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度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6.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烧杯中水沸腾时不停地冒出“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的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7.下列几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路灯下的“人影”B.雨后的“彩虹”
C.海面上的“海市蜃楼”D.大桥在水中的“倒影”
8.在鞋店试穿新鞋时,小明直立面向竖直放置在地面上的“试鞋镜”,看不到镜中自己脚上的新鞋。
小明做以下动作,能够让他看到镜中自己脚上的一只鞋或者两只鞋的是( )
A.站在原地下蹲
B.保持直立靠近“试鞋镜”
C.站在原地竖直向上提起一只脚
D.保持直立远离“试鞋镜”
9.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实像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虚像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小
C.眼睛近视了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应该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可起到放大作用
D.因为光的折射,我们在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在鱼的实际位置上方
11.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12.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
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像距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D.增大取景范围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下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A.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D.透镜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14.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乙B.甲丁C.丙乙D.丙丁
15.下列情况中,物质密度不变的是( )
A.冰熔化成水
B.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
C.把纸撕成碎片
D.把铁丝烧红
16.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陶瓷,既可以像海绵一样变形,也能像海绵一样隔热、绝缘,同时具有超轻、高韧性等特点,这种材料适合制造下列哪种物品( )
A.自行车的车架B.便携式水果刀
C.输电导线D.新型消防服
17.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18.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
1
D.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1:
4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9.如图所示刻度尺,它的测量范围为 cm;
若小超用此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结果为5.170cm,此记录结果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20.风吹树叶“沙沙”响,是由于风吹动树叶 而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够分别出树上小鸟与知了的叫声,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美丽的小鸟是因为太阳光在小鸟身上发生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1.PM2.5是漂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m、即 m的颗粒物。
某方案提出:
利用大型鼓风机向空中喷射大量水滴,吸附空气中的PM2.5下落至地面,但专家认为该方案欠妥:
盛夏,喷射出的水滴还未落地就已 成水蒸气;
寒冬,喷射出的水滴很快 成冰粒,危及道路安全。
22.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
“云在水中飘”是小明以 为参照物看到“云”在水中运动的现象。
“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 形成的虚像和云在水面的 形成的虚像同时出现的现象。
23.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7°
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
,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折射角的大小为 。
24.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 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 (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25.在玻璃板下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小物体正上方的玻璃板上,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看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位于水滴的正上方,调节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小物体。
此时看到的是小物体的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像(选填“实”或“虚”)。
26.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装有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天平刚好再一次平衡,如图所示,则甲瓶液体的质量 乙瓶液体的质量,甲瓶液体的密度 乙瓶液体的密度(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7.小东买了一瓶矿泉水,喝去了一半后,剩余的矿泉水的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水的密度是1.0×
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28.寒冷的冬天,裸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爆裂,其原因是水管中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 减小, 增大所导致的。
三、作图与探究题(第1小题8分,第2小题6分,第3小题6分,第4小题5分,共25分)
29.(4分)在左图中画出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在右图中,F为凸透镜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右侧有一平面镜MN和主光轴OO'
成45°
角,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
30.(6分)如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 (选“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 ;
(选“像更清晰”或“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 cm。
31.(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象如图乙所示;
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丙所示。
(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 上。
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
凸透镜A的焦距是 cm。
(2)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应使光屏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则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32.(5分)小明妈妈买到一块绿松石小工艺品,小明想知道绿松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1)按图甲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这一过程中的错误是 ;
(2)纠正错误后,小天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出该工艺品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工艺品的质量m为 g;
(3)小天利用量筒测量工艺品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该工艺品的体积V为 cm3
(4)计算出这块绿松石制作的工艺品的密度为ρ为 g/cm3;
(5)如果小亮将实验步骤
(2)、(3)互换一下,测出工艺品的密度将偏 (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
本题包括2个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9分,共15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33.(6分)传说孙悟空具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折合5.4×
104km).我国高铁的安全运行速度可达300km/h.已知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78×
105km.请根据这些数据估算孙悟空从花果山约需翻几个筋斗可到达月球;
若建一条“地月高铁”,以300km/h的速度从地球运行到月球约需多少小时。
34.(13分)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4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
若瓶内有质量m=0.35kg的水,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
103kg/m3,石块密度ρ石=2.6×
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的质量m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分析】
(1)测量时根据精确程度要求的不同,选择分度值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速度;
(4)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速度,然后进行对比。
【解答】解:
A、测跳远的成绩时精确到1cm就可以了,所以测量时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A错误;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这说明看台与小明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选取的参照物是小明自己,故B错误;
C、小明50m测试的成绩是7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v=
=
≈7.14m/s,故C错误;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则小明所用的时间为:
t=
=200s,而小亮的成绩是240s;
因通过的路程相同,小明用时更短,则小明跑得更快,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参照物的判定、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分析】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
算出隧道的长度。
高铁速度为216km/h=60m/s,车厢通过隧道用了t=10s,
根据v=
得,
隧道长:
s=vt=60m/s×
10s=600m。
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计算题,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
(1)声音能传递信息,声音能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将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到。
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即指的是响度,故C错误;
D、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生,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我们听不到,故D错误。
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涉及声现象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声音;
(3)根据噪音和乐音的定义分析;
(4)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B正确;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了人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声,没有影响,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传递信息,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就是利用了传递信息,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的声现象,属于基础知识。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
故BCD错误;
A正确;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温度计测量的温度要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2)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遇低温的水而出现液化变小,同时引起水的振动,产生较大的声音,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气泡逐渐变大;
(3)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会液化为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是“白气”;
(4)水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A、酒精温度计的量程﹣80~60℃,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不能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故A错误;
B、图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水沸腾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A、路灯下的“人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B、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与题意不符;
D、平静水面上大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即可解答此题。
根据图示,要想看到镜中的新鞋,就要使眼睛看到新鞋成的像;
也就是说鞋子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
A、由图可以看出:
站在原地下蹲,可以看到镜中的鞋;
故A正确;
B、保持直立靠近“试鞋镜”,如果原来看不到,靠近后依然无法看到。
故B错误;
C、站在原地竖直向上提起一只脚,入射角减小,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减小(反射光线偏低),反射光线始终在眼睛的下方,故不能看到新鞋的像。
故C错误;
D、若人离镜子远一些,像也会离镜子远一些,同时入射角减小,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减小(反射光线偏低),反射光线始终在眼睛的下方,故不能看到新鞋的像。
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首先确定光的传播方向,然后根据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对各个图进行分析。
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
ACD、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AC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
(3)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4)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
A、不管凸透镜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等大,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远近无关;
因此,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也不会变小,故B错误;
C、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眼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像成在视网膜上),而不是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故C错误;
D、水中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而眼睛是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会看到水中的“鱼”在鱼的实际位置上方,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故D正确。
【点评】此题涉及到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光的折射现象等,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