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126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docx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说明书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1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习完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的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

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后继课程(零件、专业课等)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具体的有以下六项:

1.使学生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2.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与专业需要结合起来;

4.综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使相关学科的只是有机的联系起来;

5.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6.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设计题目

HZ140TR2后置旅游车底盘车架简化后如下图所示。

满载时,前部受重力作用,后部受到重力作用,乘客区均布载荷为q(含部分车身重),梁为变截面梁。

计算过程重忽略圆角的影响,并把梁抽象为等厚度闭口薄壁矩形截面的阶梯梁。

材料的弹性模量E、许用应力[σ]及有关数据由下面数表给出。

1.1

1.6

3.1

1.6

2.1

0.1

0.06

0.12

t/m

E/GPa

[σ]/MPa

/N

0.08

0.11

0.07

0.005

210

160

2680

1.计算前簧固定端C处,前簧滑板D处、后簧固定端F处、后簧滑板G处的支反力。

2.画出车架的内力图。

3.画出各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最大值沿轴线方向的变化曲线。

4.用能量法求出车架最大挠度的值及所发生的截面,画出车架挠曲线的大致形状。

5.若壁厚t不变,取h/b=1.5,按等截面梁重新设计车架截面尺寸。

三,设计计算过程

以下计算q=15300,=2680N,=4100N.

1,计算前簧固定端C处,前簧滑板D处、后簧固定端F处、后簧滑板G处的支反力。

解:

由题得,此连续梁为三次静不定结构,但由于水平方向外力为0,所以此机构可认为是二次静不定结构。

这样此结构梁就满足多跨梁及三弯矩方程的条件。

左边第一支座为固定绞支座,其余均为可动绞支座。

支座编号从左向右依次为0,1,2,3。

以中间的两个支座的约束反力矩为多余约束,取静定基的每个跨度皆为简支梁。

这些简支梁在原来的外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图如下图所示。

为便于计算,令。

由此可得,

w1=

w2=

w3=

由上图可知,各个部分形心位置

a1=/2,a2=b2=/2,b3=/2.

梁在左端和右端分别有外伸部分,

根据三弯矩方程:

对跨度L1和L2写出三弯矩方程为:

对跨度L2和L3写出三弯矩方程为:

解上面的方程组可得:

M1=-10348.69M2=-8910.73

求得M1和M2以后,连续连三个跨度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可以把它们看成三个静定梁,而且载荷和端截面上的弯矩(多余约束力)都是已知的,即为原结构的相当系统。

对每一跨度都可以求出支反力和弯矩图,把这些图连起来就是连续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如图左端部分:

Mc=

可得到,Nd1=16865.43N,Nc=10294.57N

同理可得:

Nd2=29927.72NNf2=17502.28N

Nf1=12427.95NNg=16152.05N

其中Nd=Nd1+Nd2=46793.15N,Nf=Nf1+Nf2=29930.24N

从而求出前簧固定端C处,前簧滑板D处、后簧固定端F处、后簧滑板G处的支反力。

2,画出车架的内力图。

(1)剪力图。

单位(N)

(2)弯矩图:

单位(N.m)

3,画出各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最大值沿轴线方向的变化曲线。

弯曲正应力的最大值为:

其中可由公式:

求得

各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最大值沿轴线方向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4,.用能量法求出车架最大挠度的值及所发生的截面,画出车架挠曲线的大致形状。

解:

求出车架上特殊点的挠度,其中最大的就是车架最大挠度所在截面。

为了便于计算,作出每一个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图,然后利用图乘法和叠加原理求其总和。

根据上图,作出每个载荷单独作用时的弯矩图:

Fa单独作用时

Fb单独作用时

Nc单独作用时

Ng单独作用

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

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

FG段单独作用时

(1)求A点挠度

在A端加单位力,弯矩图如上图所示。

由图乘法可知:

Fa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

Fb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

Nc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

Ng单独作用下A点挠度

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A点挠度:

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A点挠度:

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A点挠度:

综上得:

(2)求CD中点E挠度,在E处加单位力1。

Fa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

Fb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

Nc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

Ng单独作用下CD中点挠度

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CD中点挠度:

为便于计算,将CD部分一分为二,分别画出其弯矩图。

然后图乘。

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CD中点挠度:

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CD中点挠度:

综上得:

(3)求DF中点O挠度,在O处加单位力1。

Fa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Fb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Nc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Ng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

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

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

综上得:

(4)求FG中点K挠度,在K处加单位力1。

Fb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Fa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Nc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Ng单独作用下DF中点挠度

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

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

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DF中点挠度

综上得:

(5)求B端挠度,在B处加单位力1。

Fa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

Fb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

Nc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

Ng单独作用下B点挠度

CD部分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B点挠度:

DF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B点挠度

FG段均布载荷单独作用时B点挠度:

综上得:

由以上计算,可以得到车架在B端得挠度最大

55.2mm

车架挠曲线如下图所示,单位mm.

5.若壁厚t不变,取h/b=1.5,按等截面梁重新设计车架截面尺寸。

解:

根据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

由弯矩图可知,最大弯矩发生在DF段距D点1.956m处的截面:

根据上述方程组,经mathematica软件求得:

其中b,h>0,所以按等截面梁重新设计的车架截面尺寸为:

h=0.162m,b=0.108m.

四,程序计算部分

程序框架图

程序如下:

#include

#definePA2680

main()

{doublel0=1.1,l1=1.6,l2=3.1,l3=1.6,l4=2.1;

doubleA1=l1/2,A2=l2/2,B2=l2/2,B3=l3/2;

doubleM0,M1,M2,M3,w1,w2,w3,H,G;

doubleNC,ND,NF,ND1,ND2,NF1,NF2,NG,PB,q;

doublelz1,lz2,lz3;

doubleb1=0.06,h1=0.1,b2=0.08,h2=0.12,b3=0.07,h3=0.11,t=0.005;

intn;

lz1=(b1*h1*h1*h1-(b1-2*t)*(h1-2*t)*(h1-2*t)*(h1-2*t))/12;

lz2=(b2*h2*h2*h2-(b2-2*t)*(h2-2*t)*(h2-2*t)*(h2-2*t))/12;

lz3=(b3*h3*h3*h3-(b3-2*t)*(h3-2*t)*(h3-2*t)*(h3-2*t))/12;

printf("lz1=%e\nlz2=%e\nlz3=%e\n",lz1,lz2,lz3);

for(n=1;n<=10;n++)

{printf("Enterq,PB:

\n");

scanf("%lf,%lf",&q,&PB);

printf("q=%e,PB=%e\n",q,PB);

w1=q*l1*l1*l1/12;

w2=q*l2*l2*l2/12;

w3=q*l3*l3*l3/12;

M0=-PA*l0;

M3=-PB*l4;

H=-6*(w2*A2/l2+w3*B3/l3)-M3*l3;

G=-6*(w1*A1/l1+w2*B2/l2)-M0*l1;

M1=(H*l2-G*2*(l1+l2))/(l2*l2-4*(l1+l2)*(l1+l2));

M2=(H-M1*l2)/(2*(l1+l2));

ND1=-(-M0-q*l1*l1/2+M1)/l1;

NC=PA+q*l1-ND1;

NF1=-(-M3-q*l3*l3/2+M2)/l3;

NG=PB+q*l3-NF1;

ND2=-(-q*l2*l2/2+M1+M2)/l2;

NF2=q*l2-ND2;

ND=ND1+ND2;

NF=NF1+NF2;

printf("Theresultis:

\n");

printf("M1=%e\nM2=%e\n",M1,M2);

printf("NC=%e\nND=%e\nNF=%e\nNG=%e\n",NC,ND,NF,NG);}

}

结果执行如下图:

五.设计体会

经过本次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使我更好的掌握了所学的材料力学知识,并且进一步的巩固了C语言程序设计、CAD软件、mathematica软件的应用。

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以后必将更加努力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和实践。

六,参考书目录。

《材料力学》聂毓琴孟广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力学实验与课程设计》聂毓琴吴宏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绘图实用教程》侯洪生主编科学出版社

《C程序设计》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