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96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用地迅速扩张,而这些地区仅仅是在土地上或是景观上实现了城镇化,还缺乏相应的产业和人口支撑。

而新型城镇化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结合、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人口有效转移相协调,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推进。

居住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城镇化相协调。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这一数据是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但这些人员仅仅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同城镇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按照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人口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5%—36%。

新型城镇化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居住城镇化同社会保障城镇化相协调。

新型城镇化还应强调文化和习惯的改变,强调人们的行为与城市文明的要求相协调。

新型城镇化将有力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坚持科学的发展原则。

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平均每年提升1.01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进一步加速,年均增幅达1.37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加快也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对下一步城镇化的进度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把握。

除了总体发展速度要适度外,各地区的城镇化进度应与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人口密度相适合。

在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重速度、轻质量的局面。

规划先行。

规划是城镇科学发展的先导。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各地区已经做了一系列的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

在今后的乡镇发展中,还需进一步重视具体的规划工作。

如小城镇规划的重点应在县级区域单元。

应根据所规划地区社会经济状况,预测未来10年、30—50年可能转入城镇的人口数量,根据人口的就业结构规划小城镇的分布和规模。

综合利用。

城镇化涉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应本着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的原则,尽可能利用既有的基础设施,更没有必要将农村地区现有房屋完全推倒重建。

不同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综合利用既有条件,多样发展。

比如住房,既可以是高楼,也可以是低层建筑,甚至个别小城镇还可以为农村传统的房屋。

不同气候地区建筑类型或建筑要求也不尽相同,可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建筑类型。

节约用地。

我国现有的居民点,有些是在没有事先规划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长期适应和利用环境,逐步选择的结果。

由于早期人类利用自然能力有限,这些聚落多布局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之地,占用的多是良田。

现阶段推进城镇化,要尽量将集聚点选在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地块,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新型城镇化系列专题之一:

从向心到离心

以新经济地理理论看待新型城镇化.

克鲁格曼创立的新经济地理理论,解决的生产的空间分布问题。

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城市就是生产要素的集聚。

城市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而生,又因拥挤效应而产生新的集聚和城市。

这就是新型城镇化的故事。

向心——生产和要素的集聚.

由于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因此生产会自发地向某个空间区域集中。

而这些空间区域往往是需求便利的区域,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市场的淘汰,最终城市的形成会具有某种路径依赖的效应。

在依赖外需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沿海城市由于具有外向的需求便利性,自然也就成为了城市集聚的最优区域。

离心——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离心有两个层面。

首先是新城市体系的形成。

由于外需不会再向过去那样具有强劲的动力,此外原有生产过度集中的竞争效应,迫使某些产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企业向内陆迁徙。

第二个层面是城市体系内部,由于中心区域的居住拥挤和环境污染,工业和居住的郊区化格局逐渐形成,最终形成的是以某个极点为核心的城市群格局,在这些极点周围会有许多小城镇形成。

这样的城镇重新布局又构成两个层面的分工。

首先在城市群之间,按照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的分工。

其次,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地区的CBD分工进行生产性服务活动,而城市外围则主要负责进行生产过程。

政策——外部性的解决方案.

政策的推动与经济自发的趋势是一个方向,然而政策的推动却是达到最优状态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这是因为城市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集合,是一个外部性的产物。

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城市易于陷入过度拥挤,又无法自发形成足够规模的新城市去消解原有城市的拥挤状态。

因此,政府的推力是达到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城市化规划需要政府参与的逻辑所在。

城镇化系列专题报告:

城镇化-再造一个中国

2012年08月06日11:

15中投证券我要评论(0)

T|T

主要观点:

我国未来面临经济增速的潜在下降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将降低就业增长率。

劳动供给结构性短缺驱动实际工资上涨,引起资本积累及贡献率的下降;

制度红利的衰减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

未来,我国劳动力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长“双放缓”,潜在经济增速面临下降态势

工业化中后期与城市化的加快推进

我国城镇化从一般规律及特殊性两个角度看都相对滞后,未来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还存在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2030年前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左右,城镇人口将较现在增加2.1亿、3.6亿

城镇化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路径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则是创造需求。

推进城镇化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工业化带来的过剩产能

城镇化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驱动力。

我国未来面临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但在城镇化加速的支撑下2015年前GDP增速还将维持8%以上的水平:

(1)城镇化率达到60%后,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大的提升,来源于TFP的增长还将维持2.2%的水平;

(2)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为扩大内需提供内生动力。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新增1000多亿;

(3)服务业滞后所代表的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需要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集聚将由城镇化推动;

(4)中西部的差异意味着巨大的追赶空间

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产业区域转移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人力成本等方面拥有优势,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

在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在未来再造一个“中国”

风险提示:

社会危机导致的经济“硬着落”

让农村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2013年03月19日07:

16甘肃日报

[导读]第二条路径叫做农村本土的就地城镇化,在保留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同时,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提升农民各项技能素质,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模式。

中国城镇化的实质就是破解“三农”问题。

可以说,“三农”问题,不仅过去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缩影,如今仍然是中国一切问题的钥匙;

不仅是中国历史革命成功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当我们说到各种红利时,不要忘记,红利的获取首先是要有投入的。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寄希望城镇化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最大红利所在时,我们当下就必须对“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进行最大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不仅要有言论上和道义上的,而且更需要物质上和行动上的。

笔者认为,中国城镇化下一步必须两条腿走路。

一条就是我们最常说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即城市接纳农民的发展老路,却并不涉及对农村本地的带动与提升,城市与农村依旧处于“两相忘”的状态。

另一条则是我们一直所忽略的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转型的路径,也就是通过农村自身各方面大发展,使得虽然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地还是那块地,但矗立其上的人和物已经赶上城市的品质。

如果说前一条有点类似解决增量问题的话,那么后一条就是有点类似消化存量的意思。

而且,后一条路径意义更加重大,不仅具备第一条城镇化路径所带来的所有红利好处,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而且将极大限度规避如城市病、户籍难等多重问题。

第一条路径姑且叫做农村以外的异地城镇化,就是现在运用最多的不断建设与扩容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试点提升有条件的镇街来加以推动,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农民身份转为市民,最终提高城镇化率的模式。

第二条路径叫做农村本土的就地城镇化,在保留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同时,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提升农民各项技能素质,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模式。

这也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了,使城镇化率看上去提高了;

而是“三农”问题得到真正改观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包括进城的农民工能够真正从人格精神上找到无异于一般市民的自信、自尊、幸福感等自我感觉时的城镇化,以及反过来市民看待农民或农民工时自然具有的一种对等与尊重时的城镇化。

我们说,这样的高城镇化率是可取的、进步的、成功的。

据此,笔者认为“有质量”的城镇化可以有这样五条标准:

不损害农民现有的一切权益而应该是有所增益;

不降低市民工作与生活方方面面的品质而应该是有所提高;

不产生新的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而应该是有所缩小;

不激发或者增加新的社会矛盾困难而应该是有所缓和;

不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而应该是有所美化。

只有这样,中国社会转型才可平稳推进。

一系列城镇化改革有望启动服务业或成突破口

2012年12月14日02:

43上海证券报[微博]刘伟我要评论(0)

  昨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招商证券2013年年度策略会上说,中国城镇化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镇存在发展粗放等问题,未来应进行一系列城镇化相关改革,其中服务业与城镇化的配套发展等问题应该被重视起来。

  李铁称,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1.27%。

欧盟、美国对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非常关心,因为中国的城镇化对中国和世界都会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国家现在有658个城市,19683个城镇,大约每个城镇有一万多人,而美国大概是每个城镇三四千人。

我们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从内地向外流出在逐步减少,表明我国的产业已经在逐步向内地转移。

  从与城镇化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来看,城镇化达到50%以后应该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

日本城镇化后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3倍,德国大概是2.68倍,中国的服务业现在比较落后。

从沿海城市来看,其城镇化已经达到60%以上,但其产业政策仍是偏向于工业的。

服务业没有被重视,这是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

  李铁说,从城市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城市发展比较粗放,城市发展成本比较高,比较重视城市形象,从而扩大了城市成本。

城市发展过程中融资模式不合理。

目前的城市发展融资,主要集中于城投等融资方式,以土地出让为主要实现方式。

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资源在城市间是不均等的。

  李铁认为,城镇化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中国城镇化在2020年达到60%左右应该不是特别难。

未来政策层面的可能性包括,第一,加快智能城市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建立智能的公共交通体系。

第二,清洁能源和节能材料的发展,这个将来也是重点。

第三,改变基础设施融资模式。

现在有相当多的城市有很大的债务,建议未来改变城市融资运转模式,把以土地作为资金来源的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模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形成类似几大燃气公司、排水公司等大型的跨地区企业。

第四,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问题,他指出,首先是目前服务业成本太高,主要表现在地产占成本比例太高。

怎样将工业用地转为服务业用地,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发改委专家李铁:

城镇化问题核心是改革不是投资

2013-08-13 

08:

36:

04上海证券报微博(4人参与讨论)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城市化路径的低成本的发展途径,要建立长期的城市发展行为,遏制短期行为。

城镇化的问题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  

  相关新闻:

  新型城镇化大潮下房企如何变革

  部分地方片面解读城镇化:

刻意房地产化

  不要把新一轮城镇化变成房地产业的狂欢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3年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谈到中国面临的城镇化现状与挑战的时候表示,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城市化路径的低成本的发展途径,要建立长期的城市发展行为,遏制短期行为。

城镇化的问题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

  

李铁表示,中国所面临的城镇化和世界所有国家经历的过程都不一样。

首先是大规模人口转入的速度很快,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每年会有两千万人进入城市。

其次是总量大,中国面临城镇化的人口达到了7.1亿人。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如此多人口的城镇化,中国因此在完成城镇化的过程所积累和面临的矛盾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在李铁看来,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包括数量性增长和质量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所谓数量性的增长指的是7.1亿面临城镇化的人口,质量性的增长则是两亿多的外来农民工和一些流动人口在城市里不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除此之外,土地粗放型扩张和节约型利用之间的矛盾;

就业低成本和城市发展的高成本间的矛盾;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制约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瓶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铁认为,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从粗放扩张型发展向资源集约型发展转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从“锦上添花”的政绩发展观向“雪中送炭”的民生发展观转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低收入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问题。

“怎样给中小城市、小城镇提供更多的活力,让他们吸纳就业人口,解决户籍问题,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改革从经济领域推广到社会领域?

”李铁表示,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低成本发展途径,就是要建立长期的城市发展行为,遏制短期行为。

“城镇化的问题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

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围绕怎么样进行城镇的基础设施改革,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等等问题进行有益的尝试。

社会各界应该认识到,中国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配置资源的制度,达到这样的目标,改革是最重要的动力。

(新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