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2161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破坏关税自主权)

5、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战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

7、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目的(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1860年。

3、国家: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5、罪行:

①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沙俄趁火打劫,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概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864年。

②领导人:

洪秀全。

③定都: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洋枪队头目:

美国人华尔。

②史实:

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华尔被击毙。

第3课收复新疆

一、背景

1、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侵入新疆。

2、英国和俄国侵略新疆。

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地区。

二、经过

1、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批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2、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三、意义: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开发了新疆,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四、名句: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该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湖南将士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伟大业绩。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起止时间:

1894—1895年。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二、著名战役: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旅顺大屠杀:

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

四、结果:

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

2、签约双方:

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

3、内容:

①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不仅使列强在中国榨取了巨额利润,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五、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时间:

1900年—1901年。

三、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

四、经过: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五、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

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

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丑条约》的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你认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有何启示?

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①外国列强的侵略。

②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独立;

清政府腐败无能;

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侵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一、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三、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四、代表人物:

中央:

恭亲王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五、主张:

“师夷长技”。

六、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七、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家军事企业;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2)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工业;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建海军。

(共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八、破产标志: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九、失败的根本原因:

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十、评价:

(1)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局限性:

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十一、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第7课戊戌变法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奋起救国。

二、领导: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三、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四、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五、高潮: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至9月(农历戊戌年,所以称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⑤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六、失败原因: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戊戌变法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守旧势力强大。

③康有为等人缺乏行政经验。

④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七、性质: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八、意义: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九、教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十、名言: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1、创建兴中会。

(时间:

1894年;

地点:

美国檀香山。

2、创建同盟会

时间:

1905年。

日本东京。

总理:

孙中山。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3、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建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6、领导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三、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南京宣誓就职。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评价: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六、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二、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代表人物:

陈独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李大钊(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还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胡适(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四、两面旗帜:

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

五、主要阵地:

《新青年》。

六、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传播马克思主义。

七、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八、中国近代化

1、中国近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

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化、民主化。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四个运动的最大贡献各是: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

四个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而出新。

4、中国近代化的感悟: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中国现代史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将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

(后来将每年的5月4日作为青年节)

3、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4、领导: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5、过程:

①第一阶段运动的中心在北京,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斗争形式是学生罢课。

②第二阶段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斗争形式是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7、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8、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是爱国)

二、中共一大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③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后来将每年的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

②地点:

上海(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③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

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⑤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三、中共二大

1922年。

2、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

2、意义:

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标志即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标志即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标志: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2、地点:

广州黄埔。

3、全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4、重要人物:

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5、办学宗旨:

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6、意义: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1926—1927年。

2、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总司令:

蒋介石。

5、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6、重要事件: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结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从根本上来说,北伐战争失败了)

8、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

②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③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四、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

上海。

3、发动者: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

2、建立者:

3、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后来将每年的8月1日作为建军节)

南昌(江西省会)。

3、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

4、过程:

占领南昌城,但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

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汉口。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后,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三、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2、领导人:

毛泽东。

湘赣边界。

4、结果:

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四、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

2、会师部队: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2、经过: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转折)——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会宁会师,吴起镇会师只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

3、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等。

(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5、遵义会议

1935年。

②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③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沈阳(日本攻占的第一座城市)。

3、借口:

柳条湖事件。

4、各阶层的态度:

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入关内。

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③中共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④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1932年)

5、结果: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6、影响:

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2、发动者:

张学良、杨虎城。

3、目的: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中共的态度:

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