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492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专题二考点五 比较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

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

                                    

解析:

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

第二首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

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

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 芙 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扰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以此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范成大的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

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木芙蓉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2014·

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

“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

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

茅屋。

②山溜响:

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

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分析起因和表达效果,需要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

“扫山云惊散林鸦”通过写因云朵掠过山林而使林鸦受惊四散,反衬了树林的寂静,属于以动衬静。

“月出惊山鸟”写月亮升起,惊动了山林中的小鸟,也是以动衬静。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

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3.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

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 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

《楚辞·

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都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两句则是直抒愁怀;

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

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

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理解不同诗词的内容、把握不同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把握不同诗词的思想感情。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暮春》一诗中“落花”、飘飞的柳絮、“东风老”、杜鹃的啼叫都表明春天将尽,暗含惜春之意,第二句中的“春愁”直接表达诗人的伤春之感。

《暮春山间》中“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涧水香”动静结合,视觉描写与嗅觉描写相结合,表达出诗人的闲适愉悦之情。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

《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s\do5(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1.(2016·

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④栖迟:

滞留。

(1)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

寓情于景。

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

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

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

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

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

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两首诗首联中“楚客”各指谁?

两首诗都写到贾谊,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

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

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

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

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契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

“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婉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注]上,惟留汉将功。

【注】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1)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①采用虚写(想象)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

②上句写出雁门山地,它横亘在代州北面;

下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

③突出它们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为结句的抒情做铺垫。

(2)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而是从大处着眼,全诗充满奋发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出征者魏大要立功沙场,报效国家,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 ①韩汝度:

作者友人。

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关中:

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②华岳:

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

云台:

云台峰,华山北峰。

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1)同为描写黄河、华山,与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两首诗在写景的视角上有何不同?

陆诗从平视、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

而本诗从俯视的角度,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2)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直抒胸臆,韩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宋  中[注]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 宋中: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

②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2)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

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

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5.(2016·

洛阳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南  征[注]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

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

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①羁旅悲愁:

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

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

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

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本诗的首联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宁静的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

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的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

“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

(2)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

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

①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

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作者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尾联作者以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赤  壁

[明]杜 庠[注]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 杜庠:

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

不得志,放情诗酒。

(1)这首诗和杜牧的《赤壁》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

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

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曲折地反映出他因没有得到机遇而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小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

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8.(2016·

太原市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破 阵 子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①赢,笑从双脸②生。

【注】 ①斗草:

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

②双脸:

指脸颊。

(1)杜甫《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