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萌发高一历史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
《新思想的萌发高一历史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思想的萌发高一历史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发”时,教师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
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作出评价。
②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
③《资政新篇》,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重点:
①新思想的萌发;
②《资政新篇》。
难点: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学手段: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
“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重点强调两点:
一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通过鸦片战争表现出来);
二是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的思想。
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做出评价。
其次,介绍魏源的思想和《海国图志》。
之后可以提问学生,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
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
;
《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简单讲解既可。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林则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资政新篇》的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2.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2.魏源和《海国图志》
3.《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2.《资政新篇》的历史评价
(一)知识结构
复习目标:
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各阶级探索抗争的经验教训。
一、近代前期:
1840年~洋务运动:
基本史实: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
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年: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二、近代后期:
1919~1927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高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
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失败;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年:
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联蒋抗日
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反攻、决战、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年:
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年:
《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年至今: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重点讲解
近代前期应注意问题:
1.正确理解近代统治集团内部、资产阶级内部、洋务派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①统治阶级内部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在于对待学习西方态度不同。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一切外洋事物和改革;
洋务派则主张中体西用,洋为中用的方式求取富强。
一致性表现在:
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结果都因未能抵御外敌侵略而宣告失败。
②资产阶级内部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分歧,形成两个派别,即维新派和革命派。
分歧:
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
一致性更强,表现在:
a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C革命实践上相辅相成。
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传播动员了人民,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维新派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乘机活跃起来;
反过来,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后,从行动上配合并支持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成功
③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早期维新派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投入洋务运动,并主张维护君主制,这是同洋务派一致之处。
不同的是,洋务派只注重军事、外交和机器制造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教事业,而早期维新派则注意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发展资本主义。
2.规律和认识
①鸦片战争后20年,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及其后一段时期,不管是农民经济还是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这两大阶级都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他们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和局限,更提不出顺应时代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改造社会的方案。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并成为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主角。
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由此向纵深发展,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落后的局限,积极推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其自身具有软弱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革命纲领缺乏彻底性,无法调动广大人民。
这些决定其政治目标不可能实现。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值得肯定,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
近代后期应注意问题:
1.国共两党关系:
A.从20世纪20-40年代,两党关系呈现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的特征。
B.制约这些变化的因素有:
两党的性质;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际环境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C.从两党性质看是其矛盾斗争的必然性;
从关系变化过程看,合作局面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的结果;
分裂局面主要是国民党对内独裁,中外反动势力结合的结果;
从影响看,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认识:
A.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原因是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
而且,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取得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B.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
C.经验教训:
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响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3.统一战线的发展及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A.四次统一战线:
第一次是1924.1-1927.7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三次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四次是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B.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四次统一战线中起突出的领导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促成统一战线,处于主动地位,起领导作用。
其次,统一战线各种力量虽有矛盾,但最主要活动是一致的,这些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再次,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
所以,职工在四次统一战线中均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4.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和方针,也体现一定的时代特点。
是中国人民抗争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握每次会议的时间、内容、作用或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延其他相关史实,就较容易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5.注意宏观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线索。
如:
政权建设方面:
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民主专政;
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后人民民主专政。
四次统一战线(略)。
土地政策:
1931年土地革命总路线;
1941年”双减双交”政策;
1947年解放区的土改政策;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又经历了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同时,微观分析这些变化的异同及出现变化的原因。
另外,注意抓住各时期社会主次矛盾的演变,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工作方针和阶级结构、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必然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史论结合,深化历史结论,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弊得失。
一、李春营建赵州桥:
1.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
3.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2.《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三、天文学家僧一行:
1.僧一行是唐代着名的天文学家
2.测量子午线。
四、孙思邈和《千金方》:
医药学发展的表现:
1.医学校
2.《唐本草》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五、唐代的教育:
①隋唐科举制度
②唐朝学校制度完备
③有整套学校体制
④专业教育开始确立
⑤私人办学增多。
第二节宗教、哲学和史学
一、宗教的兴盛:
1.宗教兴盛的原因
2.宗教兴盛的概况。
二、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的哲学着作《天说》
2.刘禹锡的《天论》
三、史学的繁荣:
1.唐太宗专设国家史馆和官修史书
2.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
第三节唐诗、散文和传奇
一、唐诗:
1.唐诗
2.唐朝最着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
1.韩愈的散文特点
2.柳宗元的散文特点。
3.唐代传奇。
第四节艺术和体育
一、画家和书法家:
1.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
2.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1.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其高窟壁画的内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埃及两次分裂重新统一,发展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新月沃地”的主要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和汉谟拉比法典;
希伯来国家的建立和分裂。
结合教材地图和相关配套的地图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注重史地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共同创造了亚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学建议
地位:
本课讲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北非和亚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关国家,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加深对世界古代奴隶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帮助。
教学重点:
金字塔:
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时长,建造难度大,工艺要求高,有关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到现在仍然有争论。
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骄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隶主残酷压榨奴隶的见证。
埃及的强盛:
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这种强盛的基础是对外侵略。
古埃及的区域范围明显扩大,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基础上的强盛是不稳固的。
《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堪称世界之最。
而所以法典的内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学难点: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一度横跨亚非两洲。
以后逐渐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这段历史跨度较大,对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
他们刚刚学习世界史,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们:
学生结合地图了解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对古代奴隶制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有一定困难。
教法建议
关于金字塔:
”金字塔”是世界闻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骄傲。
教师在讲述时,可结合有关图片,解释为什么称之为金字塔。
说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着狮身人面像。
之后,留出专门的时间请部分同学根据他从各种途径了解的相关资料,向大家介绍有关金字塔的故事。
关于《汉谟拉比法典》。
要强调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它是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通过对该法典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它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是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的工具。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字塔;
埃及奴隶制帝国的兴衰;
《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
学生刚接触学习世界也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的分析。
教法设计:
讲述法;
讲解法;
历史情境设计法:
讨论法。
同学们举世闻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吗!
人类有史以来,从尼罗河畔第一个古王国的建立,一直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五千年间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流传过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还留下多少著名的历史遗迹、文化古物和艺术珍品!
这一切都是你们渴望知道,也是应该知道的、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哪里产生的呢?
讲授新课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
(一)(板书)
丰富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东亚黄河长江之滨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蓝。
五、六千年来,她们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于亚非地区、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国度(板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非洲东北部,全长5646公里的尼罗河由南向北从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区暴雨和山洪迸发河水奔腾咆哮倾泻而下,吞没谷地形成一片泽国。
十月底
雨季过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滥期间积下厚厚的一层淤泥成为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
这条著名的大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更给这里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荆棘草莽,开渠筑坝引河水灌溉土地,种植庄稼,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见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是古代埃及人民赞颂尼罗河的著名诗篇;
说明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尼罗河孕育着古代埃及的文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埃及从原始社会缓慢地进入奴隶社会。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
这些奴隶制小国之间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奴隶制国家。
上下埃及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渐强盛起采,国王美尼斯亲自带领大军攻打下埃及。
上埃及获胜。
传说他在决战胜利的地方建立白城,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开罗以南不远的地方。
这样建立起初步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问题:
埃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书)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堆成一个沙堆。
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围砌成石墙这种坟墓叫做”马斯塔巴’(意为石凳)。
到了公元前27世纪,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赛尔找建筑师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使它高达61米,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为它的外形很象汉字”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
以后,历代法老像着了魔似的都给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给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十米。
但在1889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虽然已历时数干年,今天人们也很难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着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
有一个雕着哈佛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狮身人面像”。
希腊人称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还矗立在开罗近郊的沙丘之中。
它是古埃及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
也是埃及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统一
埃及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分裂和混乱在什么时问?
(学生回答)
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先后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
但后来埃及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打败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起来,建立新王国。
此后军力大大增强,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纪)。
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是依靠对外扩张起家的。
图特摩斯三时强迫被征服的国家向
埃及纳贡。
帝国兴起后约200年间,埃及经历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扩大了商业活动。
埃及同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都有贸易往来.开凿了沟通尼罗河支流和红海之间的运河,加强了同地中海东岸一带的联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灭亡
埃及军事帝国对外侵略扩张,对内镇压人民,导致国内多次发生人民反抗斗争。
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埃及的控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严重,埃及逐渐衰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新月地带的国家
同学们请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图。
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它们分别是东面的幼发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们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波斯湾。
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通称为两河流域。
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也是两河间的土地。
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犹如一湾新月。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地区称?
quot;
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
在这一地带先后居住过的居民有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