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出仕;
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
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
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
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
由:
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遵从。
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B副词,表反问,难道;
C结构助词,的;
D代词,自己。
故选:
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故选C。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
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
故句子断句为: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句子翻译为: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
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
淫:
使……迷惑;
移:
使……动摇;
屈:
使……屈服。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故答案为:
⑴D;
⑵A;
⑶C;
⑷C;
⑸B;
⑹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
⑹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⑺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与元九书》(节选)
古人说:
“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
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
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
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
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
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2.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怨言。
母诚之,曰: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
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昼则疾耕作于田间
于:
________
②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悟:
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介词,在;
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
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分析】
(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
给予。
“悟”:
明白,醒悟。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且:
并且。
伐:
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
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给我们的启示:
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
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故答案为:
⑴介词,在;
明白,醒悟;
⑵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⑶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
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
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
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
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
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
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
“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
”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
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
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
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
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
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①秋气。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
舟沿白堤止焉。
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霞轩著白袷衫②,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
画船经提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诒孙顾余:
“此赤壁之续③也。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
【注】①中:
感染。
②袷衫:
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
③赤壁之续:
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③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
④咸止而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
【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
(1)考虑,想到;
形容水的澄澈;
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皆,都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
【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②句意为:
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句意为:
就像中秋时节。
秋气:
④句意为:
都停住而听。
咸:
皆,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
有但:
只是;
句意为: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蓊郁
:
郁郁葱葱;
乃:
才。
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的画面。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⑴考虑,想到;
皆,都;
⑵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
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赏能力。
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
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
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
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
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
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
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前行。
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
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的。
诒孙回头跟我说:
“这是东坡游赤壁的延续。
4.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
王举正③懦默④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
“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平时讳言武备⑤,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羌:
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
②枢密副使:
官职名。
③王举正:
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
④懦默:
懦弱,不出声。
⑤讳言武备:
不提养兵蓄锐的事。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召拜枢密副使________
②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________
③守令皆得不诛________
④人不寐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例句形同的一项是(
例句:
朝廷欲按诛之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何陋之有(《陋室铭》)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限断两处)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②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5)
【乙】是范仲淹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一幅________图;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________之情。
(6)请结合【甲】文,分析【乙】词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授给官职;
同“才”,才能;
全,都;
睡着
(2)D
(3)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塞下秋景;
征人思乡
(6)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
结合【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五倍、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拜”这里是授给官职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朝廷欲按诛之”中的“之”属于代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宾语前置的标志;
C助词;
D代词。
(3)这句话的意思是:
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执政:
这里是执政大臣的意思;
谏官:
这里指谏官的话。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②
武备:
指养兵蓄锐的事;
死事:
以死殉职。
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结合上片所描写的景物分析概括,上片写的季节是“秋景”从“毫无留意的大雁”“边声”“号角”“连绵的群山”可以看出写的是边塞的秋景,据此可知上片描绘的是一幅塞下秋景图,从“浊酒一杯家万里”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体会出词的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
(6)结合这两句词的内容和词的主旨分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因此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
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⑴授给官职;
⑵D
⑶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⑷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⑸塞下秋景
征人思乡
⑹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
结合【甲】文分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
A代词;
B助词,的;
C动词,往,到......去;
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F调整音节,无实义;
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H代词,这,此。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
夫、盖、若夫、嗟夫等;
②时间词:
是时、昔者、既而等;
③谦词:
下官、窃、寡人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吾、余、予、尔等;
⑤疑问词:
何、孰、安、胡等;
⑥复音虚词:
然则、是故等。
2.句中标志词: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
者、也、矣、哉、耳、乎等;
②复音虚词:
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
4.对话标志词:
曰、云、语等。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⑸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
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
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
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