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4049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6亿元,年均增长7.9%。

全县拥有1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80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分别达到39个和15个,全县共流转土地21.8万亩,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的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被评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

服务业获得长足发展。

奥康商贸城、盛大装饰城等一批重大服务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南屏农贸城、瑞祥商贸城、安福建材市场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新兴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225万平方米,2010年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8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43.15亿元和35.21亿元。

文化、保险、邮政、电信等产业均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三)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不断优化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城北新区规划以及供水等8个专项规划,编制了6个镇总体规划和70个中心村规划,形成了完善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多元化筹资40亿元,加大县城建设投入。

完成城南新区路网、滁全景观大道等20多条城市主干道路、拓宽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拆迁面积40.5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安置房和3.8万平方米廉租房已陆续建成并交付使用;

城东三角花园一期工程、城南站前广场全面建成开放,襄河景观带全面启动;

城市公交车顺利开通运营。

乡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投入10亿元,建设住宅小区15个,硬化道路60公里,绿化80万平方米,集镇面积扩大了8平方公里。

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以土地置换和土地整治为抓手,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5亿元。

完成土地置换1.8万亩,建设农民新村104处9000多套住房。

改造县乡道路321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810公里。

建成9个乡镇自来水厂、解决11.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

坚持大兴治水,五年累计投入治水经费6.55亿元,完成了5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68公里滁襄河标准堤建设,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三年获省“江淮杯”金奖、二年获“江淮杯”银奖。

建成3000口农村户用沼气,新建、改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56户,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分享到公共财政投入成果,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五)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五年累计关闭砖瓦窑和水泥企业6家。

工业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减少0.59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580吨。

严格实施“三同时”制度,禁止高污染企业入驻,加大排污企业治理力度,全面实行达标排放。

加大投入,铺设城市污水管网42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治污、控污能力进一步加强。

划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饮用水质达标率100%。

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村庄绿化率分别达到30.7%和5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六)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全面建成基建联合审批、“一表通”联网审批、县镇村三级为民服务、政府信息公开四大平台;

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

城镇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成立了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镇执法管理不断向社区和乡镇延伸。

完成了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完成了89户集体中小企业的改革,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个体工商企业由10306户增长到11968户。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

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完成了新一轮的乡镇村区划调整。

要素市场不断发育。

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推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5300万美元,年均增长53%,其中出口总额3500万美元,年均增长24.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福润禽业、温氏养殖、海螺水泥、君鸿纳米等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成功入驻,全柴战略性重组取得重大性突破。

五年共引进项目1003个,累计到位资金195亿元,其中2010年到位资金70.3亿元,比2005年增长7倍。

先后被评为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县。

  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4亿元,建成区达9.5平方公里。

低碳产业园率先获省批准。

五年累计引进企业128家,已投产企业1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家,2010年,各类企业实现产值55亿元。

抢抓示范区建设机遇,完成县开发区扩区规划,县开发区规划扩容规模达47平方公里。

设立了武岗、大墅等六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0.8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01家,2010年,实现产值18亿元。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稳步推进。

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8万人,其中在职参保2.5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7.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万人;

城市低保保障面达9.1%,农村低保保障面达4.52%,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位居全市前列。

各类居民补贴资金、困难学生资助金,以及各项惠民工程逐步落实;

城镇居民就业率稳中有升,五年共新增就业人口1.97万人,实现近1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我县获“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县称号。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5年全县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9195万元,新建、维修和加固校舍16.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增加了13万平方米,彻底消除D级危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撤并村小及教学点35所,投资2.5亿元的全椒慈济高级中学和投资2800万元的城南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布局更趋合理;

“普九”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省颁标准,三圣、古河、马厂中学创建为“市示范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3.4万人,参合率达98.1%;

公共卫生防治成效显著,成功防治“甲流”、“手足口疫”等流行病;

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加大,居民卫生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完成10个镇卫生院、97个村卫生室、2个社区服务中心和9个标准化社区服务站建设,县医院迁建全面启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

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347件,授权专利127件。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建成了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0个农家书屋,353个自然村庄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送电影、送戏下乡11760场。

举办了两届“桃文化旅游节”,成功申报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为3A级旅游景区,龙山寺、三塔寺为2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评为省旅游经济强县。

完成35个村级农民健身活动场所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举重、乒乓球等竞技体育多次在省、市取得优异成绩。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85.47%,出生人口总性别比为114.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6‰,连续3年获市计划生育先进县,2009年获省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继续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2005年9905元增至29850元,年均增长24.7%,比预期目标提高14.7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2852元增至6180元,年均增长16.3%,比预期目标提高9.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从2005年23.69亿元增至49.08亿元,年均增加15.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治安状况逐年改善。

安全生产不断巩固,工伤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食品安全状况逐年改善,居民生存状况、生活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上访率逐年下降,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信访先进单位,2009年获省级信访先进单位称号。

物价监管进一步加强。

“双拥”工作继续位于全省前列。

外事侨务等其它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审时度势、拉升标杆、重逼加压、奋力赶超的五年,是抢机遇、快推进、大发展的五年,是重民生、顺民意、打基础的五年,是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形象大提升的五年。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外部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期。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我县将面临众多的外部发展机遇。

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县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

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县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国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扩大内陆开放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快速提升城镇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动实施,将我县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有助于在资金、政策和重大建设布局上争取国家支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使我县与长三角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与珠三角、港澳台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随着高速铁路等快速交通网络的加快形成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同城化”效应将日益显现,有助于推动我县深度参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群发展分工,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滁州已经编制完成《滁来全城镇群规划》,随着大滁城建设的推进,滁城的辐射效应日益彰显,给我县城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国家产业政策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环境约束加大,我县面临着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间的双重压力;

国家对土地的宏观控制,将会影响我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我国区域经济不断调整变化,各地对产业、资本、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二)自身条件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逐渐完备。

发展的形势不断向好。

县域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快集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投资强劲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加,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投融资及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既有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我县毗邻长三角,是安徽的东大门,随着京沪高铁、城际轻轨等快速通道的开通及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完善,综合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不断增强。

县城城市框架的构建和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商贸流通、休闲居住等商务服务档次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人口的集聚力。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工业内部结构单一;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资金瓶颈、人才短缺日益凸显;

旧城改造难度加大;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纵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县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具备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政治保障。

“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追赶跨越为主调,以市内增速争第一、省内人均进前列为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乡统筹、承接合作、转型升级、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立足自身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招大引强,优化结构布局,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机械制造业为骨干、传统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全椒建设成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基地。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继续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和设施配套;

加快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镇村延伸;

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土地产权式经营,促进人口城镇化流动。

  实施承接合作战略,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着力打造一批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园中园。

积极吸引国际资金和国际资本,拓展国际市场。

  实施转型升级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转变;

大力推进社会转型,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走人才强县之路。

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构筑科技创新体系。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和环境,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比为13:

52:

35;

  财政收入达21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

  工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2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5.6%;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8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0亿元,年均增长19%;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25%;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00万美元,年均增长30%;

  城镇化率50%以上。

  2、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

  城镇居民和农民养老保险率均达到90%以上,医疗保险覆盖全县居民;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3、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达下降达到国家下达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达到国家下达标准;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

  4、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0000元,年均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0元,年均增长15%。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大力实施“8511”行动计划,即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城乡建设、民生工程和生态建设八大领域,全面强化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和软环境五大保障,实现市内增速争第一和省内人均进第一方阵两个第一的目标。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走集群化、低碳化、规模化之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壮大总量、形成规模、提升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速工业化进程。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鼓励骨干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的配套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产值280亿元。

  机械制造业。

以“百亿全柴”为目标,大力发展车用、工程机械用发动机,全力推进全柴集团战略性重组,发展新型动力机械产品;

大力支持大同农机、华明机械等企业发展,壮大农机装备产业;

以悦达机械、兴达机械等企业为依托,引进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瞄准终端产品,大力发展核心部件,着力培育关键环节,完善产业链,实现机械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扶持配套企业发展力度,力争本土企业配套率提高到70%以上。

大力推介地方农机产品,帮助上目录,争取政策支持。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全柴集团实现产值100亿元,农机装备及机械配套企业实现产值80亿元。

  家电产业。

充分发挥滁州家电制造业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家电业。

积极引导金帅电器、中诺模具等家电企业提升家电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围绕空调、冰箱、彩电、小电器等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电器整机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壮大家电产业总量,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业。

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引进知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培育壮大以温氏畜牧、福润禽业、金成米业、未来饲料、大平油脂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加快食品加工业发展,重点扶持达诺乳业、礼庚牛肉、百年辣酱等生态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县食品加工园。

到“十二五”末,培育5—10个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力争实现加工业产值30亿元。

  新型建材业。

以海螺水泥、欧波管业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PVC型材、新型轻质保温墙体材料等;

引导瑞德钢构、欧波管业等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发展精品铸管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产业优势。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产值40亿元。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改造和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到“十二五”末,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业。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招引新型服装生产企业、关联产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积极引导德式马、胜兰制衣、爵威服饰等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原创性设计和品牌打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集设计、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服装产业基地,努力扩大国内外消费市场份额。

  玩具业。

鼓励县内玩具生产企业引资、引智,逐步改变来料加工、照样订单生产的现状,扩大规模生产,创立自主品牌。

利用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审批条件放宽的政策机遇,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扩大外贸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推进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振兴全椒玩具业。

  (三)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紧盯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县实际,高层次引进产业,高标准引进技术,高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构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

  抓紧制定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围绕低碳产业规划,依托县低碳产业园和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电、绿色照明、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大力推进旭腾光伏、君鸿纳米材料等项目建设。

鼓励现有制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壮大企业生产规模。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全投资创业,振兴全椒制药业。

  (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工业主要向县开发区和交通便捷、区位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工业集中区集中,适度发展农村集镇加工业,构建116产业空间发展布局,即“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