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7286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Word文件下载.docx

昌平园区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批有竞争力、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昌平区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01年-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1亿元,完成工业产值236亿元,上缴税费11亿元,利润总额2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8.7、7.4、5.2、7.4倍。

2、骨干企业队伍已经形成。

2005年总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0家,上缴税费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72家。

3、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交易活跃。

2005年昌平园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园区技术合同登记处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29份,合同成交总金额共计18.4亿元。

4、园区投资环境逐步完善。

昌平园一期、二期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和越来越好的环境,为创建投资兴业首选之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投资服务中心和“一站式”办公大厅起到了加速改善昌平区投资环境的作用。

北京控股等一批投资公司进入园区,进一步改善了园区的投融资环境,银、企联谊和中关村“瞪羚计划”等政策为中小企业搭建了融资平台。

5、区域贡献突出,龙头作用显现。

昌平园2000-2005年期间,利润年均增长50.8%,上缴税费年均增长42.2%,占昌平区税收近三分之一。

6、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人才涌入昌平,同时吸纳了大量当地人员就业。

2005年末,昌平园共有从业人员62824人,其中归国留学人员303人,博士以上学历591人,硕士学历2895人,大学学历17381人,大专学历11640人。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园区经济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又一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7月,国务院做出了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大决策,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际国内和首都发展环境有利于昌平园的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人才竞争十分激烈。

与高水平园区相比,昌平园在高速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昌平园作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园区的经济总量仍显不足,产业特色还不突出,产业基础不够扎实;

入园企业及其员工并未真正融入昌平,对地方环境和文化的认可度低,缺乏应有的归属感,企业与昌平各界缺乏相互了解;

土地集约化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战略和目标

1.战略定位

昌平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昌平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是首都创新型城市和昌平建设投资创业首选之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是科技辐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培养基地。

2.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年创一流”和昌平区创建“三个首选之区”的关键时期,园区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目标招商,将昌平园建设成为首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昌平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辐射园。

园区总体发展思路是:

主动融入首都高科技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参与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强化昌平园产业基地功能,积极推进与中关村各园的分工和共同发展,巩固和强化园区在昌平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尤其要重视在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形成与中关村各园的互补,与昌平地方区域、镇域经济互补的特色。

高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园区产业质量,积极推进园区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增强园区管委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调控职能,通过制定、落实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园区经济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分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高、低消耗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1.一条主线——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基地功能

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昌平园作为北京郊区的高新区,将推进二次创业,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软硬环境。

主动承载首都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产业基地作用,强化昌平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基地功能,加快引进、加速培育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将昌平园建成北京市主要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

2.两个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及信息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针,积极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年创一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围绕具有产业基础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就一批科技人才。

有力地促进昌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三项工程——专业园及产业孵化工程、目标招商工程、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为“十一五”期间将昌平园建成首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昌平园将重点实施三项工程,加快昌平园的整体建设步伐,高效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等资源,在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培育昌平园的优势特色产业。

⑴专业园及产业孵化工程

目标:

5年内,建成2至3个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电子信息专业园,集约利用土地,建成8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配套服务平台,引进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入住;

建成3至5个不同特点的的孵化器,孵化器场地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及项目不少于400家(个),至少孵化出50家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争取各级政府扶植资金2亿元,在孵企业吸引各种投资达到5亿元。

主要工作:

加快专业园和孵化器的立项、建设和发展;

探索专业园的服务管理模式,强化二次孵化意识和对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项目的扶植,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

积极学习、探索和建立孵化器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对在孵企业的创业指导,推动在孵企业管理创新;

加强创业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综合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孵化器管理队伍;

完善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尤其是融资服务功能,吸引各种创新基金和民间投资基金以及风险投资进入孵化器。

⑵目标招商工程

引进100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100个因产业规模扩大新建产业基地项目,1000个创业型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引进5个大型投资集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多个专业从事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

主要工作:

变盲目招商为目标招商,争取北京市发改委、工促局、科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包括列入国家和北京市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各种计划的高新技术项目库,有目标跟踪项目库中项目的进展情况,对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的项目宣传昌平园的各方面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这些项目在昌平建立产业基地、进入专业园。

同北京的各种高新技术孵化器建立经常联系,吸引孵化器中孵化出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昌平园落户。

⑶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用5年的时间,将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在京国家工程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产业基地,大型仪器检测、测试中心,集中科技孵化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完成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的规划立项,完成土地开发,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项目的选址和建设,提供良好服务。

在市政府和科技部的领导下,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司、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昌平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预计总投资100亿元。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力争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

促进产业聚集和成果转化,形成昌平园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经济总量

技工贸总收入保持在平均年增长15%的速度,2008年将达到518.3亿元,工业产值358.7亿元,上缴税费16.7亿元,出口创汇8.5亿美元,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以上;

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685.5亿元,工业产值474.4亿元,上缴税费22.1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

其中第二产业(工业)93.1亿元,占园区总量的64.3%;

第三产业(服务业)51.7亿元,占园区总量的35.7%。

年度

技工贸总收入(亿元)

工业产值(亿元)

上缴税费(亿元)

2005

341

236

11

2008

518.3

358.7

16.7

2010

685.5

474.4

22.1

2.产业目标

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初始条件及获得性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两大领域,充实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技术领域,发展锂离子电池、钕铁硼磁性材料、记忆合金等有潜力的项目。

在2008年之前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新型生物医药产品、检测与诊断试剂、医疗器械、软件、锂离子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群,形成具有开发、生产、出口辐射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2010年达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及信息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其他领域形成国家特定重点新产品的生产、研发基地。

“十一五”期间将昌平园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具有强力示范、辐射作用的特色园区,为解决人员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承担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分工做出重大贡献。

四、专项规划

1.生物工程和新医药

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龙头,继续坚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为已经投产企业争取政策等支持,努力为正在进行基本建设的项目创造加快进度、尽快投产的条件,广泛吸引产业化和成果转化项目入住,扩大总量,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园内为创业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和支持,加快推进标准实验中心、中试基地、实验动物中心、生物信息技术中心和试剂器械保税仓库等公共平台的建设,不断提高昌平园专业化服务水平。

以生物制剂、生物芯片及新医药为重点,着力开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品,重点支持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北京正旦国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分工与竞争,将昌平园建设成为首都重要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2.电子信息

继续坚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参与首都电子信息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产业基地定位,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促进智能化产品、集成电路、光电显示、广播电视、通信等电子设备在昌平园的快速发展。

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昌平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软件、网络通讯服务等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建设电子产业专业园良好的配套设施,为成果产业化项目快速发展提供空间和良好的服务,引导优势资源,积极促成一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入住和快速成长。

重点支持中电智能卡有限责任公司、中软股份有限公司、二六三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巴可利亚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英斯泰克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直真节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高水平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

3.其他领域

继续发展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在为已入住项目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继续引进适宜在昌平园发展的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绿创环保集团、有研亿金公司等企业和新引进优势项目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为加快昌平园的开发建设,配合昌平卫星城东扩,依据市规发[2003]1531号文《昌平卫星城东区用地规划调整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精神,昌平园在完成西区和东区民办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后,对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发展备用地进行开发建设。

1.园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

⑴2005年,作为昌平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昌平园东区的两条重要道路白浮泉路和南中路经京发改[2005]569号和京发改[2005]570号文立项批复,预计2006年完成,道路全长4719.28米,总投资18760万元。

⑵2006年至2007年预计修建四条道路和一座桥,分别是京密北路、中心路、何营西路、滨河西路和白浮泉路跨东沙河桥,道路总长度7102.5米,投资预计62382万元;

治理孟祖河,河道长度1371米,投资预计990万元。

⑶2007年至2008年预计修建道路四条,分别是景文屯北支路、景文屯西支路、规划一路和规划二路,道路总长度2715米,投资预计4200万元。

2.园区供热规划建设

 2006年至2008年,预计在东区二期地域范围内进行供热厂二期扩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涉及土建、设备、一次管道、变配电设施和换热站,装备4台80吨锅炉,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供热能力预计达到400万平方米,管线长度为4200米,管径为0.3-1米,工程总投资20000万元。

3.园区园林绿化规划建设

  ⑴2005年至2006年,预计新建滨河东路以西至京密引水渠北岸的防护绿地和东区一期内的公共绿地,绿化面积为217824平方米,总投资为1089.1244万元。

  ⑵2006年至2007年,预计新建东区二期孟祖河段防护绿地和东区二期内公共绿地,绿化面积为253382平方米,总投资为1266.9066万元。

  ⑶2007年至2008年,预计新建东区二期地域内京密引水渠北岸防护绿地,绿化面积为398000平方米,总投资为1990万元。

1.兴业电子信息专业园规划

⑴现状与问题

“十五”期间,昌平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技工贸总收入以年均超过38%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销量增长迅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分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整体规模已跻身北京前列,但还存在总量不足、产业不够聚集、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发展环境尚需完善等问题。

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工业体系,使园区信息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推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其他产业的效率,大量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易成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特成立兴业电子信息专业园。

⑵产业定位

兴业电子信息专业园是由北京兴昌高科技发展总公司投资开发的园区配套公建项目,是园区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昌平园的重要工程,专业园建设将对园区内信息企业的创业及产业化链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兴业电子信息专业园依托昌平园信息产业基础,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联合编制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为基准,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做好产业发展定位,形成骨干企业寻求配套、中小企业主动配套、引进企业跟进配套的局面,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建设好以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一体的“兴业电子信息专业园”,从整体上优化昌平园电子信息领域内在的资源配置。

⑶基础设施

兴业电子信息专业园北起白浮泉路,南至京密引水渠,西起南中路,东至何营路。

园区用地平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规划总面积2683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4600平方米,绿地率达到15%-30%,是集办公、科技、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多功能电子信息专业园区。

⑷发展重点

优先支持汽车电子产业、重点支持发展计算机、网络、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业、通信设备及系统制造业、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三类产业。

概括地说就是六种技术、七大类产品。

-六种技术

⑴新型元器件及电子专用设备技术

⑵GPS(全球定位系统)、ITS(智能交通系)技术

⑶通信技术

⑷数字技术

⑸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⑹微电子技术

-七大类产品

⑴智能化电子产品

(智能化仪器仪表、IC卡及其应用产品、GPS(全球定位系统)、ITS(智能交通系统等)

⑵软件产品

(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嵌入式软件等)

⑶ 

通信产品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

移动交换机、基站分系统、移动通信手机;

SDH

光通信设备;

光电环路传输系统:

SDH接入、宽带产品;

综合业务数字网系统ISDN;

IP电话系统等)

⑷计算机类产品

(微机、服务器、ATM、工控机、板卡、DVD—ROM等)

⑸数字及网络电子产品

(VOD系统、网络信息家电、Web—VCD/DVD、机顶盒、PDA等)

⑹视听类电子产品

(电声产品、音响产品、视盘机、模拟及数字彩电、投影电视、新型显示器等)

⑺新型元器件类产品

(片式元件、电声器件、敏感元件、石英晶体、厚/薄膜电路、电源、集成电

路产品等)

⑸功能布局

创新功能:

成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综合园区。

集聚功能:

依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投资者的热土和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知识的集聚地。

孵化功能:

成为企业家、创业者的摇篮;

成为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的新型电子信息专业园区。

示范功能:

产学研结合、信息化建设的试验示范区

增长功能: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⑹经营方式

1>

孵化经营

  为初创型和成长期企业提供创业环境和服务,主要是工商税务等咨询服务、提供孵化场所、入驻园区手续办理、物业服务和引入各类扶持基金等简单服务。

2>

租售经营

标准厂房、仓储、场地租售经营。

2.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规划

⑴产业基础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通过昌平园“十五”规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2004年生物医药企业210家,总收入15.8亿元,工业总产值16.6亿元,上缴税费1.1亿元。

“十一五”园区规划采取“加强创新,推进产业化”的战略方针,通过建立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进一步提高昌平园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更新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加速中药现代化;

积极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推动医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

⑵功能定位

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是由北京兴昌高科技发展总公司投资开发的园区配套公建项目,是园区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昌平园的重要工程,专业园建设将对园区内生物医药和新医药企业的创业及产业化链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支撑功能

 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依托昌平园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联合编制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为基准,对口招商引资,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兴业生物医药园建立“合作联盟”,建立实验中心、供中试的场地和设备,提供完善便捷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不同条件的实验场地、设备支持、专业服务及风险投资。

满足各类入园机构的需要,整体上优化昌平园生物医药领域内在的资源配置。

2>

孵化功能

  建立实验研究孵化、中试放大孵化、试生产孵化标准化基地,结合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使生命园孵化平台具备主要研发过程实验条件的能力,为入园的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⑶基础设施规划

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北起昌怀路,南至白浮泉路,西起南中路,东至何营路。

总面积413772平方米,其中配套公建项目129135平方米,工业面积284637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85400平方米。

产业园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试、生产而设计建设的具备通用GMP条件的专用建筑,绿地率达到30%-40%。

楼内配备有洁净空调、预处理水系统、实验上下水、蒸汽系统、工艺冷却水、工艺冷冻水、排污集中处理装置等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所必须的专用设备系统。

⑷功能布局

根据生物医药Ⅰ级主要提供上游技术开发的平台条件、Ⅱ级主要提供中试产品阶段的平台条件、Ⅲ级主要是生产及市场网络不同部分的特点,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将建立以下三大平台,其中部分平台将主要借助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有技术及设备,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辐射源,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将主要承载生物医药产业链中部分环节。

技术支撑平台

l生物信息技术及资料服务中心

l标准实验仪器设备中心

l中试及试生产服务基地

lGMP认证标准的研发中试生产基地

孵化服务平台

l项目筛选服务平台

l实验中试服务平台

l专业中介服务平台

l新药申报代理平台

l风险融资服务平台

l工商管理服务平台

3>

招商服务平台

l投资咨询:

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办事程序、跟踪服务。

l注册登记:

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申办代码、银行开户、高新技术企业确认、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l建设报批:

项目立项可研报批、规划方案报批、工程设计报批、施工、监理招标、环保评估审批、卫生防预审批、消防审批、人防审批、园区工程施工统一管理、市政用量报批、投产使用。

l运营服务:

高新企业复核、新产品审核、技术性收入审核、企业经营统计、国家级、市级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申报及初审、创新基金贷款担保、初审、人才引进、人员出国手续办理。

l园区物业管理:

园区环境管理、保安管理、环卫管理、公共绿地管理、市政协调、社区服务管理、成立业主委员会、选聘或组建公共物业管理公司。

  

按“北京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营造以协同创新、技术支撑、综合服务“三大体系”为主导的园区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入园企业的全面发展,形成生物技术研发、制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高端医疗和专业服务六大特色产业。

⑸经营方式

  根据兴昌生物医药专业园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将设计“三级孵化”的孵化经营理念,一、二级孵化是为初创型和成长期企业提供创业环境和服务,主要是工商税务等咨询服务、提供孵化场所、入驻园区手续办理、物业服务和引入各类扶持基金等一二级孵化服务。

而三级孵化则是针对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所谓的孵化服务也转向大型产业园的建设出让、基础设施运营和重点产业投资。

盈利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将以大型厂房转让、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投资等为主,与政府以及大企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