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0467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每课反思Word下载.docx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说”为主。

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描述,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训练的要求。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

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第2课时除法的估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

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第3课时口算练习课

本节课是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第4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式;

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1:

42÷

2=?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

例2:

52÷

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怎样分?

”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将动态的分小棒的操作与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第5课时笔算除法练习课

通过这节课,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能正确把商写在正确的数位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清晰,有待于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渗透算理。

2、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开始先复习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

如果把旧知融入到情景中,效果会更好。

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3、总是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习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习,即又费力。

在一节课中,不但教要有重难,练也要有侧重点,要适度。

太少了没巩固,太多了,费时间,所以练习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4、由于过度紧张本节课开头出现了一点失误,再者本节课的版书很不理想,一是不完整,二是不整洁,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后要时刻注意的地方。

5、学生的思维度还有待于加强。

在一节课中,教师不能过多的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经历思维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6课时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杂之处在于:

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

二是,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所以学生不仅能迅速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

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练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数”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第7课时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本节练习课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通过辨析错题,找出原因,从而探求出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应注意的地方,进而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策略。

第8课时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商×

除数”。

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

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第9课时除法验算练习

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是竖式中第二次试商以后的乘法计算,往往学生不进行乘法计算就直接在下面写上与个位相同的数,还有横式后的得数经常忘记写上余数,甚至于写生的是被除数,鉴于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第10课时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第11课时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二)

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0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在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

即:

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如何会出现0的关系更明确了。

第12课时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本课重点复习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笔算的计算方法,回顾完后由学生完成师生事先准备的练习题,面批面改效果好,包括交流时在黑板前的讲解,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在复习时有效的抓住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第13课时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执教完本课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握不够合理,另外,对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来说,我没有很好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小组内交流完后写出的重难点题目,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来讲解,而不是由教师来插手。

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

第三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条形统计图

(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

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

(二)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

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第三课时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

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公平的分铅笔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第四课时平均数的应用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悉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进行教学。

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他们体会到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

因为这个例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单元年、月、日

第一课时年、月、日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

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判别平年、闰年的方法;

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识。

本节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围绕教学重点“讲清时间单位年、月、日等知识”,记住各月,平年、闰年及各季度天数,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平年、闰年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

我让他们观察1997年到2008年的二月的天数,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的2月是29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哪些年份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又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再算一算1900年是什么年,2月是几天,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

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第三课时24时计时法

本节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针指着12,说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

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由于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因此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口算方法——“将相乘的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进行相乘,再在后面添上两个因数共有的0”或“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交流。

今天课堂上充分显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上我还充分发挥“一帮一”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就解决了问题。

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证明,像这样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

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

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本节练习课主要针对的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把握,包括进位和不进位乘法以及用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且因为前面课时中的练习不够,往往会造成同学们训练不够,所以前面教学的不足之处恰好可以通过本节练习课来弥补。

另外,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都在本节练习课中基本体现到位。

因为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看书、足球、航天器、世界杯,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24×

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24×

10=24024×

2=48240+48=288(元)。

当学生发现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

本节课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第五课时:

不进位笔算乘法练习课

1、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设计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是只教学例1,就是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马上找出12×

3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这个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学习的难度,为此我把例2的内容即个位满几十的也放在一起教学,增加这堂课的容量,和密度。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还是能比较轻松的接受的。

2、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

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得方法进行小结。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

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些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

3=610×

3=3030+6=36,有些学生用的是,有的是用加法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是用笔算的方法。

让学生一一来介绍各种方法,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

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得出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让学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时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万变不离其中。

第六课时:

笔算乘法(进位)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与新授教学有关的加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不仅唤起学生的旧知,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19×

19乘的顺序及计算过程与前面不进位的一样,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所以新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首先学生试算,然后在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最后在全班进行集体展示。

从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重点加强了对学生。

第七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课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

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在今后改进方面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

第六单元面积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

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介绍,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并用它们分别来比较身边接近大小的物体的面积,最后我展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白纸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大小。

这一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由了解——体验——理解,充分在头脑中建立了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堂上我采取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

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它则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从“画”中感受它们的区别,只是初步感知,为了进一步强化,我紧接着设计了许多“填单位名称”的练习,帮助建立表象。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

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

宽”和“边长×

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时,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并且辨析了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课要求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确定教学起点。

由体育馆这个新的教学环境导入,引发学生通过它与班级教室比大小,唤起学生对面积的回忆,导入新课比较自然,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并通过认识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激发起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

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

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摆一摆,从直观到抽象,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

在这节课中,我还运用了迁移,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五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难点,在推导计算公式的课堂上,学生基本都能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本以为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在练习的时候学生却犯了很多的错误。

尤其在综合练习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公式混淆:

学生在题目出现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会将2个公式混淆起来,求面积的时候用周长公式,求周长的时候用面积公式;

这主要肯能是对公式推导的过程不深刻,对公式一知半解。

2.单位问题:

单位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中一直犯的错误,首先,不看前后单位,不管前面是什么单位,最后的单位就看问题,这样在学过单位换算之后,错误率很高。

看来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还要继续培养;

其次,是学生不看题目,统统都写面积单位,尤其在计算周长之后也写上一个面积单位;

最后,就是不理解题意,尤其是评价手册上有这样一题:

一块长方形花圃,长15米,宽8米,在四周围一圈篱笆,这块花圃有多大?

学生按照平时的经验,围篱笆就是求周长,好多学生都计算成了周长,其实多大是求面积,看来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尤其是在仔细读题方面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