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491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控制分析控制研究Word下载.docx

关键词

传播者

  大众传播者

  传播控制

  把关

  把关人

  库尔特·

卢因

  传播制度

  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

 

参考文献:

1、《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黄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

(2)

2、陈力丹《内化传媒人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中华传媒网

3、《大众传媒把关》Shoemaker(休梅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

4、《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译者序》展江人大2004年

(《哈钦斯报告:

解读、误读与关键词》)

5、《媒介理论:

关键词·

语境·

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

6、《读“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郭镇之《国际新闻界》1997·

1

7、《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张允若《新闻大学》1991夏季号

8、《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书学习札记》

张咏华(传媒学术网·

专家论坛)

9、《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人大2004年

10、《报刊的四种理论》赛伯特(FredrickSirebert)皮特森(TheodorePeterson)施拉姆(WilburSchramm)1956年1982年新华

11、《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复旦2003年

12、王永亮《西方国家的新闻管制》,《中国记者》2002

(1)《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2年第6期

13、彭菊华吴高福彭祝斌《传播禁止论纲》《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

(2)

14、张涛甫《媒体社会功能的弱化与重建》《新闻记者》2007(8)

15、陈中原《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84个国家或地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准则73个关键词汇的统计分析(上、下)》《新闻记者》2007(6、7)

16、新闻自由专题中华传媒网·

传媒学术网

第一节传播的控制研究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者(郭庆光157)

  传播者是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在传播过程中,它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互换。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

  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位稳固。

大众传媒与受众的关系较为固定,在传播过程中二者的角色很少发生转换,比如说,我们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只能单方面接受信息。

  2、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独特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这个组织的基本成员是记者、编辑等专业传播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他们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执行不同的职能。

这些人虽然也作为个人而存在,但是他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如昂贵的机器、有限的电波频段等稀缺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控制者。

  大众传媒的这些特点也正是它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传播者的优越性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2005年武大:

为什么说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另:

126)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互联网络只是一个由硬件和运行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而不是一个传播主体,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用这个设施系统进行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或个人。

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在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

1、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的媒介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2、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信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度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3、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以上优势决定了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依然是影响最大的传播者。

二、传播控制与控制研究

  1、传播控制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对大众传播实施的控制。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是广泛存在着的。

任何社会都会出于其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对大众传播加以控制。

而其控制的程度、方式和手段,主要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会受这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条件的影响。

  对大众传播所实施的社会控制,以控制或影响大众传播的过程和内容为目的,其所采用方式和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如规定所有制以控制媒介经济的命脉;

通过对新闻事业实事立法与检查以控制媒介的行为;

以赞助甚至是贿赂的手段来实现对媒介渗透;

引导社会公众的舆论或利益集团的意见以对媒介施压等。

社会控制的手段有的是强制性的,如立法以禁止某些内容如泄漏国家机密、侵犯个人隐私或违犯社会行为准则的内容的传播;

有的则更具主动性,如赞助、贿赂甚至威胁媒介以使之从事或不从事某些内容的传播。

社会控制的实施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群体甚至个人。

这些控制有的是显在的;

有的则是隐藏的。

而且它们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着的。

  总的来说,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控制是必然会存在的,同时也是必须要存在的。

社会控制可分为政府控制、经济控制、公众控制和传播组织内部控制等。

  2、控制研究

所谓“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郭庆光127),又曰“控制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传播媒介)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宏观角度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控制因素:

如“四大控制理论”、布里德的“潜网”);

二是考察传媒机构(传播媒介)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

把关研究)。

  传播者对信息传播具有控制权,同时又受到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制约。

所以传播者研究也称为控制研究。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也包括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围绕大众传播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和受众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规范体系。

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媒介所有权问题,也包括传播者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问题。

控制的形态(简要说明,后面讲)

1.政治控制的含义及其手段

  ⑴含义:

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⑵手段:

A立法B行政C操纵新闻

2.经济控制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经济控制的关键在媒介的所有权上,即谁拥有媒介、谁掌握媒介、谁自然就拥有支配传播的权力,谁就有权选择传播什么与不传播什么。

  ⑵表现形式:

A垄断B广告

3.受众控制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传播是面向受众的,而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它总会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传播者,从而使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得听命于受众。

主要是反馈,A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等手段,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活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B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目,是否收看某个頻道等手段,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4.自我控制的含义及其手段

传播者对自身主动施加的约束。

  ⑵内容:

A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

      B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5.文化控制

  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大背景下。

控制研究的重点,正是研究传播制度和社会制度对传播媒介所施加的控制和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把关研究

“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中的作用)

 一、传播研究史上有关“把关”的研究 

1、卢因的把关概念

“把关”(gatekeeping)是传播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传播学的一大范畴。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是由库尔特·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提出的。

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所谓“把关”,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

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卢因认为只有符合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怀特的把关模式(重点)

1950年,怀特将“把关”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

(最早最典型,经典研究)

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探讨把关及把关过滤信息,用一个公式表示: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11910条,1297条)

(郭庆光162)

这个模式说明:

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不足:

这个模式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1)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这意味着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如:

记者、编辑、编审、主编等

(2)把关虽然与记者、编辑个人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但这些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这也说明把关活动的组织性)。

(3)这个模式只是对新闻信息的取舍选择过程的一种简单概括,它指出了经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口,某些新闻得到入选、某些新闻遭到舍弃这一事实,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新闻得到入选或遭到舍弃,而正是后面这个问题,才涉及到把关过程的实质。

开启了把关研究及其后的修正成果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就象怀特的把关模式所显示的那样。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正是基于这种传播现实而提出的,它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麦奎尔:

它“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

每个把关人地位是等量齐观的,不分主次,在一系列把关环节中看不出那道关口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需要引起注意。

C1、C2、C3、C4、C5等:

把关人

S1、S2、S3、S4、S5等:

每个关口把关后的信息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

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其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巴斯经过分析,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第一部分:

新闻采集阶段;

把关人:

记者

记者的把关行动决定看什么:

人们感受到的绝大多数信息正是记者挑选的、提供的。

(记者在采写新闻中不可能有闻必录,他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二部分:

新闻加工阶段;

编辑

编辑的把关行动决定怎么看:

新闻成品(这部分的把关比第一部分的把关更具决定性)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的标准(郭庆光163)

“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

“把关”的标准是什么?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真实性原则

2、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

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

3、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

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

新闻价值:

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价值判断。

新闻要素:

即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的研究:

9种要素)

新闻筛选作业依据三个基本前提:

一是附加性前提:

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新闻;

二是补偿性前提:

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充;

三是排除性前提:

如果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

4、宣传目标或社会目标。

(现代资本主义传媒所采用的主要宣传方法:

郭庆光164)

三、“把关”的实质

李金铨:

“大众媒介中的大部分音讯从来源到目的地,都是历经沧桑,而失去本来面目的。

任何一个大众传播组织,都没有办法避免守门人的干扰;

所以,没有一家大众传播媒介,不管报道网如何普遍,设备如何完美,态度如何真诚,有办法把世界的本来面目,十分正确地表现出来。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从大众传媒内部来看,在新闻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把关人中,编辑对新闻的取舍又是最重要的。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

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

  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

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等的影响。

一句话,把关人是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的理解来在众多的新闻中加以选择的。

  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而长期以来西方新闻界所持的客观原则论,强调新闻媒介要象镜子一样中立地反映生活,使社会生活在媒介中能得到“镜子式”的如实反映,所以又称为“镜子理论”。

在这种理论中,记者所做的只是客观地记录事实,记录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的个人观点或偏见。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媒介及其成员毕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制度、传播制度、阶级划分、政党归属、集团利益乃至个人倾向都会对他们有所影响,因此在新闻的采写编播过程中难免会掺入主观的色彩。

综上所述:

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该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

(表层体现为媒介的自我控制,实质是控制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

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一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第三节媒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

  媒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决定着媒介的运作和活动,谁掌握了媒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谁就掌握了媒介。

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和参与掌握媒介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主要有大众传媒自身、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社会上的利益团体等。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自我控制)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因而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目标,这些目标对媒介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因此,我们研究大众传媒的控制,就不能不重视媒介的组织目标,具体地说,这些组织目标主要有:

  1、经营目标

  这是大众传媒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般来说,大众传媒的经济收益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广告销售收益;

二是产品销售收益,如报纸发行量、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等所带来的收益。

相应地,媒介也必须面对来自上述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媒介节目的发行量越大或者收听收视率越高,媒介的广告价值也随之上升;

另一方面,在受众的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之间往往具有对立关系。

这种矛盾与对立的调和极为困难,而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媒介必须把这种调和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来完成,这便造成了对媒介的压力。

除此之外,传媒组织还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的压力。

  2、宣传目标

  这一目标主要是指宣扬和散播某种思想与意识形态以行使或扩大改思想或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言论,二是报道;

前者是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宣传功能较为直接;

后者则是通过对所报道事件的选择和加工来间接低达到宣传的目的。

大众传媒宣传目标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

所有的大众传媒都服从或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它们必须代表着特定的利益,必须为此种利益摇旗呐喊。

  3、公共性和公益性

  这二者是大众传媒特殊权利的来源,它们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以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出现、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是大众传媒对社会所承担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大众传媒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诸方面都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因而它必须承担一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③大众传媒受社会和公众委托而拥有对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进行支配和使用的特权,者也决定了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公共性和公益性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内进行。

例如,传媒不得泄露国家机密,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不得煽动社会犯罪,破坏安定团结;

不得损害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如隐私权和名誉权等。

  如上所述,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它们自身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以及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但是,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程度随现实情况和媒介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国有或公营媒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其活动更多地是受到宣传目标和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

商业性的媒介则更多地受制于经营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媒介的传播活动中,这些来自媒介自身的控制是不可忽视的。

二、政府部门与大众传播(政治控制)

  ABC的新闻主持人塞姆·

唐纳森曾说:

“一般来讲,媒体即使不是权势的侍从,至少也是它的亲兄弟,我们每天都会有一条按白宫建议播发的报道,只是有时变变样子而已。

”可以说,来自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所受到的控制力量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些控制主要包括:

  1、对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予以规定,这构成了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是传播体制确立的前提条件。

所有制形式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性质的一定影响。

  2、采用法制和行政手段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管理。

包括对传媒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对传播资源实行分配制;

对媒介内容实行刊前检查制等等。

  3、对某些传播内容实行强力限制或禁止。

这些内容的范围,因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也各具特点。

  4、对大众传播事业从总体上进行规划,或以国家援助的形式给与扶持。

例如对印刷品的邮寄实行低费率、对某些亟待发展的媒介行业予以免税甚至给与津贴等等。

三、社会公众与大众传播(受众控制)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广泛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如新闻的真实性、广告的准确性、文化和娱乐内容的有益性等等,都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广大受众有权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提出要求。

从这一角度来说,大众传播媒介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公众的控制。

  受众行使对媒介活动的监督权的手段主要有:

  1、个人反馈。

就是通过信件、电话或者访问等个人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直接向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手段。

  2、组成或加入针对受众的社会组织。

依靠群体的力量对媒介施加影响,这种手段较为有效,但个人的意见可能要屈服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

  3、采取法律手段。

当受众受到假新闻或假广告的欺骗,甚至是受众的隐私或人格受到媒介侵害时,他们可以诉诸法律,要求对传媒的制裁。

  4、拒绝媒介产品。

对于品味低下、品质粗糙的媒介产品,受众可以不去接触,以使该产品的市场萎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例如,2003年加拿大首都一家报纸批判厂总理,结果总编辑被倾向于总理党派的报业公司老板撤厂,引起舆论哗然,一个月内,5%以上的订户退厂这份报纸。

这是受众利用“选择权”来抵制媒介道德失范的典型案例。

  5、形成社会舆论。

公众在各自所处的交往网络中对媒体内容予以评价,可能会形成舆论并对媒体产生压力。

四、社会上利益团体对大众传媒的控制(经济控制)

  社会上的各利益团体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对大众传媒进行控制。

经济控制是最为根本的控制。

最强有力的经济控制莫过于对经济制度的控制。

在这方面,国家所有或公营的情况我们已将其归入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并作了讨论。

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针对私人所有制和公私合营制,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谁取得了媒介的控制权,谁就控制了它的声音。

  私营以及公私合营的媒体多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控制的手段主要是形成垄断和把持广告。

比如在美国,几个大的媒介集团四处扩张,不断地兼并收购别的中小媒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予以控制。

这样,整个美国几乎只剩下了这几家媒体的声音。

而一些媒体之外的企业集团,也通过收购或控股来实现对媒体的控制。

事实上,美国许多媒体集团收入中的大部分就并非来自媒介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