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51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访夏斌: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doc

专访夏斌:

2020年的中国金融战略(下)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2011年08月23日09:

13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研究我国金融长期战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需要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进行思考,是一件不小的事情。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更加开放的经济大国,明确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利益所在,制定好行动策略,对于抓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积极应对外部冲击,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小川

  我们研究中国金融发展战略或者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维护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质上是在寻求国际社会合作、互利中的世界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和谐世界的战略意图。

——刘鹤

  ●充分市场化,就是要实现国内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政府担保;同时实现资金和风险的市场定价

  ●有限全球化,是针对我国“金融弱国”的现实而制定的战略方向,即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是渐进的,在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整合度上,是有限的

  战略过渡期内,中国金融发展方向:

“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

  中国经济时报:

面对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的现实,你认为未来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夏斌:

以上分析的“机遇与挑战”,表明我国金融未来仍有发展空间,需要尽快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金融体系。

我们不仅要拥抱经济全球化,还要拥抱金融全球化,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然而,面对挑战,特别是面对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和中国“金融弱国”的现实,在战略过渡期之内,我们既要不断追求金融的全球化,又要保持有限的金融全球化。

金融开放只能是积极有序,各项管制是逐步的放松。

因为一个“金融弱国”在国内经济、金融的充分市场化之前,如果过早、过快地彻底融入金融全球化,不但容易导致金融危机,而且往往会被迫成为国际市场资源调节的对象,较难“以我为主”地引导世界资源配置为我所用。

因此总的说,我认为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

  充分的市场化,就是要在国内实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市场化进入和退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政府担保;同时实现资金和风险的市场定价。

  因为面对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相对减少的挑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我国保持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便是要进一步贯彻市场化导向的竞争原则。

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全面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放松金融各方面的市场准入、资金价格、产品创新等管制,促进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金融体系。

  有限的全球化,是针对我国“金融弱国”的现实而制定的战略方向。

这也是在实现金融强国前的一种无奈选择。

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过渡期内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要执行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原则,三是以离岸中心为突破口,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面对复杂和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我国在以往的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地位明显提升,但是要承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尚未完成,特别是一些核心领域还有待突破。

因此,在本国金融体系未充分完善之前,对金融全球化不可操之过急,仍需要保持必要的“风险隔离”和“减震”装置。

既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金融全球化,又要对金融的全球化持谨慎的态度。

注意,这里讲的是金融的全球化,而不是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经济时报:

通过你的分析,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方向已经十分清晰。

落实到今后十年内的行动中,你认为,这些战略意图在实践中应如何去实现?

  夏斌:

我认为,在到2020年前后的一段过渡期内,全部金融工作任务有很多很多,但应聚焦在四大目标上:

一是在境内,基本形成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相适应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体系;二是确立适合大国经济复兴要求的、有序的金融开放格局;三是主动推进国际金融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外部金融环境;四是建立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相适应的央行调控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管理体系。

四项目标内容有着逻辑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具体执行上,每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更加细化的条款内容。

在第一项国内金融业市场化方面,需要在准入限制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统一与完善、金融价格管制的放松、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等六方面进行重点加强。

在第二项实现有序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则涉及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渐进开放的资本账户、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离岸市场、外汇储备的战略性运用、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等内容。

在第三项关于稳定国际金融环境方面,要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开展,着重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在第四项关于有效调控体系建设方面,着重于开放新格局下货币政策体系的建设和金融监管协调框架的形成。

  在这四项目标指导下,具体的工作有很多很多。

去年媒体报道,中央准备召开金融工作会议,拟定了十五个题目要研究。

我对这些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归并,并从战略核计,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可归纳、突出为七项主要任务:

  第一,在战略过渡期内,抓紧完成国内金融充分市场化任务。

  第二,确立市场真正可信的、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三,形成以人民币离岸市场为载体、人民币区域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开放格局。

  第四,调整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增加战略性收益。

  第五,以过去从未有过的积极姿态,重视“另一条战线”的金融事务。

  第六,到战略过渡期末,基本形成适应金融大开放格局的调控监管体制。

  第七,合理布局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为战略过渡期结束后的中国金融大开放做好准备。

  关于具体内容的阐述,因篇幅原因不展开,大家可以去翻看我们那本书。

中国经济时报:

目标和任务你讲得已很清晰,但经济发展中的变化因素多,环境复杂,你是否预计了在目标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是否也已未雨绸缪,思考了走出可能出现的困境的出路?

  夏斌:

确实,对一个金融相对仍较封闭的国家而言,将一个看似矛盾的战略计划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并不容易。

金融要发展,首先面临的是金融要开放。

开放,意味着一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融合。

各国货币、金融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各主权信用货币的比价或汇率。

所以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绕不开的首要问题。

而在目前中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局面下,处理好管制与开放的关系,是能否做到有序开放的关键。

同时,处理好人民币的国际化、外汇储备与国家战略性利益的结合,是金融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而在战略实施中,这些问题又同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出现相当大的矛盾与困境。

  因为要保持较为稳定的汇率环境,资本项下开放的步伐就不宜过快;而资本项下开放脚步不宜过快,决定了人民币不可能尽快实现国际化。

人民币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必须资本项下的管制完全放开,这又意味着汇率水平只能基本由国际和国内的市场供求所决定,但这又恰恰是中国经济近阶段所难以接受的。

而如果放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追求,不仅不利于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稳定汇率环境,而且,对国际社会而言,也是缺少了一股能体现世界经济实力格局变化的、对有缺失国际货币体系制衡的改善力量。

这些矛盾都是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汇率、资本管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这是中国金融开放中的三大核心问题。

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我认为一定要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汇率政策、资本管理政策与国内改革政策应尽可能衔接,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其次,在人民币逐步的区域化过程中,衔接好汇率与资本管理政策的适度改革;通过开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部分实质性向境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相对隔离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市场的传递;最后,根据国内汇率、资本管理政策的演进,来调控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与结构,适时扩大“离岸”与“在岸”两个市场的“通道”,以此不断推进中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和改革力度。

  ●人民币的国际化对我们国家而言,不仅是一个金融优势的问题,而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但从近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收益不大,过快的发展反而会引发风险

  ●要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基于人民币跨境流通的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及防范

  中国经济时报:

在前面的讨论过程里,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战略目标中,还是在实施战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中,“人民币国际化”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你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的发展是否有特殊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存在风险?

怎样才能够规避和防范这些风险?

  夏斌: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一国货币国际化后,作为对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意味着有极大的、各方面的主动权,比如,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用本币进行融资和投资,在全球拥有财富再分配的能力,为本国金融机构创造更大的经营和盈利空间,还能获得一定的铸币税收入。

这些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对我们国家而言,就不仅是一个金融优势的问题,而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称之为是中国金融开放战略的核心利益。

当然,也应指出,选择人民币国际化又是个无奈的选择。

因为如果当今世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和国际货币环境,中国人民币未必一定要追求国际化道路。

但是当今世界的金融问题太多,太不稳定。

为了抵御与消除有缺失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的人民币不得不追求国际化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不但有助于减轻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而且在以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推动经济全球化、维护世界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开放的大国经济需要有相应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货币条件支持。

  但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收益不大,因为过快地发展反而会引发风险。

近期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更多的是战略意义上的布局。

目前人民币区域化的初步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同时要看到制约人民币区域化的诸多因素。

因此推进的过程要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不能追求一蹴而就。

 人民币国际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总体上说,当人民币发挥作用的地域和对象扩大后,海外也会出现人民币的“蓄水池”,这样,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会下降。

由于我国的汇率和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化会产生一些特殊风险。

比如,伴随资本流入的放宽,在汇率没有足够灵活性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额外积累。

海外人民币回流和人民币外流的需求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对外投资开放不完全的情况下,由于允许境外“人民币外汇”在境外自由兑换,必然会在境外产生一个不完全等同于本国国内的汇率,进而产生境内外的套汇。

  中国经济时报:

那么,如何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风险呢?

  夏斌:

要防范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与人民币跨境流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应当将境外流通人民币等同于外汇管理;同时要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度与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

其实当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并不在于国际化本身,而是在于推动资本账户和汇率变化的转轨过程,因此,降低风险的根本道路,首先在于推动国内金融的市场化和自由化。

  其次,稳妥地处理境内外的汇率、利率差异,尽快建立防范境内外人民币流通中的货币管理、资本账户管制及金融市场开放三道防线;建立风险应急机制,保留必要的临时资本账户管制的权力。

积极参与亚洲金融合作和货币合作,研究如何借助区域金融合作力量,来制约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市场的负面冲击,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优势,集中人民币海外业务的市场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