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日本战后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战后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次,“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业迅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最后,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了高额利润,反过来又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技术,为己所用,推陈出新,成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战后初期科学技术落后二三十年,为尽快缩小差距,日本政府采用了“吸收性技术革新”战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再加以模仿、消化与创新,从而走出一条“引进、改良、吸收与创新”的新路子。
在日本人的经营思想中,没有“日本”这一概念,它的产品是面向世界的,引进观念也没有国界的分别,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都引进。
正是这种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
一方面,大力引进欧美工业国先进技术,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电子、汽车、石化、人造纤维等新兴工业,工业、农业、贸易全面发展。
四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1974-1975年,石油提价在资本主义世界应起了一场经济危机,大多数发达国家遭受到重大的经济打击。
美国及西欧多数国家在这场危机中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复苏后经济也没有转入高潮,长期处于“滞胀”的局面。
一直到80年代后期才转入缓慢稳步上升阶段。
1974年日本也爆发了经济危机。
工业生产下降,物价上涨,失业增加,对此日本迅速采取有效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低能耗产业转化;
降低利息,刺激需求;
减少企业税收,增加政府财政开支;
扩大市场,向外寻求市场。
因此日本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率先摆脱了危机。
并在其他国家滞账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使得日本各项经济指标都名列世界前几位。
以上几点结合起来就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了,其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比如: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对经济实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宏观干预和调空,相信我国的经济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第一,战前日本的经济基础并非靠一日之功,而是靠近百年的艰苦努力建成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是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期起步的.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就在"
殖产兴业"
"
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的旗帜下致力于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日本还出于军国主义的本性,大肆进行侵略和扩张活动,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从1879年占领琉球王国(即今日的冲绳县)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止的58年间,日本一共发动了7次武装侵略,仅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赔偿给日本的2亿5千万两白银就相当于当时日本3~4年的财政收入,这还不包括割地和开放港口的间接收入.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从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内外因素的结合,使日本的经济增长在战前就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见,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非是战后才开始出现的新现象,这种趋势在战前的几十年间就已经存在,其战前的经济基础之坚固,由此也可见一斑.
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像毁灭名古屋那样惨烈的空中轰炸,但是因日本当局最终没有采纳东条英机等一小撮战争狂人所鼓吹的"
本土决战"
而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如电力,钢铁,铁路,港湾等避免了大的破坏,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不仅如此,有些重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由于战争的需要反而比战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如1937~1945年期间,生铁从300万吨增加到560万吨,钢材从650万吨增加到700万吨,铝从1.7万吨增加到12.9万吨,机床从2.2万台增加到5.4万台.]这些战争期间为军事服务的工业在后来的经济恢复及迅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战争结束后,作为战争的发动者和战败国之一,日本负有向各被侵略国家赔偿经济损失的重大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放弃了索赔权,最后实际上只剩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越南四个国家,索赔额合计300亿美元.但在实际履行过程中,日本最终只支付了赔偿费10.1208亿美元,提供无偿经济合作4.9576亿美元,二者合计15.0784亿美元,只占应赔偿额的5%,而且由于时间的推迟(从1956年持续到1977年才告结束),"
对于复活起来的日本资本,利用赔偿重新打入东南亚,也提供了绝对的途径"
.口】6...因此,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就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并减轻了负担.仅中国一国,在对日作战中,就损失313.30亿美元(以1937年美元币值计算),而当时日本每年收入仅有7.7亿美元,如果日本对此进行赔偿,需要半个世纪才能还清.这样就使日本有可能将剩余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
第四,尽管战争使许多日本人丧生,但是战前和战时培养起来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却未遭到太大的损失,这就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总之,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这种并未因战争而损伤的潜在发展力量,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美国的扶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照有关条约,美国军队进驻日本,在日本政府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经济民主化的措施,为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与此同时,为了尽快使日本自立,达到在经济上"
利用日本"
在军事上"
使日本在今后对付可能在远东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方面,充分起到强有力的,稳定的防波堤作用"
(美国陆军部长罗耶尔语)的目的,美国还对日本实行了扶持政策.其主要表现是:
(1)经济援助.1945年9月至1951年间,美国的援助总额共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1952年6月,美国取消了对日援助,但这时影响已经不大,因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上了自主自立的道路.
(2)经济贷款.据统计,至1960年代末,日本共借人外国贷款56.8亿美元,到7年代末增加到212.9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贷款最多,约占7,这些贷款起初只用于电力,钢铁,运输,石油等部门,后来则扩大到航空,汽车,化工等部门,对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3)直接投资.到1978年,美国累计向日本直接投资达49.6亿美元.(4)技术输入.在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当中,美国方面占了6以上.美国资本和技术大量地进入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本自身
试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摘要:
战后日本经济在短短20年间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展现了惊人的“日本奇迹”。
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日本的战后改革,离不开他们制定的“科技立国”、“贸易立国”、“教育立国”等战略,也离不开日本的国民精神,更离不开朝鲜战争所带来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内外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百分之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
二战后,日本经济则获得了可观的成就:
从1946年到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十一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
197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自由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9.4﹪,1974年国家出口总额占“自由世界”出口总额的7﹪,67年后超过英、法、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堪称世界经济奇迹。
日本为何会在短短的30年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本文将试着论述其高速发展的内外因素。
首先,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实质就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采取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倾斜式生产”,它的核心是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企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日本的工业95﹪以上使用能源为煤炭,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首先必须从煤矿业开始;
此外还需要有大量的钢材,所以“倾斜生产方式”最初指定的重点产业是煤矿业和钢铁工业。
随着煤炭和钢铁生产的发展,供电和输成了问题,电力工业和海运业也相继被列入重点产业。
日本政府对重点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点统配物资和重点通融资金。
一方面将当时有限的进口物资全部用于重点产业并重点供应国内物资;
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投资和美援资金建立专业银行,为重点产业提供优惠贷款,并从国家财政中拿出巨额资金补贴重点产。
1956~1973年的18年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大幅上升,钢铁、石油、化学三部门分别为178亿美元、85亿美元和147亿美元,而轻工业中最大行业纺织业总计投资仅为55亿美元。
其次是大量引进重化工业的国外先进技术,占制造业引进技术的四分之三。
为此,还制定了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暂行措施法》(简称机振法)。
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
主要表现为:
第一,带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基础;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确立“技术立国”发展战略。
日本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时候,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
其主要措施有:
(1)颁布了《外汇及外贸法》和《外资法》,将吸引外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公布重点产业政策,引导引进技术流向石油、化学、电子、合成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
(3)政府挑选能承担引进新技术的大企业,给予法律保护。
[①]正是由于这些措施,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55年到1970年的短短15年间,日本引进技术总计24918件,花费57.4亿美元,节省了60%的时间,90%的研究经费[②]。
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日本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
1955年日本的技术出口已经略有收益,出口额占进口额的1.2%,到1960年2.4%,1965年为10.2%,1970年为13.6%。
1971年日本政府在其“7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表向“知识密集性产业转换”,技术的自主开发更受到重视,能力也越来越强,1975年技术的出口与进口之比已达近1:
4[③]。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开发独创,最终在短短的战后20年,超越西欧,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仅次于美国。
第三,注重教育及其民族的素质。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速度比其他资产主义国家要快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得多。
从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日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
而美国值提高了56%,英国59%,加拿大67%,西德118%,法国121%,意大利165%[④]。
可见日本劳动生产率之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然离不开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又取决于他的教育程度及其民族素质(民族精神)。
熟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日本日从明治维新开始到本世纪70年代,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地由一个文盲占多数的国家变成为普及高中的国家,这在世界教育史是罕见的。
1907年,日本就与同时期的工业强国英国差不多同时普及了小学教育,战后发展更快了,1955年,在25岁以上的人中,受过义务教育的占78%,受过中等教育的占12.6%,受高等教育占3.1%,3项共计94%,这就是说,那时已经为经济起飞准备了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大军,在经济起飞期间,教育的发展也更快。
1955—1974年,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高中升学率由51.1%上升到90.8%,大学升学率由18.4%上升到32.2%,仅次于美国[⑤],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日本具有优良的劳动力素质,为经济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科研水平、技术水平页不断提高了。
英国诺曼·
马克雷在《日本已经崛起》一书中指出:
“访问日本的英国人,了解到日本人的最大长处在于教育之后,可以说受到很大震动,因为现在日本已经成为比英国更有教育的国家了,无论怎样看,在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日本都比英国先进。
”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规律性:
教育培养出优质劳动力→优质劳动力创造出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扩大优质劳动需求→优质劳动力需求扩大带动教育事业发。
因此,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日本不仅普及了科学文化水平,同样注重培养其民族精神(民族素质)。
如果说战前日本统治阶级向人们灌输的是“忠君爱国”作忠于天皇的臣民,并给国民的价值观以深刻的影响,被看作是最神圣的“灵魂”,战后在经济增长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大肆宣传的则是“爱社心=爱国心”,要作一个忠实于企业的为经济增长而献身的人,即,从战前把“忠君爱国”“作忠实臣民”奉为至高无上到战后把“忠于公司”“爱社如家”视为崇高美德的观念转变,可以说是人们的价值观的转折性变化。
一切为了企业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成为人们的生活信条的一个基本方式。
许多日本人都乐于为企业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
一则资料表明:
日本工人的劳动强度超过国际标准30%,为美国工人的1.86倍[⑥]。
人们常说日本人工作认真,甚至是扫厕所都能可以喝便盆里面的水,我想这就是离不开他们的民族精神。
第四,确立“贸易立国”战略。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要想振兴日本经济,就不得不依赖于国外市场。
为此,日本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政策,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以出口贸易为主,进口贸易为辅。
1949年,日本实行固定汇率制,发展民间直接贸易,日本经济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52年8月,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1955年9月,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
由于当时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国际收支连年逆差,为保护国内经济、换取外汇,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贸易和积极的振兴出口政策。
在资本流动方面,1949年制定了《外汇及外贸管理法》,其重要内容是限制资本外流,避免国际收支恶化。
同时,为防止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对本国企业形成支配,政府对外资进入也实行严格限制,规定必须由通产省逐一审查。
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本国市场,培育了主要产业的后备力量,保证了发展国内经济所急需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进口,扩大了主要产品的出口。
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对外依赖程不断提高,本国企业实力大大增强,此时世界贸易呈现出自由化倾向,一些国家开始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不得不承担其所应履行的责任,推行自由化。
日本进口自由化的速度非常快,1960年其进口自由化比率约为40%,1962年增加到88%,到1974年达到94%,1970年度,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突破1亿美元[⑦]。
1978年,外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余额为22亿美元,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达到26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外国对日本直接投资余额的12倍[⑧]。
市场的不断开放,不仅满足了经济日益增长所需资源的需求,而且扩大了海外市场份额,为制成品的进一步出口拓宽了渠道,从而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的福音。
战后的前几年,日本的经济恢复缓慢,由于市场狭小,大量产品积压销售不出,企业发展极端困难。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由于日本离朝鲜战场最近,因此美国把日本当成了它在远东的兵工厂和前沿基地。
日本的工厂、运输机关、劳动力等都为了美国在朝鲜的战争而动员起来。
据统计,1950年日本从朝鲜战争中所获美军的“特需”收入为1.91亿美元,1951年为5.4亿美元,1952年,8.52亿美元,1953年为4.44亿美元,若是加上侵朝美军官兵的生活特需(每年2.5至3.2亿美元),则至少应该是30-32亿美元[⑨],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据统计1951年日本工业生产和国民生产总值以及设备投资等,都超过了战前1937年的水平。
1955年的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最高水平[⑩]。
吉田茂曾这样写道:
“由于朝鲜战争的军需物资在日本订货,以及海外市场的全面繁荣,日本的商品输出有了飞跃的增加……朝鲜事变开始一年以后,日本工矿业生产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至于法人所得,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一年的两年期间,增加到三至四倍。
”[11]日本经济界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一致公认:
“如果没有50年代的那场朝鲜战争,日本绝对不可能在6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
朝鲜战争至少使日本赢得了10年时间。
”可以说,正是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经济”,才使得日本乘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其经济迅速走上了复兴之路。
综上所述,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有其内在的因素,也有其外在的原因。
通过自身的改革与改进,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牢牢抓住外在历史机遇,为日本速度的创造增添力量。
[①]李冰、宋永刚,《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山东财经学院院报》2003年第6期。
[②](日)经济企划厅编,经济白皮书【M】,1970年,第480页。
[③]李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日本型新经济探索【J】,世界经济导刊,2002(5)。
[④]陈庆基,《论日本经济增长与教育》。
[⑤]同上。
[⑥](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第12页。
[⑦]徐梅,《市场开放与日本经济增长》【J】,《日本学刊》,2002年第1期,第65页。
[⑧]同上
[⑨]加田哲二,《日本经济发展史》,庆应通信1964年版,第282页。
[⑩]安腾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