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讲稿文档格式.docx
《新课程培训讲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培训讲稿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是一线老师反映的意见,课标修订组对调研意见进行了分析。
一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时序性的基础上的,因为没有一个时间发展的这样一个框架的话,历史很容易被隔断,或者被错位,所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时序下的重要史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初中生初学历史,脱离了时序性一下子就进入专题学习,其实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坚持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第二个是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第三个是减负,一定要在解决“难、繁、偏、旧”问题上继续下功夫,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这就要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
第四个就是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
10年了我们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方方面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历史研究、历史教学也在深入的发展,所以说也应该与时俱进了,跟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有很多方面的指示精神,应该也落实到课程标准的编写中去,也就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修订。
接下来我们可以思考,实验版六大学习板块:
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史、世界史,设计是合理的,但每一个板块下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从教学的角度说存在些问题:
一、限制了史事的选择,容易疏漏重大的历史事件。
例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学习主题“侵略与抗争”,在鸦片战争后接着说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但在全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却不讲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和定都南京等最基本的史实。
缺少太平天国运动,只讲其抗击洋枪队,难以反映重大史事。
二、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例如,中国古代史第三个学习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其中讲到“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第四个学习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其中讲到“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中间只字未提东汉,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错觉。
三、主题式编排的理性偏强,初中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学生在初中阶段若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史实,则根据课标撰写的教材中的那些抽象概念很快便会忘掉,到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历史便会发生很大的困难。
实际情况的反映也证实了这一点。
上面可以说是我们对实验稿的一些反思吧。
下面我们来认识修订课标工作的总体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
教育的出发点是德育为先,这是教育的一个基调。
思想导向非常明确。
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2、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的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坚持能力为重,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不光是掌握知识,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他的能力这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应该继续的推行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好处,另外也要注重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特别是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要继续落实的,在这当中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4、坚持以人为本,在我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去安排教学的内容,去提出对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要减负,控制容量和难度。
5、坚持与时俱进,把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化和学科的新进展及时反映到课标。
有的学科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有的变化比较大,我们历史学科可以说是变化很大,不能说另起炉灶,可以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另起炉灶,头从到尾基本上进行了编写,可以把新旧课标进行对照,老师们特别关心这些变化,下面对这些变化进行简要的介绍:
历史课程标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我们分别来看他们的变化。
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
(1)课程性质:
做了较大修改,明清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征。
(2)课程基本理念:
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
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3)课程设计思路:
进行了较大调整。
在保持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清晰、明确、完整。
如:
实验稿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关于知识目标这是没有变化的,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关键就是能力的问题怎么表述,实验稿有这样一个表述,但不是很准确,有地方比较混乱,比如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这些都不是能力,这些应该是方法,其实从能力的概念上,他只讲到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后面提到的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这些都不是能力的问题了,这其实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这要细推敲就是有些问题了。
我们现在做的把他分成五点,划出点来可能会更清晰。
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是知识目标,增加了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比如科技文化等)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其实还是与知识有关系,但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或者是史事,但是这个史事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应该怎么认识,这是历史知识掌握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在了解时序的基础上,要把历史史实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认识,你才可以认识到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换句话说第一点说的是重要的东西,但这些重要的东西不能孤立的去学习,抽象的去学习,没有联系的去学习,脱离具体条件的去学习,第二点是对第一点这些知识生存的表述。
)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第三点还是知识,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怎么呈现的,可以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资源多种信息的了解来提升后面的能力问题,阅读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历史思维的能力)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第五点交流表达的能力)
通过学习,获得能力的提升,以前没提到的阅读的能力、包括观察的能力、学生接触学习历史一开始是通过阅读与观察,这是获取历史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所以这方面的提升对学好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课标新版教学内容上其实比原来减少了很多,但是教学的要求其实还有所提高,其中就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学的不一定多,但要学会学习,这是新课改的理念。
这也是教育发展性的一种体现。
实验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
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
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过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方法只讲了探究,但历史除了探究还有其它,新课标更加明确。
新修订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
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去感知历史,引起思考,最终去认识历史。
我们为什么把过程作为目标呢?
过程作为目标很难理解,过程从概念上来说是达成目标的途径,过程本身不一定是目标,我们教学不是只把目标那结果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历史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应该是知道历史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知道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比如是阅读问题、思考问题、探讨研究,我们不是只是背会了教科书,考了个好分数,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个目标,但他是怎么记着这个结论的,怎么认识这段历史的,要参与学习感受认识历史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目标。
这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了,过去我们重结果,现在重过程。
不能只让学生知道这个事,还要培养学生能不能运用历史的观念,知识不能只会背就行了,能不能放在具体的时间条件下、地点条件下去认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提法,例如:
1、在民族观方面,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人品质。
”
大的基调是不变的,只是描述更细化些。
1、民族观。
突出了民族教育方面,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历史上涉及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要体现出民族的平等,共同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等等这样一些观念,学生要通过历史学习认识到这些方面,这也是我们历史课的正确的思想导向。
2、认同感。
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尤其是对党的领导的认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3、国际视野。
4、人生观。
尤其是杰出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一些是实验稿中未涉及到的,如:
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3、下面就课程内容做一下介绍,这也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难度。
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订课标减少了五十多个知识点,增补了二十多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三十来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下面是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增加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中国现代史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世界古代史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
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世界近代史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世界现代史
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有一些提法会有一些变化,如:
这是一个时间断线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世界历史的断线,最早的世界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世界近代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现代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这种划法是从革命史的角度划分,后来国内外的史学界研究的发展有些变化,把古代与近代的划分划在了1500年前后,也就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就进入到了近代,近代与现代的断线19世纪末20世纪初。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还有一些变化,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合为一体,合为一体从历史的角度上很容易被理解为完全被汉化掉,这不符合历史,少数民族同胞会不舒服。
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每一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
而“交融”则是相互融合,你学我我也学你,而且更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一个词的变化体现了我们观念的变化,也更贴近于历史的实际的情况。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工作的主题。
江泽民提出三个离不开:
从历史到现实,汉族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业互相离不开。
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正确的观念,也是各个民族都可以认同的,我们历史教学要渗透这些观念。
再如将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呼应,如果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开始,那么在它之间有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华北的抗战就叫片面抗战,国民党是片面抗战,广大军民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执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
我们为什么改成“全国性抗战”呢,是因为以前有“局部抗战”,东北有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后就变成全国性的抗战了,所以这个概念变了会更清楚。
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是抗战路线的问题,全国性抗战和局部抗战才是抗战的态势的变化或者区域的变化。
课标上谈到七七事变时全民族的抗战这没有变化。
不如说辛亥革命,过去传统的我们会说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现在我们把资产阶级这个词抠出去,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以上是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另外表述形式是采用双栏的表述形式,就是把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对应起来。
比如说中国古代史的前两个学习要点,讲北京人,右边活动建议提示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讲半坡河姆渡,右边活动建议提示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这样编写更加对应,实验稿是把教学内容都列出来了,后面有些活动建议,不太对应,现在这种表述更清晰。
当然活动只是建设,老师可以搞这个活动也可以不搞这个活动,也可以搞其他的活动。
下面我们仔细去看这前两个学习要点,跟以前不一样在哪里呢,知识点原来有元谋人,现在主要是掌握北京人的基本情况,但是在叙述早期人类的时候教科书中可能会提到元谋人,北京人的材料是最丰富的,最典型性,让学生主要了解这个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变化,在一个就是重要的变化这两个除了知识的东西以外,另外有一些历史学习方法目标在里面,比如你要了解北京人你要知道是通过化石,还有早期的人类活动是通过考古这些资料的运用,有一个方法的引导。
4、对实施建议的修改
概括提出七点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议分为4个部分,第一点是教学建议,包括7点,有些点是实验稿中有的,有些点是新增的,应该对这7点好好把握。
其中第一点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这是没有问题的,要坚持唯物史观。
第二个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要把这一点贯彻于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的求知欲望。
第三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第四个就是历史不能靠只讲只背,它是一门思考的学问,一定不能把历史变成记忆之学,只靠死记硬背的学问,应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要学会思考。
第五注重历史的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第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第七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验稿中有一些教学活动的案例这次我们把它删掉了,作为国家文件这些案例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普遍操作意义,都很难说,这是某个老师编出来的,所以把他们放在课标解读当中作为一个参考吧,国家文件里就不在写这些了,这样其实也是给老师更大的空间。
评价建议基本的东西差不多,评价我们可以用三个字去概括,就是多元化。
评价方式、评价手段都是多元化的,改变过去仅仅是笔纸测验的那种终极制评价的一种方式,这里面有一个新增的东西就是,对三维目标的评价。
教材编写建议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新的教材观实际上是各种承载教学信息的都可以作为教材,但是我们仍然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我们要以使用教科书为主,但我们还要使用其他的教学材料,包括文字的材料,图象的材料,音像的材料,乡土的材料等等,不能仅教教科书。
新课改理念是大教材观。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新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完成课程的任务,不能为使资源而使资源,这个故事好这个图片好就用上去,它有什么效果跟学习重点的解决有什么关系,这必须要考虑的。
(2)思想性原则;
这个材料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思想导向是否符合,所以要适当选择合适的材料。
(3)精选性原则;
选典型的、代表性的,不一定多,但确实能够反映问题,能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4)可行性原则。
可操作,有用。
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这些原则都是围绕着更好地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