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521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doc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 1

1.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1

1.2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2

1.3民间借贷的制度优势 2

2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2

2.1农村非正式金融的需求 2

2.2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3

3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和引导 4

3.1对民间借贷市场的正确引导 4

3.2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对策 4

3.3建立特色鲜明的监管制度 5

参考文献 5

6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金融专业200*级)

摘要:

我国的民间金融由来已久,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逐渐的发展壮大。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农村比较普遍,规模较大,且形式多样。

因此,民间借贷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民间借贷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又大大的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所以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与引导以及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针对农村金融需求构成分析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利率管制;金融监管;制度优势;非正规金融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金融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目前农村金融体制与农村金融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以其产权优势、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以及内生性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了主要份额,因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会对农村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

本文从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出发,了解民间借贷市场产生的背景,以及当前主要的民间借贷形式。

从民间借贷市场的特点及制度优势来研究民间借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构成分析,以及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从政府层面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为民间借贷市场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民间借贷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

经历了50多年的改革、发展、探索,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与“三农”经济发展的互动下,可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为正规金融体系和非正规金融体系两个部分。

其中非正规金融体系在目前还占据着主要位置,常以多种民间融资形式构成,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借贷。

民间借贷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

需求诱致民间借贷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对农村金融的旺盛需求[1],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户替代集体成为独立的财产所有者或生产经营者,农民的生成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金融需求旺盛,但是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为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国家对金融的垄断控制是我国民间借贷产生的基本制度性原因。

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孕育出一批新的资金需求主体,是民间借贷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2]。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民间的资金供给能力的增强及其越来越明显的趋利性,为民间借贷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缺位也为民间借贷的发展供了发展空间。

从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特征来看,正规金融部门很难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而民间借贷因其具有灵活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季节性、临时性等特点,为农村的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3]。

1.2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民间借贷的种类主要包括四种:

(1)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也就是民间常见的“帮困济贫”,融资主要为自然人,融资双方关系密切,融资主要用于应付短期生活急需,融资规模小且大多不计利息或利息低微。

(2)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贷款,融资主体主要是个体及民营中小企业,以关系、信誉为基础,多用于生产性周转需要。

(3)不规范的中介贷款,包括借助于正规中介机构的融资行为和以非正规中介组织为依托进行民间借贷。

(4)变相的企业内部集资,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系统、正规、运作成熟的创业投资基金,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常以“保证金”、职工集资、合股经营、吸纳外地资金入股等形式直接从民间筹集资金,用于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4]。

1.3民间借贷的制度优势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民间借贷市场并没有随着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而自行消失,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民间借贷市场仍然有存在的空间,这表明民间借贷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农村非正式金融的运行特点来看。

其业务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农村地方经济关联性强、贷款额度以中小规模为主、服务对象和金融需求的复杂性、经营目标追求的单一性等等。

正是这些明显的特点决定了民间借贷具有十分突出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

(1)产权优势:

一般来说,民间借贷的产权是没有行政介入的纯经济权利,它是建立在资金贷出者私有产权基础上的[5]。

民间借贷的产权界定十分清晰,主要由参加非正式金融的个体私有财产来进行贷放,所获得的收益归私有产权的所有者。

同时,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产权结构能够为经营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以可能建立合理的决策程序和灵活的经营管理体制。

(2)信息优势:

总所周知,金融交易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信息不对称,为了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金融风险,往往一方面强调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搜集,另一方面采用抵押、担保等方式。

但是这些成熟的做法在农村非正式金融中并不能很好的应用,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行必须进行信息获取方式的创新,即主要依赖农民或农村企业等借贷主体的“软信息”。

民间借贷在发展过程中基本具备了获取并处理“软信息”的能力,这就保证了其金融交易的持续进行。

(3)交易成本优势:

任何一种农村金融的运作都必须考虑成本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的高低受信息完备程度的影响较大,要想降低交易成本必然要考虑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与农村正式金融相比,民间借贷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民、农村企业等主体的具体情况,因而运作成本比较低。

民间借贷还省却了严格的贷款审查制度、资信调查、繁琐的贷款手续、职工工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交易引发的相关费用、监管费用等,运营成本也比正规金融低。

(4)内生性优势:

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看,民间借贷是在农村社会经济的自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是农村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内生出的金融需求并经过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形成的,是典型的内生行金融制度。

目前我国既有的农村金融是由政府根据自己的偏好从外部移植的金融模式演变而成,是典型的外生行金融制度,这就必然导致既有的农村正式金融无法更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反而更加强大,体现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内生性优势。

2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2.1农村非正式金融的需求

在利率管制下,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如图1所示,S、D分别代表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曲线,若不存在利率管制,两者相交决定的均衡利率为I。

而在利率管制下,实际利率为I1,I1低于I,这时的资金需求量为QD,资金供给量为QS,资金短缺QSQD。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的需求就很大。

因此利率管制下的资金供求缺口需要非正式金融来弥补[6]。

利率DS

I

I1

QSQ1QD资金

图1:

利率管制下信贷资金的供求曲线

注:

本图参考:

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288

随着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快,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显现出了新的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有效性的发展趋势。

2.2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民间借贷日益发展壮大,在形式、规模上都较从前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借贷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主要有:

私人间借贷、合会、合作性小额信贷、农民资金互助组等,借贷形式灵活、手续方便,可以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

私人借贷出现了新变化,借贷金额扩大,生产性借贷增加,“友情借贷”减少,“资金价格”形成[7]。

民间融资增长快,融资规模巨大,融资主体多元化,但是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2)民间借贷规模日益扩大,有资料显示,现在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农民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渠道的比重不到1/3,当前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贷款。

据表1可知农户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构成;

表1:

1995-1999年农户借贷资金来源构成(单位:

%)

时间19951996199719981999

银行、信用社贷款24.2325.4223.9420.6524.43

合作基金会贷款5.523.462.913.423.48

私人借款67.7569.2770.3874.2969.41

其他2.501.862.781.642.68

注:

数据来源于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

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31个省市自治区2万多名农户的跟踪调查显示,农户借款中,历年所占比例最高的都是私人贷款,民间借贷在农村中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3)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并且具有弹性,农村民间借款利率总水平高于银行同档次贷款利率,与此同时,民间借款利率又具有较大的弹性,具体每笔借贷的利率水平又与借款人的信誉、期限等因素密切相关。

民间借贷利率弹性很好的反映了农村资金供求状况和民间借贷的风险性。

民间借贷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农村中的具体情况,正在逐步发展壮大,而且不断的创新。

创新的民间融资方法——个人委托贷款,所谓个人委托贷款,即银行做中介,为民间贷款的双方牵线搭桥,由个人委托人提供基金,银行作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的业务[8]。

个人委托贷款开辟了一条利用民间资本的渠道,对启动民间投资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可以实现投资人、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多赢。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民间金融机构,通过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产品技术,提高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当地“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3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和引导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与壮大,一方面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对农户融资、农村经济增长、甚至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存在又会扭曲国家宏观调控正策,扰乱金融及社会秩序等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进行有效的诱导和规范。

正确认识农村民间金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