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6510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社区Word文档格式.docx

3.徐永祥著,2000,《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4.刘庆龙主编,2002,《中国城市社区》,河南人民出版社。

5.郭玉锦、王欢著,2005,《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第一节社区概述

一、“社区”一词的由来

二、社区概念的涵义

三、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社区的基本功能

五、社区的基本类型

六、社区研究的方法

1.5学时

第二节社区变迁

一、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

二、社区变迁的趋势:

城市化

三、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与现实

四、虚拟社区

第一节社区概述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里使用的“社区”一词,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而形成的。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社区概念的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RerdinandTonnies,1855-1936)。

1887年,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inschaftundGesellchaft”(中文译为《社区与社会》或《公社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共同生活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他称之为“Geminschaft”。

另一种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契约基础上的并保持一定距离的共同体,他称之为社会“Gesellchaft”。

如果用今天的社会事实作为对照,腾尼斯的第一类共同体相当于农村社区,第二类共同体相当于城市社区。

腾尼斯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人们厌恶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疏远,才回过头来对腾尼斯的“社区”概念发生兴趣。

20世纪初期,美国的社会学家在研究人际关系密切的共同体的过程中发现它与地域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美国学者查尔斯·

罗米斯把腾尼斯的“GeminschaftundGesellchaft”翻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

1933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的毕业班为了纪念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

帕克(RobertE.Park,1864-1944)来华讲学要出一本纪念文集,其中帕克写的一篇论文中有一句“communityisnotsociety”,在译成中文时卡住了学生。

因为在过去的翻译中,“community”一般译为“地方社会”或“社会”,“society”也译为“社会”,如果直译成“社会不是社会”就不成其为话了。

毕业班的学生通过反复理解两个词汇在帕克著作中的含义,并挖空心思地把“community”译为社区,把“society”译为社会,并且赋予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活动、生活的共同体的涵义。

因此,社区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几经转译、并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而形成的。

(一)社区的定义

关于社区的定义,在研究社区问题的社会学家中尚未取得共识。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

帕克(RobertE.Park,1864-1944)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

帕克指出:

“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

②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

③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帕克,1936;

黎熙元,2001:

3)。

到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GeorgeA.Jr.Hillery)发现,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至少出现了94种社区定义。

到1981年,经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kun)教授的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达到140多种。

对社区的各种理解和界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功能主义的社区观。

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共同体。

二是地域主义的社区观。

认为社区是一个在特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共同体。

在我国的社会学界,基本上从地域的角度界定社区,但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各种说法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社区,是指由社会活动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共同体。

社区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整体。

(二)社区与其他社会共同体

1.社区与行政区

社区与行政区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从区别来讲,包括三点:

(1)学科归属不同。

社区是社会学概念,行政区是行政学的概念,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

(2)形成方式不同。

社区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社区的边界和范围比较模糊;

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而人为划定的,其边界或范围一般比较清楚。

(3)构成形态不同。

社区是单一形态的,在社区类型划分中只是属于某种社区。

行政区是复合形态或多形态的,一个行政区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社区;

如一个县可能既有城镇社区又有农村社区。

社区与行政区联系或重合的部分,一个规模较小的行政区同时就是一个社区,如我国城市里的“街道社区”和农村的“乡镇社区”。

2.社区与社会

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社区是一个具体概念,它是直观可感的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有机结合;

社会则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人们在各种社会行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合。

社区与社会的联系: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是由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社区组成的;

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是宏观社会的微观缩影。

3.社区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生活会关系所结成的具有共同交往活动的人类社会生活单位。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形成社会群体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血缘群体(家庭、家族和家门群体)、地缘群体(邻里、同乡群体)、业缘群体(各种组织)、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宗教群体和政党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和关系密切程度可以分为初级群体(家庭、邻里和儿童伙伴群体)和次级群体(学校、企业、机关等);

次级群体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

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群体则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不是社会群体,一个社区内部包括多种和多个社会群体。

三、社区的基本要素

关于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研究社区的学者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归纳,强调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其中的人口要素和地域要素是各种观点之间的共识。

根据上述对社区的界定,我们认为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四个。

(一)地域要素

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空间中,有着一定的边界。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所处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与范围;

人文地理条件则包括了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

因此,每一个社区总是和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如山村社区、平原社区等;

正是这些地理特征,使之与其他社区相区别。

社区是有边界和范围(面积)的,但社区边界的确定和范围的划定没有一个“一刀切”的绝对标准。

总的原则是,社区的地域界限不能太大,应限制在居民日常生活能够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或者限定在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中的一个乡镇、村民委员会、自然村或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一个居民小区等,皆可界定为范围大小不一的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范围包括社区体制改革后的社区所辖区域的地理范围(地缘型社区、单位社区、单元型社区)。

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地域性表明,它与所谓的“精神社区”、“心理社区”、“网络社区”之间是有差异的。

(二)人口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区的主体,没有人口的地域是纯粹的自然界;

因此,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社区构成的人口要素是指居住在本区域内的居民(常住居民),非居民应该排除在外。

人口要素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状况等。

数量状况是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

质量状况则指社区内居民人口在素质方面的情况,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人口结构即人口构成,指社区内各个类型的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包括职业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等。

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的密度大小,也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

人口流动则是指社区内居民数量的增减、进出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三)结构要素

结构要素主要是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社区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数量、种类及其相互关系总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程度较低,人口的同质性较强,社区内社会群体的种类相对较为简单,整合社区各种资源的社会组织的门类及功能也就相对简单化。

反之,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社会分工就越细,社区内社会群体的种类就愈多样化,整合社区资源的社会组织的门类就会越来越多,其功能也必然趋向多样化合复杂化。

就目前我国城乡社区的现状来看,社区的群体一般包括:

家庭、邻里、生产经营部门、商业单位、村委会与居委会、社会团体、文化团体、学校和医院等。

对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事务服务和社区研究的人来说,加强社区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要研究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运行构架,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其中互动关系是社区组织结构研究的重点。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社区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但人们对社区文化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我们认为,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为社区居民分享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思想价值观念是社区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社区居民的平等观念、义利观念、生活观念、善恶观念、贫富观念、苦乐观念等,其核心和灵魂是社区居民的价值观;

行为规范是社区居民的行为准则,包括社区的风俗、民约、习惯、道德、宗教等非正式规范和国家制定并“嵌入”社区的政策、法律等正式规范。

把社区文化视为社区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就使社区文化与社区的其他要素如地域、人口和结构等区别开来。

社区文化是一种地域亚文化,具有适应功能、区别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动力功能等,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

社区作为宏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的稳定和社区发展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服务功能。

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的社会功能。

社区是居民居住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地域性共同体,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是第一位的任务。

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全体居民,特别是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士、老年人群、遭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处于困境中的外来人口以及“问题青少年”等)。

社区服务的性质包括免费的福利性服务和收费的经营性服务,或者称为“社区公共服务”。

2.社会化功能。

社区是对居民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基本载体。

社区的管理机构、学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化负有重要责任,它们将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知识传授给社区居民,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以融入社会生活。

社区的社会化功能在居民的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中都有体现。

“学习型社区”。

3.社会保障功能。

社区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的操作平台,社会保障的社区化是现代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趋势。

如中国正在推行的“社会福利社区化”,社会救助的社区化,社区中的再就业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离、退休老人的社区化管理,等等。

4.社会民主功能。

民主的本来涵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要落到实处,必须为人民提供机会和舞台。

从实践的观点来看,社区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第一场所;

社区也是人们涉足公民参与、学习参与的首要场所,是人们走向更广泛的公民参与舞台的起点。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无疑也应该从社区开始,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正是参与全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前提。

因此,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实际上是在社会领域里开始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即“社会民主”的实践。

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正好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区域社会的场所以及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的机会,与此同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也有赖于社区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

总之,社区是培育社会民主的摇篮,充分发挥社区的民主功能,对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社会控制功能。

社区作为一个生活会的基本单位,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

社区的社会稳定是通过社区的社会控制体系来实现的,每个社区的控制体系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手段和控制对象组成,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社会控制,维护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于社区的类型划分,至今没有一套公认的分类标准和体系;

因此,社区分类主要是根据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规范。

在社区的理论研究中,对社区进行分类的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农村—城市连续统”理论,它把社区分为农村社区、集镇(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大类型。

所谓连续统,就是两端是由无数中介点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统一体。

在农村——城市连续统中,两端的农村和城市是两个纯粹的理想类型,它们是人们对现实社区进行高度理论抽象的结果。

现实的社区都处于这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中介点上。

“农村—城市连续统”理论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几乎囊括了现实中的所有社区。

并且,这种分类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社区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农村社区(ruralcommunity,熟人社会)

1.农村社区的涵义和特征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所组成的地域性共同体。

迄(qi)今为止,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共同体。

说其古老,农村社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区,其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讲其十分重要,是因为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共同体之一,至今仍然对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的生活发挥着独特的生活功能和作用,在中国更是突出。

从地域特征看,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土地,它是农村社区居民赖以生息繁衍的基本资源,土地的肥沃和贫瘠及其开发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人口特征看,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技术的限制,加之农民对土地极强的依附性,故农村社区的主要职业是农业(广义农业),人口的密度和数量要远低于城市社区(散村社区和集村社区),农村社区的人口质量在总体上也低于城市社区。

从结构特征看,农村社区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及流动性小等特点,决定了整合居民人际交往的群体与组织在数量和结构上的简单化。

血缘群体(家庭、家族)和地缘群体(邻里)在农村社区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承担着生产、消费、保障等多种社会功能。

从文化特征看,农村社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状况、人口状况和结构状况,使得居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明显区别于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的居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强,传统习俗和规范(本土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排外和保守心理较为突出。

2.农村社区的类型

农村社区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

根据居民的居住方式和人口分布,可以把农村社区分为“散村社区”和“集村社区”;

根据社区的主要经济功能,可以分为农业社区、牧业社区、渔业社区和林业社区。

(二)集镇社区(rurbancommunity,半熟人社会)

1.集镇社区的涵义和特征

“集镇”原来是一个人文地理学概念,英文为“Town”。

作为社会学社区研究中的概念,集镇有一个特别的英文名词“Rurban”。

这是英文“乡村”(rural)和“都市”(urban)两个词的缩约形式。

它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盖尔平(CharlesT.Galpin,1864-1947)为科学地划分和确定农村社区而首创的。

这个概念,非常恰当地表明了集镇作为一个中介社区在城乡关系中的独特性质。

“Town”和“Rurban”相比较,后者更突出集镇社区演变而来,兼具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特点。

我国著名社会学费孝通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集镇社区作过界定。

他认为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的社会实体”。

“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集镇社区又称城镇社区,是指皆具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某些成分和特征的过度性或中介性社区。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集镇社区可以分为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两种:

建制镇指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建镇标准设镇建制的社区,一般是县和乡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和商业中心。

我国建制镇的标准较高,许多达到设镇标准的集镇没有相应的设镇建制,而有些没有达到设镇标准的集镇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也设镇建制。

1984年民政部调整了设立建制镇的标准:

县政府所在地;

总人口20000左右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

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人但确又必要设镇的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缘地区和山区,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徐永祥,2001:

41)。

非建制镇是指没有正式设镇建制,但实际上已经具备镇的形式和功能的社区。

非建制镇虽然不是周边乡村的行政中心,但往往成为周边农村地区的文教卫体和商业活动的分中心。

根据统计,截止1998年,我国农村的集镇达到45462个,其中建制镇为19060个(徐永祥,2001:

42)。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中介性社区,其典型特征就是“二元化”或“双重性”。

(1)地域特征。

集镇社区的地域特征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都有区别,集镇社区位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中间地带,其生态环境的条件和质量一般要优于城市社区。

(2)人口特征。

从人口的规模和密度看,集镇社区明显大于和高于农村社区,明显小于和低于城市社区。

从人口质量看,集镇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明显优于农村而弱于城市居民;

而身体素质则难以分出优劣,关键在于医疗卫生保健体现及水平。

从人口的结构看,由于分工程度不同,集镇社区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之数量及比例关系,较之农村社区要复杂得多,较之城市社区要简单得多。

从人口得流动情况看,集镇社区人口流动的数量和程度要远远大于和高于农村社区。

(3)结构特征。

与农村社区相比,集镇社区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机构具有较新的内涵和构成。

就初级群体而言,农村社区主要是家庭和邻里,一般看重家族、宗族和血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不平等特征也较为明显。

集镇社区除了家庭和邻里之外,还产生了各种趣缘群体;

家庭与邻里关系主要以地缘为基础,基本摆脱了血缘与宗族关系的支配性,交往中的平等性明显增强。

就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而言,集镇社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要高于农村社区,因此,次级社会组织不论种类(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要高于农村社区。

(4)文化特征。

集镇社区作为城乡的中介,它一方面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

一方面由由于成长于农村而带有乡土文化气息。

城乡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集镇文化。

集镇社区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二元性”和“双重性”:

在社会心理方面,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

在价值体系方面,感性成分与理性成分并存。

当感性与理性发生碰撞时,理性的力量就会弱于或让位于感性成分。

从内容构成方面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主流文化和地域亚文化并存。

2.集镇社区的类型

集镇社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行政级别和规模划分,可以分为县级镇(即县级行政机关所在地)、乡级镇(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村镇(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的中心,是当地农民为方便日常生活而自然形成的)。

按照集镇的主要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行政镇(主要作为农村地方行政中心,承担所在地域的行政鼓励职能)、商业镇(以商品集散及服务业为主的集镇)工矿镇(以工业、采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镇)、交通镇(由交通枢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镇)、旅游镇(拥有名胜古迹或风景宜人的集镇)。

(三)城市社区(urbancommunity,陌生人社会)

1.城市社区的涵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又称为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的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地域特征。

城市社区通常位于交通要道,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或具有某种丰富资源的地方,它的地貌特点通常是具有比较平坦的土地,有比较充足易取的水资源。

二是人口特征。

城市社区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口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和集镇社区,人口流动性大,人口异质性高,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三是结构特征。

就初级群体而言,城市社区的家庭和邻里的社会功能没有农村社区和集镇社区那样全面和突出,但城市社区的各种趣缘群体种类繁多,对居民的社会生活影响较大。

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结构特征是社会组织的数量众多、类型复杂;

社会组织的功能日益专业化;

社会组织结构严密,使用科层制管理。

四是文化特征。

城市社区文化具有两大显著的特质:

一是理性化。

所谓理性化,是指以效率和效能作为衡量与评价日常生活的标准。

凡事对事不对人,对事件的处理“公事公办”,不讲求个人感情,而以效率为基本准则。

所以,都市人往往给人一种冷漠、计较、滑头的印象。

美国的乡村人常常称城市人为“城市里的滑头”(CitySlicker)。

讲究理性与高效率的结果,“使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个人对社会及其他团体也就缺乏忠诚的情愫,致使团体的精神濒(bin)于消失”。

二是世俗化。

所谓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和社会体制脱离神学与玄学的导引和控制而转变为容易相处、比较随和的平民社会的文化和观念的过程。

世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讲究实效,西方称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

城市中的世俗人对神奇事物不很关心,对任何人的天赋能力的事不感兴趣,而只是注重结果、只注重切身利益、重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态度和精神,与科层制中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相互配合,使得都市文化体系变成以目标取向为主,以实用为主,而不关心个人的人格。

(2)讲究实惠。

或称为“凡俗性”(profanity)或“现世主义”是都市人格的另一文化特质。

都市人对渺茫的神的天国不感兴趣,变为来世及超世之类想象是毫无意义的,今天今世的生活及享受才是其人生重点。

这种只讲究实惠,只对现世的、当前的利益感兴趣而对于未来的和精神的东西毫无反应的态度,造成都市人性格的孤独化、冷漠化。

所以,城市人给人一种冷漠、无情、势利、俗气的感觉。

2.城市社区的类型

(1)按照城市人口的数量划分

按照城市人口的数量不同,可以把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表7-1城市规模的划分

城市类型

中国

日本

前苏联和美国

特大城市

100万以上

1级100万以上

5级5-10万

大城市

50-100万

5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