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886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10.29-11.2

11

11.5-11.9

12

11.12-11.16

91-103

分数的初步认识

13

11.19-11.23

104-111

可能性

14

11.26-11.30

112-117

数学广角

15

12.3-12.7

118

120

总复习

16

12.10-12.14

17

12.17-12.21

18

12.24-12.28

综合复习

19

12.31-1.4

20

1.7-1.11

期末检测

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研教改。

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讲、自评;

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课,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精神。

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

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

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

第一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

做一做"

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思教目标:

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

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

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

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一边移动灯片,一边说明: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

0"

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

几厘米?

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

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

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

确吗?

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 

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

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

每一大格表示多少?

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

请拿出尺子来随便

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

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

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

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

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

"

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这么长是几厘米?

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1米等于多少厘米?

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

2个呢?

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

还可以说是几米?

10分米和1米怎么样?

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厘米是多少毫米?

10厘米是多少分米?

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练习一的第3-7题。

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

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小黑板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

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

这张纸条长多少?

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

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43毫米+17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米

30厘米=( 

90毫米=( 

45分米-36分米=( 

86厘米-46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

,练习二的第1-2题。

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卷尺。

一、知识准备:

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

千米"

,千米也叫公里。

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

公路上路牌上的"

21千米"

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

“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

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

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科书P8例5及"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6厘米=( 

500毫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

多少米是1千米?

5000米是几个1000米?

空格里填几?

做"

中的题目。

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

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一、复习

1.教师:

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千米  4千米=()米

 1000克=()千克  8千克=()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

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

1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

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是几吨?

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

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

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加深对吨的认识。

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投影仪、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5000克=( 

)吨

8吨=(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

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00千克=( 

1吨-30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Ο1500毫米

3吨О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

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

载重2吨"

是什么意思。

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1吨是多少千克?

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加法

P16—17 

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