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1.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
2.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
3.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是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
马克思这里所谓的私有财产的运动是指私有财产的异化及其异化之扬弃的运动过程,这显然是与劳动的异化和扬弃的过程相一致的。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
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
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两点评价
第一,应当确认的,正像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具有的明显理论不足一样,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之所以应当被扬弃,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的要求相矛盾。
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和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
第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
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
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马克思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理解?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
《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
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
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再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
马克思的这种观点跟他此时所接受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方法直接相关。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哈巴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座桥梁。
在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之后,马克思的确接受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没有把自己沦为费尔巴哈主义者,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克思把费尔巴哈主要用于宗教批判之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运用到了宗教以外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宗教的异化拓展到了劳动的异化。
尽管马克思此时对劳动的分析在方法上还尚未达到科学的水平,但如果没有这一转变,要想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形态分析方法,那是不可能的。
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这一特点将使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理论爆发出越来越强劲的思想冲击力,知道最终把这两条思想逻辑彻底地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
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异化劳动理论视为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
在价值观上《手稿》在那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体。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观和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
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的理解也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
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
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
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
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
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有的腐败现象都是跟其私有制的本质紧密相联的。
而社会主义社会则不同,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有能力解决其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的,这跟异化概念的这两个规定也显然不符。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
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
相反,如果把这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
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再一起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
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是独立自存的。
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
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做是一种现象。
它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
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
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
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A:
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
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个个人都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必然会被利益的关系所笼罩,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一面。
然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并且,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
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它又具有变动性,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B:
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
在费尔巴哈看来,生活世界的异化即被分化成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个部分,这是宗教产生的世俗的原因,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领悟到人的本质时,他们便只能在宗教这一精神世界中去寻找替代物。
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
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还要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直接通向共产主义的结论的。
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提纲》中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意思是说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关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
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
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
5)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正确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的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都将是不科学的。
这里说明的是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统一问题。
6)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考到可能性较小)
P154最后一段
第四章
1)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
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纪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
毫无疑问,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
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这一设定的基础上。
说人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不是主观的杜撰,而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
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基础,另一个是历史基础。
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条件。
因此,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毫无疑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断首先针对着“思辨的个人”。
整个德国古典哲学都从一种“无前提”的人出发。
这种“无前提”性的实质是非历史性,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通过一定的历史活动形成的,而是可以无条件地存在,从方法论上说,这类哲学都以某种”纯粹的人“作为自己的分析起点。
马克思对“思辨的个人”的批判就显然针对着两种对象:
一是舍弃了一切关系而作为终极存在的“原子式个人”,另一种是只存在于想象关系中的“抽象的人”。
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为例,它的出发点不是“思辨的个人”,而是“经验的个人”。
这种“人”不是脱离物质产生活动、离群索居或者沉溺在幻想中的“观念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关系中,从事现实经济活动的“经纪人”。
当代实践表明,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同国民经济学的“经济人”根本不同并不容易。
随着时代的推移,“思辨的个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而“经济人“却仍在扮演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
因此,发掘”现实的个人“对国民经济学”实证的个人“的批判意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2)如何理解“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只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出发,个人就必然要同自然、社会发生一定关系,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由于人们必须通过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而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方式必然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人们的其他关系和活动。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川流不息的源泉,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动因。
由于生产力有一种不可遏制的、用不满足的发展势头,因而把任何一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制度永恒化的企图都注定要落空。
3)如何正确把握“异化“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曾经考过)
P181-P182
4)存在和本质的对立究竟是虚幻的假设,还是真实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后,并没有根本否定存在和本质的对立,而是把它纳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矛盾中,用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加以说明。
但同时,存在和本质的对立也仍保留着其独特的意义。
如果说,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是从根源上、从客观趋势上分析社会的运动机制的话,那么存在与本质的对立则主要从个体发展上、从主体感受上揭示社会变革的机制。
也就是说,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严重冲突的状况,必然要通过群众的情绪、社会不满信号等表现出来,必然要变现为“异化“成为大多数人”不堪忍受“的力量这样一种情况。
5)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何种意义上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
应当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
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是剥削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或者上升时期,其特殊的阶级利益还未完全分化为同广大劳动者根本对立的利益,因而总是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并以较具人民性的思想观念获得了群众的认同。
然而随着其特殊阶级利益的形成和扩展,其意识形态观念必定与社会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便应运而生。
这种虚假性来源于现存社会普遍利益的虚幻性,来源于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
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也不应理解成一堆骗人的谎言,而应理解成它为现实中苦难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安慰。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意识形态并非注定就是虚假的观念体系。
第二,把被意识形态所颠倒的现实世界再颠倒过来,不能依靠批判的武器,而只能诉诸武器的批判,即现实的革命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非那么单一。
”虚假的观念体系“无疑是其基本含义之一。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本规定无疑指其”颠倒性“,就是说,它根本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
除了“虚假的观念体系“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含义至少还有两种:
其一,指统治阶级的思想,亦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它必定构成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其二,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亦即每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借以认清使命,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因而它又必定是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
第五章
1)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斗争方法有何特点?
=《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历史结构时发现:
除原始形态的社会外,迄今为止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以往历史的产物,同样,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这种对立也必将失去其基础。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最为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在它之后,必定是无产阶级对抗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资本主义的两大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是由两个阶级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
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以这种方式存在:
他们不占有任何财产,而只占有可以自由出卖的劳动力。
因此,无产阶级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决非要实现什么空洞原则,而只是把社会强加给它的原则变为社会自身的原则而已。
不仅因为只有在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而且因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才能真正驾驭社会化的大生产。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特点是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种特点表明,人类社会消灭阶级的条件已日益成熟。
因此,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它的解放意味着全人类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
2)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
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应当如何坚持?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概括起来可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使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国家形式对整个社会实现领导;
第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和对剥削积极的改造,又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民主形式;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P247.
3)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
从今天的实践看,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是什么?
结合个人的体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A:
恩格斯在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时,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思想体系都是一定阶级要求的表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后创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巨大的新生产力便和限制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两个阶级的矛盾及其相互斗争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
其次,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奥秘和对抗本性,对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基本形式。
随着资本主义的拓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将日益激化。
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
4)《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的?
结合今天的实践,谈谈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1)共产党必须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才能担负起领导这场斗争的使命。
迄今为止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事实告诉我们,近代社会以来的政治斗争必然是政党政治,而工人阶级要争取自身的解放,没有自己的组织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通过党的领导,工人阶级才能组织成为阶级,团结起来为本阶级利益而进行自觉的斗争。
2)共产党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担负起领导的责任。
消灭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空前艰难复杂的伟大事业,在这一漫长过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先进的理论武装和指导。
5)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论断?
不可否认,有些学者也从一个侧面考察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