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必修三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联系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疑难导析:
1.本课内容涉及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
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这两次转变说明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2.三民主义的内容:
关系
来源
范畴
民族主义
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核心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补充发展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3.新旧三民主义特点之比较(“新”在何处?
)
旧三民主义
突出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1、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3)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4)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5)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6)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2、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方面的主要内容
3、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时间
内容
主要著作
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
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6年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结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丰富发展
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
1946—1956年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疑难导析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思想。
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认识: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由毛泽东思·
情,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就是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晶。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酝酿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人民日报》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产生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明确提出
1982年党的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系统概括
1987年党的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形成完整体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
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成为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或: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强调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C、根本任务: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E、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F、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G、建设战略步骤:
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H、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
I、经济理论:
提出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精髓及指导意义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指导意义:
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3、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
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列举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信息技术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道我国“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举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1)“两弹一星”
A、原子弹: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
①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成功
③火箭:
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成为第5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2)载人航天:
2003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时间:
1965年
B、意义: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A、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B、1973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C、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国际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明确把握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学习习本课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新中国科技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
第三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理解我国的“双百”方针(时间:
1956年)
(1)背景:
A、建国初,一些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被错当政治问题受到批判,挫伤部分知识分子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国人民积极性。
C、1956年,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提出: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3)含义: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
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1.背景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
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
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涵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3.意义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1)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A、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3)成果: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1)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在基础教育方面,颁布《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战略(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
★邓小平的教育贡献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一.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
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迎战的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
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理解其出现的背景
了解20世纪的西方文学、苏联文学以及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性美术作品
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理解其出现的背景
(1)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B、背景:
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C、成就:
①法国:
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②英国: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③德国:
海涅长诗《一个冬天的故事》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A、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成就①法国:
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
狄更斯小说《大卫·
科波菲尔》
③俄国:
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基础
列夫·
托尔斯泰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巨著
④丹麦的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⑤挪威的易卜生《玩偶之家》——“社会问题剧”
⑥美国的马克·
吐温《汤姆·
索耶历险记》
2、了解20世纪的西方文学、苏联文学以及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20世纪西方文学
A、现实主义文学:
①英国:
萧伯纳《苹果车》
②法国:
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
③用现代主义方法进行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的海明威《老人与海》
B、现代主义文学:
爱尔兰:
贝克特《等待戈多》;
(2)20世纪苏联文学:
A、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B、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
A、印度:
泰戈尔——跨世纪的文学巨匠,长篇小说《戈拉》
B、中国:
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巨匠,《呐喊》
C、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
★理解:
在同一时期,有几种不同的文学流派,但占主导的只有一种流派
★知道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
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在思想内容上:
浪漫主义文学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它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歌颂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歌颂民主自由,尽情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热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
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同时塑造出诸多的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真爱和正义最终必定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充满了战斗力,激励着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和争取自由幸福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二、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
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
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开始大量暴露出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
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
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
流派
时间
代表人物
国籍
代表作品
备注
浪漫主义
19世纪初
德拉克洛瓦
法国
《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
米勒
《播种者》、《拾穗者》
列宾
俄国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
19世纪后半期
莫奈
《日出·
印象》
印象画派名称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进一步发展)
凡高
荷兰
《向日葵》
扑向太阳的画家
塞尚
《盘上路》、《樱桃和桃子》
现代绘画之父
现代主义
20世纪
毕加索
西班牙
《格尔尼卡》
2、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浪
漫
主
义
钢
琴
曲
贝多芬
德意志
《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
约翰·
施特劳斯
奥地利
《蓝色的多瑙河》
圆舞曲之王
歌
剧
威尔第
意大利
《茶花女》
比才
《卡门》
民族乐派
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胡桃夹子》
一、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一字之差,内涵迥然不同,仔细考察,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
(1)从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现实主义美术是人们对社会