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3270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统分析书Word文件下载.docx

除了人力资源,还要了解现行系统的物资、资金、设备、建筑平面布置和其他各项资源的情况。

若己配置了计算机,则要详细调查其功能、容量,外设配置,目前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

6、约束条件

现行系统在人员、资金、设备、处理时间和方式等各方面的限制条件和规定。

7、薄弱环节

现行系统中的各个薄弱环节正是新系统中要解决和改进的主要问题,往往也是新系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调查中要注意收集用户的各种要求,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前因后果。

8、其他需要了解的有关问题。

现行系统调查研究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为了使该项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需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

系统分析员和用户要制订调查研究的进度计划,以便事先安排时间和内容,并通知有关人员;

应先自上而下作初步调查,在了解全局、总体的基础上,再自下而上地进行具体调查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数量概念,要收集足够的数字供定量分析之用,系统分析员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并将有关内容绘制成描述现行系统的各种图表,以便在短时期内对现行系统有全面细致的充分了解。

4.1.2 

 调查方法

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要获得完整详细的现行系统的真实写照,得到现行系统的“具体模型”。

系统调查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现行系统的组织结构、管理功能、业务流程、数据流向等信息在系统分析人员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并在书面文件中表现出来。

那么系统调查过程中可采用哪些调查方法呢?

下面略作介绍。

一、系统调查表

系统调查表由问题和答案两部分组成,问题由主持调查工作的系统分析人员列出,答案主要由被调查单位的人员给出。

被调查人员选择答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系统分析人员已经列出了问题的若干可能的标准答案,选择最适合于被调查单位的答案即可。

这种问题一般是比较具体明确的问题。

例如:

采用何种方法计算机器设备的折旧?

2、问题是向用户了解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可能的答案比较广泛,用户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明确的答复。

帐户月发生额最大值为多少?

随着不同单位的生产规模、业务量的不同,帐户月最大发生额显然是不会相同的。

3、问题是要求用户提供某些资料。

要求用户提供现行系统中各种帐、证、表的格式,要求用户给出成本核算流程图。

表4.1是一张典型的会计凭证调查表

填表日期:

填表单位:

填表人:

调查内容:

1、本单位据以登记明细帐、总帐的凭证包括哪些?

请将每一种凭证的格式附在表后。

2、本单位会计分录为多借多贷时,最多借贷数目为多少?

3、最长摘要约为多少汉字?

.........

系统分析人员意见:

审核人:

审核结果:

表4.1会计凭证调查表

系统调查表通过问答形式把系统调查人员和用户联系起来。

利用系统调查表进行调查有下列优点:

1、减轻被调查单位的工作负担。

被调查单位可以利用工作间隙填制该表,不必和调查人员一起利用大量连续工作时间进行调查。

因此,这种调查方法对现行系统的连续性工作影响小,不至于因系统调查给被调查单位增添很多工作量和麻烦。

2、方便系统调查人员。

如果系统调查人员离被调查单位较远,则可用邮寄方式进行调查,并降低调查成本费用。

3、便于形成现行系统的“具体模型”。

如果用系统调查表法进行调查,直接得到了调查书面资料,将所有的调查表格集中在一起,就是现行系统的真实写照。

4、得到的调查结果系统、准确。

系统调查人员在编制系统调查表时,一般已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问题本身提得全面周到明确,那么得到的答案势必完整准确。

用系统调查表进行调查,最大的困难在于设计调查表的各种问题。

如果问题设计得不明确或不全面,那么得到的调查结果就会不明确不完整。

所以把问题提得全面、易懂、明确,是设计调查表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设计调查表必须有管理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且必须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丰富经验。

  用户回答系统调查表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真实,不及时填制调查表就会影响新系统的开发进度,问题回答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真实,就会造成假象,不利于系统分析人员从“具体模型”经分析推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也就不可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访问有关人员

代之以系统调查表,可以通过对现行系统有关的人员的直接访问,获取有关现行系统的详尽资料。

为了保证每次访问都得到足够多的信息,系统调查者应做到如下几点。

1、必须明确每次访问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必须列成访问计划,以防止访问过程中提不出问题。

2、访问对象必须选得准确。

应选那些对访问任务最了解、对建立新系统最有信心的人员作为被访问的对象。

3、要注意访问的方式。

要友善和善于引导,不要让被访问者觉得他是在被审问,应让他感到他是在和你共同探讨,甚至让他觉得他是在发挥他的专长,向你提供各种意见是他感兴趣的事。

4、要及时做好访问记录,并在访问完毕后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文档化,最终形成一整套系统调查资料。

直接访问有关人员,可以了解到一些系统调查表所不能得到的信息。

特别是管理人员对建立新系统的看法,往往会溢于被访问者的言表。

三、考察乃至参与现行系统

对于没有管理知识或初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人,使用前两种方法进行调查,往往会使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使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不能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导致建立的新系统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最好的调查方法就是考察乃至参与现行系统的实际工作,使得调查人员学会现行系统的工作原理,充分了解现行系统的特性。

当然调查人员还必须在实践的同时,从书本上学习有关管理知识,加快系统调查的步伐。

用这种调查方法还可以证实其他调查方法所调查内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四、开会讨论

管理中的有些问题常牵涉到众多的人员,通过开征询会、讨论会的方式往往能有利于尽快地弄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

在深度调查和征询有关人员对建立系统的看法时,开会讨论的调查方法更能发挥作用。

应该说,不同的调查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适用面,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完成调查任务。

4.2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也称可行性分析。

在现代化管理中,经济效益的评价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当采取一项重大的改革和投资行动之前,首先关心它能取得多大的效益。

目前,可行性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基建、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商业设施等项目投资的多个领域。

新系统开发是一项耗资多、耗时长、风险性大的工程项目,因此,在新系统开发的大规模行动之前,要对系统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初步分析。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盲目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2.1 新系统目标

新系统目标是新系统建立后所要求达到的运行指标.正如新产品设计初期需要提出设计性能指标一样,新系统开发初期也要提出目标,它是进行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系统评价的重要依据。

信息系统的目标具有下面重要特性,因此,在考虑具体系统的具体目标时,应该予以注意。

(1)目标的总体战略性----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整个系统全局性努力方向,是各个子系统发挥作用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的.它影响和指导着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应用,对系统生命周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2)目标的多重性----信息系统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

一般情况下,系统目标是一组目标体系,可以分解为树形的层次结构,但是,这些目标也有差异性,要根据实际需要区别对待,并有主次顺序。

(3)目标的依附性----信息系统的目标不是凭空想象孤立制定的,它依附于现行系统的战略目标。

根据现行系统目标和功能,找出其薄弱环节,才能进一步推导和发展,提出新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4)目标的长期性----通常信息系统的目标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到。

因此,要根据资源条件、开发力量和环境条件等分期、分批、分阶段实现。

(5)目标的适应性----信息系统是在外部环境中运行的,当环境变化时,系统的功能和信息也将发生变化。

为了使系统有良好的适应性,首先要求其目标具有良好适应性。

根据以上特点,新系统目标应该充分体现系统最高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基本特点,直接为主要任务服务;

应该反映系统的发展规律,对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新系统目标要与现行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应该是可分期分批实现的,具有效益性和适应性,并富有挑战性和号召性,能鼓舞人们为它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系统开发人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行系统的目标、功能等具体情况和存在的薄弱环节,考虑用户多方面意见和要求后,与用户反复讨论,统一思想,提出初步的新系统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即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必须符合上层系统的总目标。

不同系统的新系统目标具体提法各不相同,但是,对于基层系统,它们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节省成本和日常费用开支;

(2)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

(3)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4)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

(5)提供各种新的处理功能和决策信息;

(6)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方便条件;

(7)其他改进及有利方面。

4.2.2 可行性研究

新系统开发可行性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例如,某个单位的领导对现行系统感到满意,对计算机辅助管理并不感兴趣,那么,即使系统的开发在该单位是可能的,但没有必要性,所以,也是不可行的。

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备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的条件,因此,在现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后期要再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究。

通常,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技术方面

根据新系统目标,衡量所需要的技术是否具备,如硬件、软件和其他应用技术,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及水平等。

硬件方面主要考虑计算机的内存、功能、联网能力、安全保护设施,以及输入、输出设备。

外存储器和联网数据通讯设备的配置、功能、效率等。

软件方面应考虑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配置及功能等。

应用软件方面则要考虑是否有现成的软件包或自已有能力编制有关程序。

当然,这里讨论的技术必须是已经普遍应用,有现成产品,而不是待研究或正在研究的。

系统开发的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以及在近期内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水平。

经济方面

估算新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投资费用和将来的运行费用,并同估计的新系统收益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利。

投资和运行费用包括:

(1)设备费用:

计算机硬件、软件、外设、电源、机房、空调等费用,购入的应用软件及其他设备费用等。

(2)人员费用:

全部系统开发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所有工资支出和培训费用等。

(3)材料费用:

调试和运行的正常开支,如打印纸、卡片、软盘、机时费、水费、电费、各种设备的维护费等。

(4)其他费用:

不属于以上所列费用的一切开支。

例如,由于工作方式改变需要增加的其他开支,通常为了保证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手工和计算机处理在较长时间内并存。

在费用估算时,往往会出现低估现象,因为很多意外因素将使费用大大增加,所以,还要加大一定比例。

收益的估计更加困难和复杂,有些指标则是不可计算的,收益包括:

(1)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

(2)降低成本和其他费用;

(3)改进薄弱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4)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其他各种有利方面。

有时,有些收益不能从本系统直接体现,但在可行性研究时也应考虑。

例如,图书馆的情报检索系统,它为读者寻找资料创造了极为方便和高效的服务条件。

由于及时、全面地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既快又好地完成,因此,该系统的收益还体现在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对于这类系统,如果只考虑本系统收益,有时可能是不值得的、亏损的,所以,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

在收益的估计时,往往会出现高估现象,因为用户的实际收益取决于用户的应用水平。

例如,有的系统能提供很多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但用户没有很好利用,因此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组织管理方面

评价新系统运行的可能性及运行后所引起的各方面变化(组织机构、管理方式、工作环境等),将对社会或人的因素产生影响。

例如,以计算机处理为基础的某信息系统建成后,可以替代很多管理人员的人工劳动,于是要考虑他们的工作安排问题,否则,将引起消极抵触情绪。

此外,新系统对现行组织机构的影响,现行系统人员对新系统的适应性,以及对现有人员的培训、补充条件、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

这方面的可行性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新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容易被忽略。

在对几种方案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可行性作分析比较后,最后要写出新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果可行性研究通过,则可进入系统分析工作,如果某些条件不成熟,则要创造条件,增加资源或改变新系统目标后,再重新进行可行性论证;

如果可行性研究结果完全不可行,则系统开发工作必须放弃。

4.2.3  

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中,应写出书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格式如下:

一、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1、说明对所建议开发的软件的基本要求,如功能、性能、输入输出、完成期限等。

2、说明欲开发系统的主要开发目标,如人力与设备费用的减少、处理速度的提高、管理信息服务的改进、人员利用率的提高等。

二、对现行系统的分析

对现行系统的分析,其内容包括:

1、现行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2、工作负荷;

3、费用开支;

4、人员与设备;

5、现有系统不足之处。

三、所建议系统

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3、应改进之处;

4、建立了所建议的系统后,预期带来的影响;

5、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四、可选择的其他备选系统方案

说明各个可选择的备选方案,并说明它们未被选中的原因。

五、投资及效益分析

1、列出基本建设投资、其他一次性支出、非一次性支出等项开支费用;

2、列出一次性收益、开支的缩减、价值的增升等收益。

3、算出收益/投资比和投资回收期,并对一些关键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六、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2、使用方面的可行性。

七、结论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结论。

这个结论可以是:

1、可以立即开始后面的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例如:

资金、人力、设备等)落实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3、需要对开发目标进行某些修改之后才能进行;

4、不能进行或不必进行(例如:

因技术上不成熟、经济上不合算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书须经用户、业务人员和同行专家评审认可,方能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转入下一阶段(系统分析)的工作。

4.3 

 结构化分析方法

4.3.1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结构化分析方法不需要使用计算机人员的专门术语和符号,而是用一种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均能接受的,结构层次清晰、严密的模型作为分析工具。

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Analysis)是在Dijkstra等人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

它吸取了以前在系统开发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系统化、结构化和自顶向下的开发方法,对信息系统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逐步暴露出很多问题,新的开发方法也不断提出。

但纵观这些新的方法,它们中的一些基本思想还是来自于结构化思想。

所以迄今为止,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还是系统开发中被采用的主要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采用自顶向下的分解方法,把一个复杂的系统逐级向下分解成尽可能独立的子系统、模块、子模块等,使用户不但对系统有一个总体概念,而且对那些具体的、局部的组成也有一个深刻了解,因而能够参与评审和提出意见。

结构化分析主要是借助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这两个工具进行分析的。

数据流程图是从业务处理流程图抽象出与具体的处理环境(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特别是所用语言等)无关的、抽象的处理逻辑模型,其底层图反映的内容与业务处理流程图几乎是一样的,因而在某种程度可替代业务处理流程图。

4.3.2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特点

结构化分析方法能够长期被人们接受并采纳,主要是因为它有以下的特点:

一、强调用户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

在系统分析阶段,用户始终积极参与,使得用户可以更多的了解新系统,并随时从业务和用户角度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可使系统分析人员能更多的了解用户的要求,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管理业务,使新系统更加科学、合理。

二、注重整体分析,层层落实

按系统的观点,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分析时应首先站在整体的角度,将各项具体的业务或组织融合成一整体加以考察,首先确保全局的正确,然后再层层分解进行解剖分析。

三、强调系统的适应性

各种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同理,在进行系统分析时,要充分预料到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增强系统的适应性,以应付各种各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外部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变化,将引起信息传递渠道变化;

上级主管部门需要的信息发生变化,则引起输出和处理模块的变化。

2、系统内部处理模式的变化。

如系统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改变,必将引起数据的收集、输入以及处理方式的变化。

3、用户要求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深入、技术的发展,用户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

总之,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系统分析时要严密注意和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以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

重视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

在结构化系统分析中,多采用规范化的图表和文字来记载这些分析结果。

这些资料要有专人保管,要建立一套管理、查询制度。

4.4 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而摆脱了所有的物理内容。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手段是逐层分解,而数据流图则是描述分解的基本手段。

数据流图是运用“数据流”、“文件”、“加工”等概念来描述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处理以及各个处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从而直观地反映出了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图示。

4.4.1 

 数据流图的组成

数据流图中有四个基本元素,它们是数据流、文件、加工和数据流源点或终点,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用不同的符号代表这四个元素:

一、数据流

数据流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所组成,数据流直观地反映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

数据流的流向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从加工流向加工。

即作为前一加工的处理结果,又输入给下一加工进行处理。

如上图中从加工“核对”流向加工“汇总”的领料单。

2、从加工流向文件。

即作为加工的结果,暂存在文件中。

如上图中从“汇总”流向文件“材料领用表”的数据流。

3、从文件流向加工。

即从文件里流出,作为加工的输入。

如上图中的从文件“材料领用表”流向加工“计算材料成差异”的数据流。

4、从源点流向加工。

即从信息的产生地流向加工站,作为加工的输入。

如上图中从源点“车间”流到加工“核对”的领料单。

5、从加工流向终点。

即数据流作为加工结果送到接收地。

如上图中从加工“核对”流向终点“车间”的领料单。

数据流图中的流动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而不是程序框图中通常画的那种控制流。

两者的区别是,数据流上只有数据流过,而控制流上没有数据流流动。

二、加工

加工是对数据流的一种处理。

当数据流通过某个“加工站”时,它的所有数据都将被处理,如上图中的核对、汇总、计算等。

当数据流流出这个“加工站”时,它的数据都会发生变化,或是数值变化,或是性质变化。

加工的作用就是要实现这一变化。

上图中,领料单从源点“车间”流到第一“加工站”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将有问题的领料单退给“车间”。

将准确的领料单送到第二“加工站”进行汇总。

汇总的结果是产生“材料领用表”文件。

然后,根据“材料差异率”和“材料领用表”文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得到“材料成本差异”文件。

从“车间”发出的领料单到“材料成本差异”经过了三个加工:

核对、汇总和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数据流图中“加工”这一基本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