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5332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Word下载.docx

小型园林以封闭空间为主,小巧玲珑,纤细秀美。

由于园林风景,是处在蓝天白云之下,有阳光、雨露、朝日、晚霞,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情景交融,使人沉浸在无限美的享受之中,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能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能源,使用的是可循环再生的、无害、无污染材料,环境整洁幽雅,废弃物收集达到100%,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能提供高品位的景观和文化享受。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

栖居于此的人类、动物、植物都能和平共处,按自然的规律生存,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

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

文化是生态园林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园林城市的灵魂。

总之,生态园林城市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

也就是说,生态园林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

城市以健康的状态运行,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二)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1、生态园林重在发展城市森林,突出森林的主体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

一旦森林消失,对人类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正如鲁迅先生指出:

“林木尽伐,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城市的无林化,同样也是一场灾难。

森林的生态功能之大,是其他生物不能比拟的。

在城市园林发展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使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世界生态化城市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城市园林建设应该突出以森林为主,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点”要绿树成阴,“线”要绿树成廊,“面”要绿树成林。

公园、庭院、街心花园、行道树等,都要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常绿和落叶相结合。

在城郊和远郊地区,凡是自然的山地丘陵大力植树绿化,建立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区,发挥城市“绿肺”的作用。

2、生态园林重在生态,突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

生态园林是重在大生态、大园林。

传统园林具有重情感、重审美,轻生态的特征,因此受到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更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

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

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所以城市园林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更要从生活上和工作上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绿色空间。

其范围从孤立的市区公园绿地扩大到郊区的农田、林地、菜地、牧场、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主题公园、苗圃等,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空间。

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小植物群落到大森林群落,其目的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3、生态园林重在人文生态,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生产力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识,减少矛盾和冲突,改善人的生态心理,恢复人的自然属性,始终把人视为自然的一员,始终如一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国外园林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1、城市公园运动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公园运动在美国蓬勃开展。

一些专家在看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可能性时,也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

马歇(G.P.March)从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

1851年,在美国第一个造园家唐宁(A.J.Downing)的积极倡导下,纽约市开始规划第一个公众公园,即后来的中央公园。

1858年,政府通过了由风景园林建筑师奥姆斯特(F.L01msted)主持的公园设计方案,并根据法律在市中心划定了一块大约3.4km。

的土地用于开辟公园。

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赞扬。

人们普遍认为,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改善了环境条件,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其设计十分成功,继而纷纷仿效,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

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2、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1898)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即“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霍华德对他的田园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定在3.2万人左右。

他认为,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围,农田的面积要比城市大5倍。

霍华德确定的田园城市的大小为直径不超过2km。

在这种条件下,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日常散步。

他在城市平面示意图上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用于中心公园的土地面积多达60km2。

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外,城市里也充满了花木茂密的绿地。

市区有宽阔的林阴环道、住宅庭园、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布置的林间小径等。

他还规划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应超过35m2,平均每栋房屋要有20m2的绿地。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为0.405hm2)。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

四周的农业用地为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和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m)。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

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铁路相联系。

霍华德有关“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绿地生态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

这是在美国社区运动影响下,由建筑师斯泰因(ClarenceStein)规划师赖特(HenryWright)按照“邻里单位”理论模式,于192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的雷德伯恩(Radbum)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

其特点是:

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构成口袋形。

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这种规划布局模式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

斯泰因又把它运用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其他新城建设,如森纳赛田园城以及位于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和新泽西的4个绿带城。

4、广亩城市

这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F.L.Wrigh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他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消失中的城市》(卟。

Di。

.appearingCity)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天地》(Broadacres)中对此有所阐述。

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万人左右。

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大约4047m2),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

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

5、设计结合自然

这是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I.L.McHarg)于1969年提出的,他在《结合自然的设计》(DesignwithNature)一书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框架,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

他通过案例研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应用方法及绿地在其中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做了较全面的探讨。

他的生态规划框架对后来的生态规划影响很大,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规划及绿地景观和生态建设的一个基本思路,被称之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法。

麦克哈格法的核心在于:

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从而使自然的利用和开发与人类其他活动和自然特征、自然过程协调统一。

他的生态设计思想在田纳西河流域绿带及美国一些高速公路绿带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6、绿色城市运动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合,把保护城市公园和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

1978年西蒙兹(JohnOrmsbeeSimonds)发表了《大地景观:

环境规划指南》。

全书全面引入生态学观念,把风景园林师的目光引向生态系统,直至整个地球,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

1994年西蒙兹出版了《21世纪花园城市:

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一书,提出“高效、健康、有活力”的“花园公园”城市模式。

绿色城市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国际上愈来愈多的城市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流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

例如大伦敦地区的环城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等。

过去烟雾弥漫的伦敦和鱼虾绝迹的泰晤士河,现在都变清洁了,大伦敦周围建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占地160万平方米,有40~50种鸟类繁衍,约为城市周边地区的4倍。

人们称之为“伦敦之肺”。

德国的“煤铁之都”鲁尔重工业区,过去是污染的重灾区,现在已是一片绿色;

鲁尔区埃森市的森林面积超过50%,经常可以看到野生动物出没;

波恩人口不足30万,人均绿地面积160平方米;

淄博人均绿地面积是4.19平方米。

柏林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人均绿地面积41平方米。

俄罗斯圣彼得堡城市森林公园面积400平方公里,市中心的卡马诺夫植物园是全球最大的植物园,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6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49平方米;

莫斯科有8条20米宽的林带将市内的公园林地和郊区的林带连成纵横交错的绿带网,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

波兰华沙有公园65个,与郊外防护林连成一片,人均绿地78平方米。

澳大利亚悉尼人均绿地70平方米。

美国华盛顿人均绿地接近41平方米。

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市内有连片的草地、森林和人工湖,人均绿地面积达72m2;

人工湖周长约80km,面积达44km2;

大半个城市傍水而立,湖畔建了不少俱乐部和旅游点。

市内无污染工业,环境质量可列世界名城之先。

日本横滨市的市内公园面积有600hm2,市郊还有4500hm2林地。

多年来,市政府一直在郊区购买用于造林的土地,将其作为“绿化保护区”或“市民林”加以保护。

1980年制定了绿化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保护和扩大城郊绿地,并列入了横滨“21世纪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正按照计划,从关内绿州的莳田公园到横滨公园、日本大街、山下公园总长约2.5km的地区,修建“绿色中轴线”,并使之成为新横滨都市空间的象征。

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

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战略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即“环形城市”。

它的特点是:

若干组群的大小城市环绕一大片“绿心”发展,市域间的边界相互重叠,使得作为“绿心”的农业地区成为环形城市的“中央公园”。

这样的环形城市,已经在美国的芝加哥至明利波里之间出现,预计将来类似的城市会更多。

在21世纪以生态文明为先导的城市化进程中,“绿色城市运动”将带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

它是现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二、淄博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同时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

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求:

在确立地区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生态工作;

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支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动各项具体工作时,优先落实保护生态措施,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争把淄博建设成为生态、和谐、宜居的城市。

(一)做好生态功能区划

这是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

1、科学界定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追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复合特色发展、生态多样化功能综合发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生态景观谐美。

我市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市域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

南部山地生态区、中部丘陵生态区、北部平原生态区三个生态功能区。

(1)北部平原生态功能区:

位于淄博市北部,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农业发达。

但经济相对落后、第二及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其发展方向:

规划巩固、建设沿黄生态防护林带;

治碱改土、改善土壤环境,建立多种模式生态农业,发展优化立体种植模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开发工程,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区。

(2)中部丘陵生态功能区:

位于淄博市中部,本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结构性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状况严重,矿山开采管理不善、复垦水平低,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边缘或超负荷状态,为生态脆弱区。

加强该区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布局优化;

加大城市土地调整力度,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大力消减污染物排放量,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3)南部山地生态功能区:

位于淄博市南部,作为市域的农林产业供应基地。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该区域是淄博地势最高的地区,全市多数河流发源于此,沂河源头和淄河上游区域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具有涵养地下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

禁止开发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通过自然恢复的手段,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2、制定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要实现功能分区的目标成效,必须加快建设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我市已制定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切实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人为活动,恢复其生态功能。

(1)重要自然保护区

(2)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

(3)湿地多样性保护区

(4)重要水库保护区

3、科学划分了四类主体功能区

(1)优化开发区

(2)重点开发区

(3)限制开发区

(4)禁止开发区

(二)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做好环保工作

淄博市特有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在污染治理方面必须要付出比别的城市更高的成本、更大的代价,抓住了环境保护就等于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促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产业,对建设项目实行“双重控制”,对不符合资源利用标准、不符合排放强度限值、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的建设项目一律“亮红灯”,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中,我市先后实施了《淄博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5—2007)》和《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8—2010)》,铁腕治理建材、陶瓷、水泥、造纸行业和化工企业重污染项目,全市关停取缔水泥立窑生产线31条,淘汰落后产能310万吨。

关停、取缔燃煤工业炉窑700条,对1300多条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拆除废弃、闲置烟囱1000多条。

近几年用于各类环保工程的投资累计超过100亿元,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8天。

水是城市之魂。

为使水更清,几年来我市狠抓“清水润城”工程,对13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新扩改和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综治了猪龙河、孝妇河、淄河、沂河、支脉河五大流域,封堵河道沿岸排污口879个,整治河道48公里,建成5个氧化塘生态湿地,累计投资15.8亿元。

通过几年治理,我市城市地表水质量标准保持在三类标准以上。

(三)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我市围绕“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布局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具体目标,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好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片区、每一个公园广场,相继建设了齐林公园、芦湖公园、淦河公园、黄甲渡口公园等8处大型公园,建设完成便民游园53处。

截止2008年底,我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7480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214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绿地率达到3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全市已建成33个城市公园,140处街头绿地和游园及23个绿化广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为加快城乡大环境绿化进程,我市以四宝山区域生态修复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近郊山体绿突化和环城绿化,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荒山荒坡和废旧矿山,采用“客土吹覆”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植被恢复,对四宝山、牧龙山、黑铁山、柳毅山、花山等近郊山体进行了大面积的植树绿化,完成造林5500亩,建设了大量的风景林地、防护绿地。

近三年来,我市新增道路绿地805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86%,构筑起纵横交织的城市绿网。

张店昌国路、临淄辛河路、高新区化北路、博山西过境路等园林景观路相继建成。

在全市大力推行“行道树双多排种植模式”,凸显城市林荫大道特色,建成中润大道、临淄大道、桓台大道、沂源新城路等行道树双排种植的示范路。

先后对城市出入口进行了植绿造景为主的综合整治,实施了滨博高速公路博山立交桥绿化工程、张店昌国路立交桥绿化工程和济青高速路淄博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增加绿化面积85.8万平方米。

社会绿化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社会绿化管理,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我市深入开展了花园式单位、小区和绿色文明家园创建工作。

目前,全市共有花园式单位360家,花园式小区35家,有1048家社会单位、社区被评为“绿色文明家园”。

从2008年开始,市里对中心城区化工企业开始布局调整,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将地处该区域的新华制药、大成农药、东大化工、东风化工四家大型化工企业全部搬出,总投资达60.99亿元,给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让路。

为解决低收入人口住房难题,我市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从2004年至今,全市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达10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14亿元,解决1.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

2008年,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时机,制定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大力建设廉租房,先后对滨河片区、洪沟片区、杏园路片区等旧工矿居住区进行了改造,启动首批廉租房改造500套。

截至2008年,我市为7700户廉租住房户发放货币补贴,补贴金额954.4万元,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于10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我市生态城市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做的事情更多。

三、淄博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着力点

(一)精心做好生态园林城市设计,塑造美丽城市

城市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

规划设计是政府的第一资源,是城市建设的首要依据。

在编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

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上。

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

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

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

1)合理布局。

2)节能低耗无污染。

3)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

4)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

5)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规划,20世纪60年代就专门委托联合国帮助开展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概念规划为基础、总体规划为统领、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等各专业规划为延伸的规划体系。

在规划设计定位上,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

新加坡善于学人之长,补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