽可能让他去熟悉的、他比较喜欢的家庭。

要告知对方家庭自己孩子特殊的生活方式及情感需求,减轻孩子离开父母的心理压力,让孩子离开父母后仍能感受到如同父母般的关爱。

  2.和孩子共同准备行李,为孩子生活自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用赞美的语言介绍对方家庭的各方面情况,激发孩子进入对方家庭的期待心理。

  3.每天按时与孩子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关注。

告诉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和父母取得联系户。

  4.万一孩子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可以缩短行程或“打道回府”,避免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和伤害。

戴上自己喜欢的小面具

  面具的特有形象常常会吸引孩子的目光。

每当看到大孩子们戴着面具,你的宝宝常常会兴奋得手舞足蹈。

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挑选喜欢的面具,在共同装扮的游戏中,会带给你和宝宝很多快乐。

  1.成人“戴面具”的装扮过程,会激起孩子模仿的兴趣,诱发孩子的装扮意识、装扮性行为,促进孩子表征性思维发展。

  2.在与家人或同伴的共同装扮中,孩子体验着装扮的乐趣。

  3.在模仿不同面具角色的行为中,能增进孩子相关的认知经验(如不同小动物的叫声、动作、有关特性等)。

  1.一开始,可让孩子以观看为主。

成人戴上面具游戏,表演中突出角色的对话和动作,鼓励孩子模仿,以满足孩子好动、好模仿的天性。

  2.孩子刚戴面具时,成人可以让孩子对着镜子,将面具一会儿罩在孩子脸上,一会儿拿下,并对孩子说说,如:

“宝宝变成奥特曼了!

”让孩子逐步感受到自己戴上面具的样子,体验装扮的乐趣。

  3.成人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戴上面具,装扮相同的角色(如孩子做小猫,大人做猫妈妈或猫爸爸),或装扮相关的角色(如孩子做小猫,大人做鱼)与孩子共同表演,逐渐地可鼓励孩子独立戴上面具进行游戏。

  4.节日里,家长和孩子外出时,可以让孩子戴上面具,以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5.给孩子戴的面具,一开始可以是“头饰”,即让孩子的脸全露出来,也可以将“头饰”戴在身体不同部位,如挂在胸前或系在手臂上,逐步让孩子戴上封闭式的面具(只露出眼睛),以便消除孩子的紧张感。

同时,注意面具与孩子眼孔距离要合适。

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自己制作面具。

送礼物

  对孩子来说,礼物可以是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也可以是一件自制的手工作品或一小包糖。

不管是什么,在赠送和收受礼物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收获一份爱。

  1.婴幼儿会对亲近和喜欢的人产生不同形式的快乐表现,可以此为基础引导婴幼儿通过赠送礼物主动表达情感,感受给予和接受的快乐。

  岁半到3岁是儿童获得自主感、发展自主能力的重要阶段。

尝试站在他人角度做出选择,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能力。

  3.从小在孩子心中播撒爱的种子,感受他人的爱,也学着爱别人。

  1.婴儿9个月至1岁是学话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的孩子逐步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并按言语做出动作。

例如“给奶奶一盒巧克力”,“送一辆玩具汽车给小哥哥”等。

在按照成人语言指令行动的过程中,孩子体验着赠送的乐趣和分享的快乐。

  2.整个过程中,家长的指导和参与不可或缺。

但要记住这主要是孩子的事情,在送的对象与礼物的确定(制作或购买)等问题上,应尽可能把“决定权”交给他,让孩子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

当然,涉及安全、卫生的问题,家长要及时予以指导。

  3.平时引导孩子与周围的小伙伴、成人多接触,多游戏,并利用节假日、生日或互访等时机,激发孩子赠送礼物的愿望。

逐渐培养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4.在接受别人礼物时,应引导孩子记住东西是谁送的,学会感恩。

找影子

  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带孩子一起到室外去找影子;

太阳升起来时与太阳落下去时,与影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会发现,孩子的小脑袋里会增加许多有趣的问号!

  1.可以增加孩子对“影子”、“光”等现象的认知经验和探索兴趣,发现阳光下的物体会产生影子,了解影子会随着物体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等。

  2.在观察、比较、发现、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

  1.让孩子指指、说说自己的影子在哪里,注意观察影子会随着自己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2.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记录一天中随着太阳的升与落,影子相应发生的变化,激发孩子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欲望。

  3.与孩子一起做些有关影子的小实验、小游戏,如:

用手电筒光直射物品呈现影子;

和孩子玩玩手影游戏;

在灯光下做追逐影子的游戏等。

让孩子感受影子的变化,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