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1711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

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

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

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

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

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

如: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

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

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

“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

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

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

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

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

汴京(开封)

5.明清: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

1、战国时期: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

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

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

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

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

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

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当时西方贸易;

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

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

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

(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二、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

2、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4、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三、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⑤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英国的殖民扩张:

A物质基础:

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B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C武力后盾:

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D意识形态:

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①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朗殖民地

④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与法国的七年战争中,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

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五、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六、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

七、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成就?

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

①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②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的进步。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

②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八、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扩展,提供经济前提和技术条件)

①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②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廉价优质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物质条件,国际分工)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汽车、火车、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

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2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4.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

一方面带来了灾难;

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

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

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

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

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发展受挫

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

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①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冬天)

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

《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

“百日维新”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

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

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

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

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前提)

(2)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关键)

(3)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