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3624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明朝废除御史台,建立(都察院),行政中央监察机构职责。

8.明代执行监察职能的有不在行政系统之内,但超越行政系统并具有监察国家机关甚至是人民的监察系统,称为(厂卫系统)。

N

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南京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

Q

1.秦的谏官设置,有谏议大夫和给事中。

2.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

3.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4.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5.清朝的地方监察官员中,省以上的是总督,一省的是巡抚,道级的为巡道。

6.清朝的地方监察系统中,省以下的有按察使司和巡道。

7.清朝规定,凡是参加乡试的,必须先经过童子试,取得生员的资格。

8.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9.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10.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征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的特征是三省六部制。

11.秦在郡设(郡首)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2.秦汉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是(辟除制)。

13.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谘议局)。

S

1.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2.宋朝时作为言谏机构门下省,其职权大致有言谏和审驳两项。

3.宋朝时由三方分掌军事,其中调动军队权归枢密院,军队指挥权归“三衙”,而兵部只负责军事行政和军需供应。

4.宋初相权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枢密院)主军事,号称二府。

另设(三司使)掌财政。

三权总执于皇帝。

5.宋朝的三司使是指盐铁使、(度支使)和户部使。

6.宋代地方监察机构日趋完善,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开始了监司制与(通判制)。

7.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T

1.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W

1.我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汉代,称“致仕”或“告老”。

2.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独立的言谏机构门下省,而监察机构则以御史台和司隶为主要机构。

4.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5.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6.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结构是(分封制)。

X

1.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3.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王室的经济方面义务是象征性的。

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5.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6.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Y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2.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体制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4.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6.1926年7月1日,大元帅府正式改组为国民政府,它是以政党政治为基本特征的。

7.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举是设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9.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Z

1.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在任官形式上,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叫做“特简”,由大臣互推任用的叫做“会推”,保荐特殊人才请求破格录用,称为“密保”。

4.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 

和酋邦模式两种。

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 

,商代称王 

周代称王也称天子。

6.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7.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8.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9.中国古代职官的异途选任制度有恩荫制和赀选制。

10.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1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1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和著述可以分为正史类、(政书类)、(会要类目)、会典类、专门著作类和其他类。

13.中国古代国体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奴隶制阶段)和封建制阶段。

14.中国古代政体可以统称为君主制,经历了(贵族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个发展阶段。

15.中国专制君主阶段分成三个发展时期,即秦汉时期开始的(君主丞相制)、隋唐时期开始的(君主宰辅制)和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制。

16.中国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主要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构成。

1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用(民主共和制),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用(总统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18.总理衙门和(军机处)成为并存于晚清封建专制制度下两个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单选题

1.(D.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2.(A、夏)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

 

3.(B、法家)学说适应了战国时代的要求,受到各国君主的青睐。

4.(A、秦)是帝国体制的首创者。

1.标志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是(B.总理衙门)的设立

2.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设五口通商大臣)。

3.北魏宋宇文政权以(D.《周礼》)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4.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B、段祺瑞)。

1.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C.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典签)。

1.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70)岁。

2.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C、高等文官考试)。

3.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4.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构是(C、监察院)。

1.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A.南京临时政府)。

1.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B.参议会制度)。

2.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A、国防最高委员会)。

L

1.两晋南北朝时期为笼络南迁士族,在江南设立(C.侨州郡)

2.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郡国并存制)

3.历史上开创科举制度的是(B、隋朝)。

1.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三级,其中最高级别是(C.殿试)

2.明成祖时,用一些官员入直宫中(C.文渊阁),参预机密,始有内阁。

3.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一条鞭法)。

4.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D、绝对君主制)。

5.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通政司)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乡试)。

7.明代的“戚家军”属于(C.招募兵役制)。

8.蒙古帝国的大汗,必须经过蒙古王公贵族(C、忽里台)大会的推举,才具有合法性。

9.明朝负责内宫事宜的机构叫(D、内侍省),是管理宦官的衙门。

10.猛安谋克最初是女真人的一种(C、兵民合一)的社会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C.资产阶级专政)。

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C.六法)为主的法律体系。

3.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D.铨叙)权。

4.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D.行政督察专员制)。

1.秦汉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和任用属吏的制度是(C.辟除制)

2.清末的所谓地方民意机关(C.谘议局),要受各省总督、巡抚的监督。

3.清初国家议事和决策中心是(C.议政王大臣会议)

4.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D.皇权专制)的统治。

5.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C.世袭君主制)。

6.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典客)。

7.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礼部)。

8.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外务部)。

R

1.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的继承采取的是(B、贵族推举制)。

1.隋代是以(C.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2.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制度荐举)。

3.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A、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4.宋代的三师是(B、太师、太保、太傅)。

5.隋唐时期,官阶分为(C、九品)。

6.宋朝的枢密院主要负责(D、军事)。

7.宋朝元丰改制前,三司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超过宰相,所以又被人称为(B、计相)。

1.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府兵到京师和边境服役,又叫(C、上番)。

1.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2.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春秋)时期。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A.《刑统》)。

4.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A.北洋政府)时期。

6.五代十国时期,(D、牙兵)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

7.五代十国时期,每个藩镇最精锐的部队是(D、牙兵)。

1.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B.分封制)

2.“秀才”是指通过(A.童试)的称谓。

3.“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A、国民大会)。

4.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D、后)。

5.下列哪个王朝废除了宰相体制?

(D、明)

6.下列哪个部门属于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

(A、军机处)

1.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C、通政院)。

2.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春秋战国)。

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D、考试及格)。

1.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世官世禄制)。

2.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明朝)

3.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东汉)时期。

4.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C、司法院)。

5.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B、北洋政府)时期。

6.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上,(C、唐朝)的科举最为成功。

7.中国封建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A.君主专)。

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上的郡县制出现在( 

A.春秋)时期。

9.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B.君主制度)的统治。

10.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B.君主专制)的统治。

1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明清)。

1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D、秦朝)时期

名词解释

1."

北南面官制"

辽代官制。

辽朝在中央官制系统中设置的南北两套双轨制的职官系统。

中央权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官的北宰相府和北枢密院系统中。

2."

笔帖式"

官名。

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低级官员,由满人、蒙古人和汉军旗人担任。

"

笔帖试"

在满语中的意思是"

士人"

(或"

博士"

)。

1.察举制:

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

此制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朝,而在其后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差遣"

差遣的意思是临时差派,三年一换。

宋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称"

,又称职务官。

1.国体:

是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根本体制。

它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2.官僚政治:

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3.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D

1.道:

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道,最早出现在秦汉。

是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种地方制度。

唐代的道,最初以地方监察区出现,后演化为地方行政区。

唐太宗贞观10年,分天下为10道,派遣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

10道是依据山川地理形势划分的,是监察区,还算不上一级行政区。

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使、观察使常驻,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明及清初的道是监察分区,道的长官又分两种:

守道、巡道。

这种有固定辖区的道,应该算是行政区划。

道在制度上虽没有得到认可,但从州县行文都要送一份给道备查来看,道在行政运作上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已经变为一级行政区。

清代乾隆时期,守道和巡道不但有了固定的辖区,也有了固定的治所,而以"

道员"

为专称,并明确规定守道主管民政和财政,巡道主管司法和监察,成为省级以下行政单位。

2.东厂和西厂:

明代中央官署名称,是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组织。

E

1.二十四衙门:

明代宦官组织。

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总称为"

二十四衙门"

其中司礼监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地位最为重要。

1.皇帝制度: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政体,为规范君主在国家结构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创立了皇帝制度。

君主尊称为皇帝,以及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一整套维护尊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2.翰林学士:

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3.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称。

唐代武则天时期,有所谓"

北门学士"

,选文词经学之士充任,以备咨询顾问。

到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称"

翰林供奉"

),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

1.军机处:

清朝雍正为筹备西北用兵,在宫内设立军需房,后更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成为皇帝重要办事机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人,多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中挑选。

军机处不仅处理军情,还统揽国家一切重要事务,取代内阁制而成为清代权力中枢。

2.郡县制:

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

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

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

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3.郡县制:

源于春秋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设36郡,郡以下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

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

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做法是:

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

5.羁縻府州:

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6."

经筵官"

宋朝还有另一种翰林,与通常所讲的翰林学士不同,他们不属于翰林学士院,分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等,以在皇帝左右讲书说史为职。

1.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确立的人才先拔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与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维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2.理藩院:

清代中央官署名称。

为清朝专设的机构,始设于太宗时,初称"

蒙古衙门"

,1638年改称理藩院,为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最高机构。

1.猛安谋克制

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

因俗而治"

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P

1.票拟:

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侨州郡县制:

东晋政权为笼络南迁的世族,安抚流离失所的人民,在江南其所迁移的地方,冠以旧地名称,称为侨置。

侨州郡制造成了地方行政的混乱。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制度。

三公是最高的行政长官,主要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构成。

九卿主要是国家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奉常、太常等官员。

2.三省六部: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

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3.三司会审制:

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

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

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4.三司推事:

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三司:

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

计省"

,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

5.三互法:

是我国古代职官任用限制中籍贯和亲属回避限制方面的内容。

三互法"

的基本内容:

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目的是防止这些人在家乡徇私舞弊;

婚姻之家不相互监临;

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一般是职级低者回避职级高者,辈分晚者回避年尊者。

自此以后,历代不断完善回避制度,除涉及回避籍贯、亲属之外,还包括师生、同乡等。

6.四格八法

这是清代的考课标准。

清代在"

三等八法"

的基础上确定了"

四格八法"

四格"

,即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年(年资),守分廉、平、贪,政分勤、平、怠。

才分长、平、短,年分青、中、老,以守廉政勤才长年青为一等,守平政平才平年中为一等,以守贪政怠才短年老为一等。

八法"

,即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涉及违纪违法或不称职,按情节给以惩处和降调处分。

形成了明确的完整的官吏考核制度。

7.十通

《十通》包括:

(1)通典系列:

《通典》《续通典》《清通典》三书并称"

三通典"

(2)通志系列:

《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三书并称"

三通志"

(3)通考系列:

《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合称"

四通考"

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