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8383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经典句子docWord格式.docx

rshí

yě。

shì

mǎyě,suīyǒuqiānlǐzhīné

ng,shí

bǎo,lì

,cá

iměibú

ijià

n,qiěyù

yǔchá

ngmǎděngbú

kědé

,ānqiú

ngqiānlǐyě?

zhībú

yǐqí

o,shí

ngjì

nqí

i,mí

ngzhīé

rbú

ngtōngqí

,zhí

é

rlí

nzhī,yuē:

“tiānxià

mǎ!

”wūhū!

zhēnwú

mǎxié

zhēnbú

zhīmǎyě!

※提示:

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韩愈的诗词大全《赠刘师服》《剥啄行》《别盈上人》《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题广昌馆(在随州枣阳县南)》《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刘生诗》《送进士刘师服东归》《汴州乱二首》《赠译经僧》《落叶送陈羽》《别赵子(赵子名德,潮州人)》《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蜀客名次卿)》《晚菊》《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郑群赠簟》《潭州泊船呈诸公》《石鼓歌》《送刘师服》《送穷文》《湘中》《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庭楸》《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送李六协律归荆南(翱)》《送李愿归盘谷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祭十二郎文》《招杨之罘》《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盆池五首》《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暇日言怀见寄之作》《和侯协律咏笋(侯喜也)》《柳子厚墓志铭》《幽怀》《秋怀诗十一首》《贞女峡(在连州桂阳县,秦时有女子化石在东岸穴中)》《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游城南十六首。

题韦氏庄》《与陈给事书》《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送李翱》《过始兴江口感怀》《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三星行》《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答张彻(愈为四门博士时作张彻愈门下士又愈之从子婿)》《同宿联句》《莎栅联句》《石鼓歌》《琴曲歌辞。

雉朝飞操》《题张十八所居(籍)》《早赴街西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卢汀、李逢吉也)》《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祗召途中…郓州之作》《送湖南李正字归》《感春五首》《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得长字》《征蜀联句》《从潮州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送石处士序》《送文畅师北游》《咏雪赠张籍》《送孟东野序》《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晚春》《病鸱》《池上絮》《游城南十六首。

落花》《河南令舍池台》《和席八十二韵(元和十一年,夔与愈同掌制诰)》《远游联句》《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李程也)》《游城南十六首。

赠同游》《游城南十六首。

遣兴》《条山苍(中条山在黄河之西)》《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争臣论》《赠崔立之(以下十五首见《外集》)》《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

时自阳山徙掾江陵》《送王含秀才序》《送陆歙州傪》《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赠贾岛(以下二首见《万首绝句》)》《秋雨联句》《岣嵝山》《武关西逢配流吐番(谪潮州时途中作)》《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孤屿》《进学解》《题楚昭王庙》《送孟东野序》《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圬者王承福传》《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赠唐衢》《嗟哉董生行》《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柳溪》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

&

quot;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1、伯乐:

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

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

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

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

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

因此。

虽:

即使。

名:

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

只是。

奴隶人:

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

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

n)死于槽(cá

o)枥(lì

)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

并列而死。

于:

在。

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

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

用。

称:

出名。

8、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

吃一顿。

食,吃。

10、或:

有时。

11、尽

(1):

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

):

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

食,通“饲”,喂。

15、其:

指千里马,代词。

16、是:

这样,指示代词。

17、虽:

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8、能:

本领。

19、足:

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

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

n):

表现在外面。

见:

通“现”,表现;

显现。

23、且:

犹,尚且。

24、欲:

想要。

25、等:

等同,一样。

26、不可得:

不能够得到。

得:

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

要求。

29、策之:

驱使它。

策:

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

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按照。

道:

正确的方法。

31、食之:

32、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

通“才”,才能。

(2):

竭尽,发挥出。

33、鸣:

马嘶。

34、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35、执:

拿。

36、策:

马鞭。

37、临:

面对。

38、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

(1):

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

(2):

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

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2、知:

懂得,了解,认识。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言现象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词。

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

安全;

安定;

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同样。

等候;

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有时,有的人,也许。

或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食(shí

吃。

策之不以其道。

马鞭,鞭策。

策划,策略。

虽有千里之能。

虽:

虽然。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

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故虽有名马:

即是【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或】或以为死(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辱——受屈辱骈—两马并驾称——以...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才美——才能,美貌见——“见”通“现”,显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握临——面对知——识别,了解

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

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

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受屈辱。

例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2、名词用作动词:

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尽,竭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1.反问句:

2.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

5.省略句:

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论点;

点明中心)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的遭遇)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题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常考题型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

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

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

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即第四篇)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与《龙说》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去读读。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教学建议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

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

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

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

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

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马也(矣)

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评述《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

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层次划分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

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

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ì

)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

)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

)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

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

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

)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

)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ì

)马者”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

“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

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

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

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