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7593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文体特征4Word文档格式.docx

偏正结构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 └─┬─┘

 偏正结构偏正结构介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

“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类别不同,但是大致对应。

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部分对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对谓语部分。

又如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计  利当 计 天 下 利;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求 名 应 求 万世 名。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主语   谓语     宾语  

此联上下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自然是结构相应的。

五、语法口决及划分成分的方法

主谓宾和定状补,成分结构记清楚。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述后补。

主语状语须判定,补语宾语要区分。

各项成分辨分明,评撰对联有帮助。

语法分解符号

=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分界号

()定语[]状语<

>

补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语法来分析,上联的主要成分是“锋出”,下联的主要成分是“香来”。

上联主语是“锋”,谓语是“出”;

下联主语是“香”,谓语是“来”。

“宝剑”是“锋”的定语,“从磨砺”介词结构做“出”的状语,“梅花”是“香”的定语,“自苦寒”介词结构做“来”的状语。

图解: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勤为(摇钱)树;

俭是(聚宝)盆。

喜红光<

四射>

看气象<

一新>

例1和4上下联句式为主、谓、宾结构。

两例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词性相当,词组结构相应。

例2上下联为非主谓句,乃动宾结构,“四射”“一新”补充说明情状。

“红光”为偏正式,“气象”为并列式,作名词是可以相应的。

六、小结及练习

由此可见,创作对联,遣词造句,句法上做到了词性相当,词组(短语)结构相应,就能构成结构相同的句式。

这样,不仅符合对联要素之句式相同的要求,也能同平仄节奏相统一,使之声律协调,形式整齐。

对联文体特征(5)

[教学目标]

二、了解对联的基本特征之平仄相谐的原则。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普通话四声及古四声与平仄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平仄声在对联中的相谐之原则。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它的声调抑扬顿挫,节奏分明。

对联除了文字相对外,还要讲究声调的和谐。

据说有的外国人听我们说汉语,感觉好像是在听唱歌,这就是汉语的声调在起作用。

恰当地利用平仄不同的声调,形成有规则的变化,可以使对联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二、对联格律平仄声的归类

汉语中的一些成语、俗语中就赋予了平仄变化的音乐美。

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风平浪静”(平平仄仄)、“彩霞满天”(仄平仄平)、“浪迹天涯”(仄仄平平)、“丰富多彩”(平仄平仄)等。

这些短语听起来很有韵味。

学习对联,我们常会看到“平仄”二字。

因此,了解对联的平仄是学习对联的重要一步。

要弄清平仄,首先必须分清四声。

我们知道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在对联的格律中,我们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

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平仄

古代汉语也分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异同。

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属于仄声。

入声字是古汉语中读音短促的字。

如:

出、格、识等字,古为入声,属仄声,今属平声。

汉语文字的音调,非平即仄。

平声平直高昂,声调高低变化不大;

仄声短促低沉,声调高低变化较大。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发展演变而来的。

我国古代诗词就讲究平仄的协调,与古诗词有渊源关系的对联当然也须讲究平仄相谐。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声律变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同一句中平仄交替,对联要符合这样的要求。

因而,我们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看着是一副对联。

每联上下两句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非常好听。

在律诗和对联中,要求本句平仄相间,对句平仄对立,“平对仄,仄对平”。

三、平仄相谐的三原则

平仄必须相谐是指在写作对联是要遵守三条平仄方面规则,这就是:

(1)平仄交替

在本句(上联或下联)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使用,特别是上、下联的第二、四、六字位上的字(即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在句中要交替出现。

即基本是两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就是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是两到三个仄声字之后接着就是两到三个平声字。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句中“繁”“简”“秋”分别是“平仄平”,下联句中“异”“新”“月”分别是“仄平仄”,平仄在句中交替出现。

一副对联最好不要连续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平声或仄声字,那样会没有节奏感。

但是在字联进行断句后可以例外。

例如:

万户更新,欢声载道;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2)平仄对立

对句平仄对立,是指上联和下联相应的字词的平仄要相对,也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青海南禅寺联

青山白雪千崖晓;

平平仄仄平平仄

紫塞黄河万里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承德避暑山庄东暖阁联

香袅金垆春昼永;

平仄平平平仄仄

兰芳玉砌晓风清。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单数字位上的字(非节奏点上的字)可放相对放宽些。

即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如“兰”字与上联“香”字同为平声。

(3)仄起平收

一副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要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要用平声,即“仄起平收”。

这是一条定律,也就是说不能全平或全仄。

这是最普遍的规则。

但应注意,下联不可在句末一连用三个平声字,否则即犯了“三平尾”的毛病。

例:

爆竹声声辞旧岁;

(平仄仄)

梅花朵朵迎新春。

(平平平)

一片彩霞迎旭日;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万条金线带春烟。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春风放胆来梳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夜雨瞒人去润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联都符合“仄起平收”这一规律,第一副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日”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烟”是平声;

第二副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柳”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花”是平声。

为什么这样规定呢?

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在吟唱时可以留下余音绕梁的感觉。

下联是不是绝对不能用仄声?

当然也有例外,如孙中山题书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上联最末一字“功”是平声,下联最末一字“力”是仄声,这是特殊的,人们称之为对联的变格。

四、小结与练习

对联文体特征(6)

二、了解对联的基本特征之内容相关联的原则。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性。

[教学难点]掌握对联内容相关的几种类型。

二、对联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

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

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痕迹,不是好联。

例如:

反对侵略;

学习下棋。

又如:

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上述两副联,从文字对偶形式看,词性、句式都对得不错,亦合平仄。

但是,它们上下联的语意、内容不相关联,中间缺乏联系,风牛马不相及,不能表达任何意义,所以不能认作对联,只能算是对偶句。

我们可以为对联作一个生动的比喻:

上下联好像是双峰对峙,或者是二水分流,表面看来,是互相隔离的,但实际上是双峰之间有山脉相连,二水之间有暗泉相通。

例如,前面第一副联可以勉强改为:

抗击侵略;

保卫和平。

这样,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对偶的,在内容上也是相联的。

瑞雪红梅增神州秀色;

长箫短笛和盛世新声。

此联表面上是上下联各写一个意思,但两者内容又是互相补充的,统一在“大好形势”这一意境里,表现了“人寿年丰”的主题。

三、对联内容相关的类型

对联虽然分上下两联,但内涵是有机的整体。

一副好对联,就像一首诗,一篇文章那样,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思想。

有的对联内容相同,互相关联,即是“正对”;

有的对联内容相反,互相映衬,即为“反对”;

有的对联意思连串,前后承接,即称“串对”。

总之,意思必须关联。

就内容相关或语意相关这一要素,可以从下面的对联中来体会。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一副讲学习的格言联,在主题上,上联强调的是勤奋学习,下联强调的是刻苦攻读,上下联都是从正面来讲的,体现了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征。

即是“正对”,又如1992年的一副春联:

十三年政策归心,农民放胆;

九万里丰收醉眼,华夏扬眉。

此联上下联的语意、内容非常关联,且具有时代气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农村实行允许农民承包土地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之后,又连续六年在元旦发表社论,重申政策不变,农民心中有底,胆子大了,干劲更足,全国连续十三年获得粮食大丰收,真是“政策归心,农民放胆,丰收醉眼,华夏扬眉”,一气呵成。

再如: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此联是杭州西湖岳飞墓联,上下联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岳飞的悼念之情,语意也是相关的。

“反对”的上下联,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即是以相反的口吻描写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使其互相反衬、对照,达到相反相成的效果。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何奈何”显得多么无情,“似曾相识”又是何等有意!

一无情,一有意,作者既伤感花落,又欣喜燕归。

上下联之间意思相互映衬,一“去”一“来”,遥遥相对,截然有别,然而又归结于同一主题,感慨人生多味。

可见,采用“反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还有的对联意思连串,前后承接。

我们把它称之为“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后,其意义是不完整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此联上下联意思紧密关联。

强调只有坐了十年冷板凳,才会有真知灼见,写出的文章才不会出现“假大空”。

坐十年冷板凳的目的就是为了文章不写半句空,意思是顺流而下的。

例:

不历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任我纵横千里目;

看他吴楚万重山。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以上三副对联,若单看上联或下联,都不能表达一个明白的意思,但上下联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明白了。

撰写对联要求内容相关,但内容又不能完全相同,也就是不能“合掌”。

“合掌”就像人的两个巴掌只有左右手的区分,实际都是一样的。

扫千年旧习;

除万载歪风。

此联看似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但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这就犯了“合掌”大忌。

因此,在对联创作中要尽量避免同义词相对。

上下联的“内容无关”,也有特例,即“无情对”。

无情对就是一定要上下联的“内容无关”,而且“离题万里”才好。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此联字字对仗,工整无比,内容上分别说的是名酒和气象,大相径庭,造成一种不协调的喜剧效果。

四、小结及练习

对联与修辞手法

(1)

一、了解对联中修辞手法运用的类型。

二、掌握对联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写作对联时学会正确运用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

对联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它要通过修辞来达到对语言要素——语音、语汇、语法的有效运用。

讲究平仄做到符合韵律,是对语音的巧妙运用;

用词准确精巧,是对语汇的巧妙运用;

语句选择恰当,能够精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对语法的巧妙运用。

二、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在修辞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比喻,也就是“打比方”。

所谓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事物或现象,概括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的、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后者更为具体、更为形象、更为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被广泛地运用。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这种形式多用“如”、“像”、“似”、“若”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白不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此联形象描绘了黄果树大瀑布之美妙。

上联写白色瀑流飞泻的壮观,如弹开的棉花一般飞散着;

下联写水流在阳光下形成的一道道彩虹,绚丽似锦。

此联借用形象的比喻,尽现瀑布的奇美景致。

学似秋禾须结实;

文如春树自生花。

上联将读书学习比喻为“秋禾”,秋禾即秋季的水稻。

意思是只有付出辛勤劳动,秋天水稻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下联将吟诗作文比喻为“春树”,意思是只有像春天的树木,根深才能叶茂,在阳光雨露滋润下一定能绽开花团锦簇的芬芳。

联句寄予了作者对后辈学习的殷切期望,比喻形象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隐喻(暗喻)

有本体和喻体,而没有比喻词出现,即隐去了比喻的形迹,只是用其他的形式和结构将二者联系起来构成比喻,就是隐喻,又叫暗喻。

这种比喻手法在对联中应用较多。

像广西桂林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这副对联上下联分别使用了暗喻,在第二字的位置上分别用“作”和“为”当连接词,充当“是”的作用。

乌鹊噪雪野,张张竹叶朝天;

黄狗过霜田,朵朵梅花落地。

这里的“竹叶”实际上是指乌鹊的嘴,“梅花”是指黄狗的脚印,上下联都是借喻。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此联以水喻月,以云喻山。

月亮照在大地上,真的好似满地是水一样,天上起了云彩,就好像整个天上都是一座座的山,这种类比恰如其分,惟妙惟肖。

借代

借代,就是不用人或物原来的名称,而换一种说法来代替原来的人或事物。

借代的作用是语言的感染力或是为了达到不重复的目的。

借代在对联中经常应用的是用有关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人。

如: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是巧妙地用地望称谓的嵌名联。

就是巧妙地用古代的地望称谓来代替李鸿章和翁同龢hé

地望称是一种不直呼其名的尊称,就是以地名作为对人的称谓。

这其中又可以分出生地、族望、为官之地这三种称谓。

清末一批有名的历史人物,如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康有为被称为康南海、翁同龢被称为翁常熟、李鸿章被称为李合肥、曾国藩被称为曾湘乡、张之洞被称为张南皮,都是以其出生地的地名相称的。

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人或把人当物来进行描写,也可以把甲当成乙或把乙当成甲来描写。

风和风根本不会“放胆”和“瞒人”,这里完全是拟人化了,将春天的自然规律描绘得惟妙惟肖,非常形象生动。

有脚阳春先到故园桃李;

无心明月偏临近水楼台。

“有脚阳春”和“无心明月”是典型的似人化。

在婚联中常常把人当物来进行描写,例如:

意似鸳鸯飞比翼;

情如鸾凤宿同林。

黄鸟双栖鸣翠柳;

红莲并蒂映青波。

夸张

夸张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在对联中夸张也经常出现。

鲁迅先生曾举例说明夸张要有一定的根据,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可以,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就过分了。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有意夸大某些事物的特征,就是夸张。

旭日行天,喜盖通红大印;

神州铺纸,欣签致富合同。

此联通过把旭日夸张为大印,把神州大地夸张为大纸,勾勒出一幅经济繁荣、生机盎然的喜庆景象。

此联妙在将“盖大印”、“签合同”这种与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新词嵌入联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乘神舟,抱红日为章,巡航烙龙印;

揭奥秘,撕白云作纸,驰宇译天文。

此联妙在夸张。

联文通过把红日夸张为大印章,把白云夸张为纸,仿佛描绘出一幅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上巡航工作的图景。

三、小结与练习

 

对联与修辞手法

(2)

教学目标]

对联是讲究对仗的,所以有对称美;

对联又是讲究平仄的,所以有和谐美;

对联还是讲究修辞的,所以有语言美”,了解一些常见的对联修辞技巧,于我们学习、研究、创作对联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汉语的各种修辞手法都适用于对联创作。

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加形象、生动、深刻、提高艺术品味和欣赏价值。

对比:

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本联将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卖国求荣的秦桧夫妇,两种人爱戴与憎恨的情感作强烈对比,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

又如:

事到盛兴须谨慎;

人逢危险应从容。

本联把两种处境,两种态度作对比,富含人生哲理。

小犬入门嫌路窄;

大鹏展翅恨天低。

此联上句以强凌弱,欺负小孩,对句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气概,从气势上居高临下,不失尊严。

前者粗鲁骂人,后者豪气逼人。

此联奇在用喻,妙在对比反差。

双关双关就是利用中文字句多义或多音等特点,使对联的内容包含多重意思。

对联用双关语来表达可增强趣味性,增添幽默效果。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本联从字面看,上联讲摇橹行船没有张帆行船速度快,下联讲笛的声音没有箫的声音悦耳。

实际上本联用的是谐音双关。

上联中的“橹速”为三国时吴国的文官“鲁肃”的谐音,“帆快”为汉初武将“樊哙”的谐音,是讲鲁肃的能力比不上樊哙。

下联中的“笛清”为北宋武将“狄青”的谐音,“箫和”为汉初谋臣“萧何”的谐音,是讲狄青的能力比不上萧何。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明代宰相李贤喜爱程敏政之才,想把女儿许配给他。

在一次宴会上,李贤指桌上的藕菜说出上联,程敏政心领神会,用手指桌上的水果杏和梅对出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表面说的是蔬菜果品,实际谈的是人事姻缘,联意隽永有趣味,十分诙谐幽默。

反复为了加重句子的感情色彩或为了强调指出其中的意思。

重复使用某个词、词组或句子,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该副对联中“望”和“印”重复四次,“千古”和“万年”反复两次。

设问用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是撰作对联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或上联提出问题,下联作答;

或上下联均为设问,不出现回答。

用设问的形式写作对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便于表达联意和创作意图。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有位酷爱作联的人,经常在家里吟诗作对。

一天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白天好似黑夜般阴暗,他触景生情想出半边上联,他的吟咏被隔壁邻居一位穷秀才听到,秀才便推门而入,应声对道: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主人说:

“借东西好商量,你得先对上我的上联。

”秀才笑道:

“我刚才进门说的,说是下联呀!

”主人一想,拍手叫好。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这是反问,也称反诘。

为强调某一种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以引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此联是嵌字联,上下联嵌有列宁的名字,对联的意思是我们都是穷苦人出身,所以一定要闹革命,把日本鬼子打败,推翻压在我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当家作主人。

如朱曼华挽鲁迅联:

差幸呐喊有声,忍听南腔北调?

从兹彷徨无适,哪堪月黑风高。

“呐喊”、“彷徨”、“南腔北调”,鲁讯小说、杂文集名。

“忍听”,怎忍听。

此联巧借鲁迅著作名入联,表达对鲁迅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业绩的尊崇,同时抒发了对鲁迅逝世的悲痛。

反问,使语言深沉,更有力量。

回文又叫回环。

上联尾作下句头,后者为前者的倒文。

就是说,用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揭示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如“天然居”酒楼联:

居然天上客;

客上天然居。

又如厦门鼓浪屿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再如武汉龟山联: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此联可倒读,读后组成新联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