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0509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②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③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

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④媒介以兼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人们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

”电视人”“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⑤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⑥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⑦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

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二、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

  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③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④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2、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

  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

  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a、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

  b、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3、研究方法

  ①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②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她认为:

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

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

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四、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1)传播技能:

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

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

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

  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

  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

  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

  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五、教养理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

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

  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

即所谓的”共鸣”。

  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六、议程设置理论

  1、概述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

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

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

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七、创新与扩散理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

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1)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

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

  2)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八、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1)哈罗德·

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1902-1980)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

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

卢因(KurtLewin,1890-194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

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4)卡尔·

霍夫兰(CarlHovland,1921-1961)

  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

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九、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1、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Gabriel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

  

(2)西默尔(Gerog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

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2、美国源流:

  

(1)杜威(John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2)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

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group)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

”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Ezla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产生离不开传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在某种意义、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过程。

因此帕克也被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4)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

  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与帕克的二号领袖任务,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5)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62):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十、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

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