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
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
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
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
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
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
“有孩子,还活着!
”孩子被成功救出。
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
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
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
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
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问题探究:
[10页][11页][12页][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
②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③作者认为: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为什么?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
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
四、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
“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
“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如何对父母“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