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6939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Word文档格式.docx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7、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实践观点。

19、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实践。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怎样理解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1、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3、在当代中国,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4、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2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6、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7、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28、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9、怎样理解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30、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1、怎样理解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2、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3、怎样理解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4、怎样理解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5、怎样理解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6、马克思主义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阶级分析方法。

37、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什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什么?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9、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

使用价值和价值。

4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42、怎样理解价值观?

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43、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44、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45、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什么?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6、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的结论是什么?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4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9、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什么?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0、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

51、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执政党,其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5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5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54、怎样理解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55、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56、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57、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是哪一年?

2001年12月。

5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什么时候由谁最先提出来的?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

5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大致是在什么时期以后?

延安整风。

6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61、毛泽东思想在什么时候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

62、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

实事求是。

63、毛泽东思想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革命和建设。

6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65、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6、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6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什么?

69、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实事求是”是什么时候?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

70、毛泽东在什么时候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解释?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

71、毛泽东怎样解释“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72、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73、怎样理解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4、怎样坚持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75、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7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7、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是什么时候?

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

7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7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三改”是什么?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0、邓小平在什么时候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

8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什么时候,党的哪次会议?

1987年,党的十三大。

82、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时候,党的哪次会议?

1992年,党的十四大。

83、什么时候、在党的哪次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正式提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7年,党的十五大。

84、“邓小平理论”什么时候载入宪法?

1999年。

85、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8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8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9、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0、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

9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结底是什么?

是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9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94、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个历史方位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9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9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9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99、党在新世纪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00、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01、怎样集中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2、怎样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03、江泽民什么时候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

104、什么时候,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年,党的十六大。

10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什么时候被写入宪法?

2004年。

10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10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10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09、怎样理解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大规律”是什么?

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11、党对总体上小康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1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改革开放。

113、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什么?

114、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快速发展。

11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

与时俱进。

116、怎样理解全方位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117、怎样理解多层次开放?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多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118、怎样理解宽领域开放?

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展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119、什么时候、在党的哪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120、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是什么?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

121、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情“两个没有变”是指什么?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2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2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124、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125、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12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以人为本。

127、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128、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的“本”?

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9、怎样理解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30、怎样理解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131、怎样理解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132、怎样理解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

133、怎样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13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发展。

135、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和关键是什么?

136、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全面协调可持续。

137、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

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138、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协调”?

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139、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可持续”?

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140、怎样坚持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41、怎样坚持协调发展?

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42、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4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统筹兼顾。

144、统筹兼顾包括哪些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45、怎样掌握和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146、怎样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4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48、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49、怎样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150、怎样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15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1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四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153、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5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15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56、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是什么?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157、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什么?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58、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什么?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59、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60、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党的哪次会议?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61、怎样理解新兴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16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是什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63、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6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65、“四个尊重”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66、怎样理解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167、怎样理解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68、文明发展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69、怎样坚持文明发展道路?

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