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972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

LT

端(9q34)的癌基因ABL1,证明费城染色体上有来自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片端,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相互易位的产物。

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1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因而称为BCR-ABL融合基因。

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改变细胞多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丝机动蛋白的功能,扰乱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并抑制凋亡的发生,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过度增殖。

BCR-ABL融合基因在病人中常见有四种剪接体mRNA:

编码P210融合蛋白的b2a2和b3a2,编码P190的e1a2,编码P230的e19a2。

其中b3a2和b2a2主要存在于CML,ela2主要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出现,而出现较少的e19a2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版的血液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也应被诊断为CML。

90%以上的CML患者血细胞中都发现有费城染色体的存在,主要为P210融合蛋白,因而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可以作为区分典型CML和非典型CML的诊断指标。

同时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患者中,65%的成人和80%的儿童能够检测到P190融合蛋白阳性。

由于BCR-ABL融合蛋白能够收到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抑制,临床上第一代针对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就是是通过结合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来抑制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影响,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

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以减少因伊马替尼使用而带来的抗药性。

对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正确区分CML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RUNX1(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1)基因也被称为AML1(acutemyeloidleukemia1)基因或CBFA2(core-bindingfactorsubunitalpha-2)基因,RUNX1基因编码的RUNX1蛋白是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细胞的转录因子,是RUNX(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家族或CBFα(corebindingfactor-α)的成员,能够与CBFβ蛋白形成异质二聚体复合物,增强DNA结合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人的RUNX1基因全长260kb,在21号染色体(21q22.12)上,有两个选择性转录启动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多种转录异构体。

全长的RUNX1蛋白由12个外显子编码形成,在这些外显子中,包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被命名为RHD(runthomologydomain)和TAD(transactivationsdomain),前者由2,、3、4号外显子编码形成,后者由6号外显子编码形成。

RUNX1蛋白分别通过这些结构域来介导DNA结合和蛋白间相互作用。

RUNX1的转录过程受两个增强子的调节,这些组织特异性的增强子能够结合淋系或红系调控蛋白,促进RUNX1基因在造血系统中的高度活化。

RUNX1在胚胎发育的造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造血部位都有表达,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形成。

在分子水平,RUNX1基因通过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thrombopoietin)受体c-Mpl的启动子,募集转录活化子或抑制子,进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成或向其他造血细胞方向分化。

RUNX1还能够通过上调Smad6的表达来促进蛋白体降解。

ETO基因又称RUNX1T1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和癌蛋白。

AML1-ETO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导致21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ML1基因和8号染色体的ETO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和ETO-AML1融合基因。

ETO-AML1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到,一般被认为其表达量极低或由于降解导致表达不稳定。

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全长含有752个氨基酸,其N端为RUNX1(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1),也称AML1区;C端是8号染色体编码的RUNX1T1[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1;translocatedto,1(cyclinD-related)],也称ETO。

AML1-ETO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M2型AML患者中(约40%),在M2b的阳性率达90%,因而可以作为M2b分型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少见于M4和M1,极少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患者中也有AML1-ETO融合基因的存在。

临床上将AML1-ETO融合基因作为分子分型诊断和预后观察的一个重要依据,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

AML1-ETO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对化疗反应较为敏感,因而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完全缓解率高达98%,5年存活率达到67%,预后较除M3外的其他亚型好。

因而对初诊患者的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对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PML(Promyelocyticleukemia)基因编码的PML蛋白,属于TRIM(tripartitemotif)家族的成员,定位在核小体上,具有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的功能。

PML的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能够调节p53对致癌信号的反应。

RARα(Retinoicacidreceptoralpha,维甲酸α受体)也叫NR1B1(nuclearreceptorsubfamily1,groupB,member1)基因,能编码细胞核受体蛋白。

维甲酸信号由两种细胞核受体家族转导,分别是RAR(retinoicacidreceptor)和RXR(retinoidXreceptor),两者能够结合形成RXR/RAR异质二聚体。

在没有配体存在的情况下,DNA结合的RXR/RAR复合物通过募集共阻遏物NCOR1、NCOR2(SMRT)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来抑制转录过程的进行;当配体结合到复合物时,就能够诱导构像发生改变,允许募集共活化物、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使转录过程进行下去。

PML-RAR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见于98%的APL患者中。

APL患者的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q22;q21),导致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和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正常的RARα等位基因编码野生型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结合可以调节多个靶基因的转录。

PML是POD(PMLoncogenicdomain)多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通过转录共激活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在多种凋亡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后,维甲酸核受体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维甲酸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功能丧失;PML-RARα融合蛋白通过负显性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PML去定位使POD的结构破坏,形成上百个细小颗粒分布在核及胞质中,正常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大量增殖,凋亡减少,这些导致了APL的发生。

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的RARα部分断裂位点位于2号内含子上,而PML部分的断裂位点有三种,因此将PML-RARα融合基因分为三类:

1)PML断裂位点在6号内含子上的BCR1型(L型),占APL患者的55%;2)PML断裂位点在6号外显子上的BCR2型(V型),占APL患者的5%;3)PML断裂位点在3号内含子上的BCR3型(S型),占APL患者的40%。

由于PML-RARα融合基因与APL发生的重要相关性,临床上已经将PML-RARα融合基因作为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E2A基因编码蛋白能够与NeuroD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过程。

PBX1(Pre-B-cellleukemiatranscriptionfactor1)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PBX1能够与HOXB1、MEIS1和HOXB7等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结合到DNA上,促进转录过程的进行。

临床中发现的E2A-PBX1融合基因是由t(1;19)(q23;p13)易位形成的,编码的融合蛋白中E2A氨基端转录活化域结合到PBX1同源结构域蛋白的DNA结合域上,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常见的染色体畸变,见于3-5%的儿童ALL患者和3%左右的成人前B-ALL患者中,在儿童前体B细胞ALL(precursor-BALL)患者中20-~25%可以检测到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

E2A基因13号外显子和PBX1的2号外显子断裂后相连接,形成E2A-PBX1融合基因,同时在5-10%的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发现连接点处有27个核苷酸的突变,编码出两种不同的蛋白P85和fy77,两者只在PBX1部分的羧基端存在差异,并都具有转化特性,属于癌蛋白。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对于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ALL儿童采用更强烈的化疗方案,可以改善其预后,5年无病生存率(EFS)已达89.5%。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和预后关系不明显,但是可以作为ALL和微小残留病变(MRD)诊断分子标志。

DEK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一个SAP结构域,该蛋白能够结合到十字形和超螺旋DNA上,诱导闭环DNA出现超螺旋结构,并且与mRNA形成中剪接位点的选择密切相关。

该区域的染色体异常会增加DEK基因的表达,产生针对DEK蛋白的抗体,引起多种疾病。

CAN基因又称为Nup214(Nuclearporecomplex,核孔复合物)基因,它编码的核孔复合物蛋白是延伸通过核膜的主要结构,形成一个能够调节大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流通的通道。

CAN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在核孔复合物的细胞质一面,是细胞周期和核质转运正常运行的必要调节。

DEK-CAN融合基因是由VonLindern等人在1990年研究发现的t(6;9)(p23;q34)易位,导致6号染色体上的DEK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CAN基因融合形成的。

CAN基因的3’部分和DEK基因的5’部分发生融合,在6号染色体短臂上产生DEK-CAN融合基因,转录形成一个异常的5.5kb的mRNA。

DEK-CAN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2型和M4型中,也见于M1型,且常常是唯一存在的核型,发生率为0.5%~4%,这种异常也存在于MDS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症(RAEB)中。

伴有这种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的年龄一般比较轻,且预后较差。

对于DEK-CAN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分型和判断预后。

SIL-TAL1融合基因仅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T-ALL),约占26%,由1p32的部分缺失形成,是T-ALL的特异性克隆标志,是儿童T-ALL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染色体异常,在儿童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成人患者。

由TAL1基因的5’端丢失,与SIL基因的5’端融合,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TAL1编码序列在SIL启动子的调控下在T细胞中表达。

SIL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存在于整个细胞周期中,其编码的含有1283个氨基酸的胞质蛋白,在细胞进入G2期时积累,在细胞周期完成时降解。

而SIL-TAL1融合基因的形成,引起了细胞周期调控的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