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5711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近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

主要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

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

废除封建买卖婚姻。

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1.目的:

建立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

2.核心:

土地制度、圣库制度

3.内容:

a.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b.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留足口粮,余归

圣库

4.评价: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性

b.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来实现均贫富、物归公——落后性

c.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空想性

d.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背离性

李秀成:

太平天国重要将领,被封为忠王,称荣千岁。

1849年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

天京变乱后,为了挽救天平天国危急形势,李秀成和石达开被洪秀全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在太平天国后期衰弱的形势下,在军事上连连获胜,中兴了太平天国,李秀成也成为天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

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于1864年8月7日遇害。

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

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

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

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资政新篇:

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

政治上,主张用人得当,防止“结党营私”;

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金融业、运输业,主张奖励开矿,制造火车、轮船等西方“器皿技艺”;

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上,主张兴建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

对外关系上,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流经济、文化,反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

《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超越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先进性,然而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实施。

目的:

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核心: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内容:

a.政治上:

体现民主与法制的君民共主思想

b.经济上: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文教上:

体现发展近代文化教育的思想

d.外交上:

体现独立、平等、开放的外交思想

评价:

a.全面否定封建制度——革命性

b.主张民主、法制,发展资本主义——先进性

c.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无法实现——空想性

d.不涉及农民利益——背离性

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

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

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淮军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淮军出于湘军。

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

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

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使清政府具有兴办洋务运动的客观可能性。

2、洋务运动是中外民族矛盾与中西方物质文明显示严重差距下的产物。

3、龚魏以来经世派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思想基础。

4、太平天国及辛酉政变后,地主阶级开明派弈忻上台与曾、李、左执掌地方实权为洋务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契机。

1、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兴办(制器)

2、编练新式海陆军(利兵)

3、新式教育的兴办:

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翻译西书、创办报刊等

军事工业的作用:

首先,机器生产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先河,是对传统手工业生产的一次重要变革。

其次,促进生产力发展,对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开路和引导作用。

最后,改变清朝军事装备的原始落后状态,对增强国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它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2、客观上,它是一场变革生产方式的,以近代工业化运动为主体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变革。

3、它不自觉地揭开中国资本主义的序幕,国防近代化和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的兴办,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从而走向封建统治方面。

4、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与其封建性、落后性并存,正是因为后者,洋务运动无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兴起的历史条件:

1、内因论:

依据: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已经孕育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中国也将慢慢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而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与推动,使资本主义由萌芽而出土,并发展为大树。

表现:

①自耕农增多尤其是江南一带,减轻农民对地主的人身衣服关系;

②永佃制的发展;

③地主官僚的力量受到极大冲击,大量逃至上海办工厂企业,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因推广论:

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与产生完全由外国——主要是“英国”进口。

理由:

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强大的市民等级有密切关系。

市民等级是欧洲独特文明即中央与地方相对松散关系的产物。

而亚洲却由于高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城市缺乏自治权而没有这种土壤。

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官督商办企业(1873—1894)

商办企业:

发昌机器厂(中国第一家民族机器工业)1869方举赞

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机器缫丝厂)1872陈启源

初步发展(1895——1913)

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分化

1、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

封建阵营:

买办、官僚、地主

商业领域:

手工工场主、作坊主、商人

2、阶层划分:

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产生

第一代:

19世纪4、50年代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70年代后出现外国在华设厂)

第二代: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前身:

破产的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为主体)

总理衙门

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江南制造总局

该机构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

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也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

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支水师,它是由李鸿章一手兴建和控制的。

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建北洋水师。

1880年在天津建立水师学堂,次年在旅顺和威海卫先后修筑军港。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有大小船只20余艘,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中,与日本激战于黄海,后在威海卫军港,因战略失当,全军覆没,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郑观应: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实业家。

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曾任上海机器织布局及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

他曾提出“商战”,建议采取君主立宪制。

他写的《盛世危言》堪称中国近代社会极具震撼力与影响力之巨著,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刊行后,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政治、经济、军事各界,都引起强烈反响。

《盛世危言》甫问世即启惕光绪皇帝,唤醒千百万仁人志士,更深深影响数代伟人──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写下光辉一页。

戊戌变法

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瓜分中国狂潮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帝后之争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失败原因:

帝后之争、实力悬殊

因变法而引发的慈禧与光绪间的权力之争,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帝后之争是理解戊戌变法无法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影响:

1)以爱国救亡为主题,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操。

2)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主张,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

3)戊戌思潮进行进化论、民权、民族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宣传,开始我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

4)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上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文化、学术事业的起点。

(废八股、改科举、兴学堂)

戊戌变法对体制的触动:

1:

改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设立议院,发展民权(但是都停留在宣传上)

2:

教育制度的变革:

废八股取士,改考策论,建立新式学堂(中西学并举)

维新思想宣传的报刊: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强学报》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接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致力于“济人经世”,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国家的贫弱和民族的危亡,使他对清朝统治的副班深感不满,阅读了西方书籍以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要比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进步得多,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与康有为并称为“康梁”。

在主编《时务报》期间,写了著名的《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重要文章。

他明确提出中古哦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他大胆地宣传“民权论”,驳斥“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封建说教,呼吁“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他还要求改变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主张实行“工艺专利”,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创造有利条件。

《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

刊行于1891年。

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

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

《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一部重要著作,在1898年刊行。

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

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戊戌政变

所谓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两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劝学篇: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力体,西学为用"

,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左宗棠:

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县人,号湘上农人。

时任陜甘总督。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创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创办福州船政局,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严复: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

1879年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次年,李鸿章新建北洋水师学堂成立,又奉调北上,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

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

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

《天演论》的出版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尤其是书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

黄海海战: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威海卫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

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

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

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

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一溃败的结果,打消了光绪皇帝等人获胜的希望,也增加了慈禧太后等人求和的理由。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清政府对外丧失了主权

2、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全面被外国控制,经济失去自我保护能力

3、清政府回到改革的思路上来,并主动将改革重点转移到政治体制改革,开启清末新政。

4、地方分裂与国人离心倾向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

而《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

《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正是在这些原因之下,清政府推出了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如下:

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

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

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

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清末新政,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不过,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清末新政的意义与局限性:

1.政治:

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

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

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

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

“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

“扶清灭洋”的口号:

是社会矛盾变化的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了主要矛盾。

“扶清”:

反映了民众朦胧,感性的爱国情感表达,清政府把民众当成了“筹码”→庚子国变,民心丧失。

“灭洋”:

反映了盲目的排外性,带来了可怕的结果(义和团充当了“炮灰”),导致了中外关系严峻的局面。

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日夜,阴云密布。

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堂,杀死了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

能、韩二人原本分别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教,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

诸圣瞻礼"

,路此天晚而宿。

张庄教堂神甫薛田资,主让客先,安顿能,韩二人成了替死鬼。

薛田资听到动静后发现情况不妙,仓惶逃往济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

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惩办了山东巡抚李秉衡、兖沂曹济道锡良、曹州镇台万德力、巨野知县许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

赔银20万两,并在巨野、济宁、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传教士防护住所,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赔款。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

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

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

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

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影响:

1、清政府对外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