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2094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颐和园给排水系统Word文档格式.docx

在颐和园的改造过程中,将水泊扩大挖深,并用挖出的泥土增大瓮山的山体,进一步形成了山临水、水抱山的背山面水形式;

仿照西湖苏堤在西水域留出一道南北向的长堤,加上斜出的支堤,将湖面水域一分为三。

同时又在山北挖凿溪河,使之与山前湖水相连,形成山嵌水抱的地貌。

改造后的瓮山称“万寿山”,山前之湖称“昆明湖”。

从清漪园的布局可以明显看出,万寿山与昆明湖的相互关系、昆明湖水域的划分乃至形状、湖中西堤的位置及走向都与杭州西湖十分相像。

了解园林山水关系的形成是分析其内部给排水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颐和园造园的整体变迁史,我们分析颐和园地域整体的给排水特点就比较容易了。

 

(二)实习过程

颐和园整体地域的给排水特点:

未进颐和园前,老师先带我们在园外考察了一番。

因为给排水是一个整体系统,一般园内很难做到自给自排,所以我们先了解了颐和园给水和排水的渠道在园外的形式是怎样的。

1、首先,我们看了位于垂直于颐和园东宫门中轴线的月牙河,它起了相当于北京城西北方向的护城河的作用,同时作为周围场地的排水设施存在。

月牙河担负着颐和园内外水系的贯通,同时调节昆明湖的水位。

2、接着去到位于颐和园东堤北端的一座三孔水闸---二龙闸,二龙闸是一个小型的湖面,与昆明湖水系直接相连。

通过东堤北端的一座三孔水闸控制昆明湖水位的高低。

里面有闸口,控制着昆明湖的水位,后面高墙其实是一个坝,墙高与里面的道路高度相仿,其外面采用石墙形式。

古时候在颐和园西面曾有大片的水田,而二龙闸刚好可以将水引出用以农业灌溉。

如今该湖面与周围环境形成一块小型湿地景观。

二龙闸的西面一大片的低洼地在西湖疏浚后开辟为水田,这就是乾隆诗中所说:

“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春连畦。

”同时在西堤以西建立水域小的附属水库,目的是调节昆明湖的水位不至于过高。

3.在颐和园东宫门右侧墙下,我们看到的这个墙外侧的口其实是内外院落之间的排水孔,其内侧一定有与之相对应的排水井。

进入园内后可以看见这口井与上一张的排水口相对应,完成了两层院落间的逐层排水。

4.进入园内后,在前端院落部分随处可见这样的井盖。

以前以为是一种水井,这次才知道:

原来是给树木根系透气用的透气井。

5.这是驳岸部分,图中湖岸底部的碎石依稀可见,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水生生物和大量泥沙进入排水口造成排水通道的阻塞。

也是一种非常生态的作法。

而且,条石中间的缝隙也不应该用水泥堵上,因为他们也可以作为排水口使用。

6.条窗下面的出水口,与前面院落组织排水相似,桃型窗户下的排水口在院子里也有其相应的排水井。

7.院落的两种较常见的排水方式:

玉兰堂一组院落的排水井样式。

上面的排水口能够把前面天井中的雨水排到下面的井里。

还有一种是走廊边的结合园林小景及屋檐排水的方式。

8.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中,讲究中轴对称,不能做单坡排水。

但其院落内的排水全靠排水孔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方池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池地势较低,解决了排水要有坡度的问题。

以建筑群的中轴线为基准,其南侧的雨水就近排如昆明湖中,而其北侧的雨水则排到方池。

9.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的葫芦河是古人工程与造景相结合的典型实例。

对于万寿山东面人工堆砌的山坡来说,降水对山体的侵蚀是不可避免的。

从工程上说,葫芦河在昆明湖前形成了一道屏障,首先汇集了从万寿山上留下来的带有大量泥沙雨水,便于沉淀泥沙和清淤工作的进行;

经过初步沉淀了的雨水再由葫芦河流进昆明湖,大大减少了昆明湖出水口阻塞的危险,也减少了昆明湖中的泥沙淤积量。

同时,这条位于山前的配上造型俊朗的拱桥的河流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条“水廊”,与其南侧大名鼎鼎的“旱廊”——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10.对于今天来说清淤的方法就更加行之有效和方便,铁栅栏,水泥沟,比起葫芦河的确方便、直接了很多,这个工程措施非常之有效,据说每下一次大雨,篦子里都会积满淤泥,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泥沙淤积量!

通过这一层层的“减负”,使昆明湖的碧水清波成为了可能!

但是虽然解决了功能上的问题,相对与葫芦河起到的景观功能来说,篦子不但没有起到景观上的作用,还破坏了原有的质感。

11.山上随处可见造景用的各种奇异石,园路采用台地式布置,其作用是为了给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消耗能量,降低他们的流速,控制他们的流向,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地流入排水沟,同时大大减少了山脚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12.园林中利用地面或明渠排水,在排入园内水体时,为了保护岸坡结合造景,出水口应作适当处理,常见的便是“水簸箕”,用山石布置成峡谷,溪涧,落差大的地段还可以处理成跌水或小瀑布。

这不仅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丰富了园林地貌景观。

这个“水簸箕”同时还是一条下山的蹬道,可谓多种功能融于一身,水时为旱道,有水时变水道。

13.园路排水与挡水石。

园路稍高,雨水会流入两边的小排水沟;

在转向和高差出现变化时使用了挡水石,它的作用除了能给水消能以外还能控制雨水的流向,故又叫指路石。

在实际利用山道边沟排水时,在坡度变化较大处,由于水的流速大,表土土层往往被严重冲刷甚至毁坏路基,为了减少冲刷,在台阶两侧或陡坡处置石挡水,变为挡水石。

挡水石可以本身的形体美或与植物配合形成很好的点景物。

14.路边山上的散点石,也是为了消能和挡水用的,不过单就其形状和体量来说,称其为孤赏石应该也不为过。

在颐和园前山,这种散点在万寿山的东侧很多见,因为东面的山坡是挖湖清淤堆积而成的,土地较为松软,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或是坍塌等现象,而当水石一方面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同时对固定土壤有一定的作用。

15.屋檐上的排水和地上排水道的结合,屋檐上挑出的滴水正对着地上的排水道,避免了水流对泥土的冲击和水的淤积,及时的将多余的水排向湖中。

16、站在园外的走道处,可以观察到乐寿堂和玉兰堂院落向昆明湖中排水的排部分水口。

(东宫门一层的建筑向外面月牙河排)。

这是院内的排水装置和院外通向昆明湖的排水口

17.这是山腰裸露的给水管,连接着山顶的储水设备,由水泵通过多次加压抽到山顶满足养护、造景何消防作用!

前山林木的灌溉基本靠它来满足。

这块地下面有两个蓄水池,储存由九间房抽上来的水向下灌溉。

18.这是护土筋,其作用与挡水石相仿,一般沿山路两侧坡度较大或边沟沟底纵坡较陡的地段敷设,与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如鱼骨状排列于道路两侧。

护土筋设置的疏密主要取决于坡度的陡缓,坡陡多设,反之则少设。

它们在山路上可以防止径流冲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水土。

19.这里在建筑后面的挡土墙做成了假山样式,与其前面建筑旁的假山相呼应。

前山主要采取了景观结合功能的排水方式,如山坡上的散点石有景观和缓解水流冲刷和固土的作用,接着我们来到了后山:

20.万寿山后山以习染地形为主,所以沟谷尺度较前山要大得多。

后溪河是由许多小河和干渠汇集而成的一条河道,也成作后海。

整个后溪河是一个条形的水面,与昆明湖将万寿山环抱起来,形成山嵌水抱的地貌。

后溪河主要是解决万寿山北侧山坡的坡度排水。

后溪河的平面设计收放自如,可谓: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这个位于桃花沟的喇叭口的设置除了有在视觉和感觉方面收放的考虑,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缓冲从山上汇聚下来的大量雨水的冲击力,消能,减缓了水的流速。

同时,两侧起伏的地形配合形态各异的景观植物,不仅为游人营造出了一个内向的、聚拢的视觉空间,同时这种遮挡更能够起到隔声的作用,将“山外”喧嚣的城市干道和如织的车流巧妙的隔绝于游人的视觉听觉之外,让游人身处繁华闹市之中却可尽享山间野趣之乐。

21.这是桃花沟与后溪河相连的部分,采用“上台下洞”式的布置,水从下面流出,人从上面经过。

22.桃花沟是一个沿着山谷线的沟谷,连接后山与后溪河,将山上的雨水收集流入后溪河。

桃花沟作为颐和园的一处标志性景观,在具备游览性的同时作为后山的“排水沟”,是景观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桃花沟的上游部分,这里用流动的水连接着上面的山与下面的河。

23.寅辉关的排水与桃花沟相呼应,一个在后山西侧,一个在后山东侧。

24.寅辉关的排水与苏州街里的人工河流相连。

由于落差较大,水流带着大量泥沙冲击河道,在出水口处易形成淤泥。

此处的排水设置不如桃花沟的好,但也与这里是开发的旅游景点的现状有关。

25.玉琴峡位于谐趣园的北侧,是一处非常经典的用声音造景的场所。

当水流充裕时,由条石围合处的狭窄空间会使湍急的水流汩汩作声,婉转动听。

它与后溪河相接的部分由闸口相连。

但由于我们去时水量不够充足。

(三)前山与后山排水的特点与差别:

前山地域基本是大型的建筑群,游人众多,所以广场、步道相应要多。

其排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庭院内的排水孔与管道相连,将雨水排入昆明湖。

排水方式是从点(排水孔、雨水井)到线(水沟、管线)再到面(昆明湖)。

所有排水节点都有机组织成统一整体,层次分明。

前山的排水方式充分体现了园林排水的特点,表现在就近排水,多种方式结合排水等方面,经过精心设计,人为痕迹比较明显。

前山设置了许多的散点石,阻隔了地表径流的流速。

所以,前山是以大散点为主的排水系统。

山间除了比较大的档水石外,还分布着一些细长高耸的石头,这些石头虽然不能直接阻碍水流的下冲,但可以将大股的水流分成小股的水流,起到了分散力量的作用。

很多时候的水会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如果直接排放到昆明湖中就会造成淤泥的沉积,于是在大的水体旁边常常安置小的蓄水池,将这部分带有泥沙的水沉淀后再通过管道送到大的水体中,在山上建筑群中,山脚下的葫芦河就起到了蓄水的小水体作用,正是它的存在才使昆明湖的湖底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至于每年清淤。

后山因为建筑较少,多为自然地形,沟谷尺度比前山要大得多,其排水的坡度也要比前山明显许多。

所以后山排水的根本问题就变成减小山洪的冲击力,在做到自然排水的同时兼顾景观效益。

所以后山基本采用自然山地排水形式,在一些沟谷和河岸等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置了许多的防止山洪冲刷的措施来解决后山的排水问题。

(四)、心得体会

本次实习让我对颐和园的给排水系统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了在皇家园林中处理给排水的一些常见措施和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相关资料,使我对颐和园的变迁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加深课堂所学的同时,对山水关系地形处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最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把园林工程和景观设计两个概念联系到了一起。

颐和园的给排水系统虽然属于工程范畴,但是它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与颐和园的精心设计是紧密相联的。

所以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工程进行时的难易程度和工程完成后的便利效果。

一味地追求景观效果也许导致工程的无法进行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境界。

而落后的工程手段也是无法体现设计者的意图而是景观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今后如何讲工程与设计紧密结合将是我更多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